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青海省重要麦类种植区麦类黄矮病的发生情况、株系种类及传毒介体蚜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麦类黄矮病在青海省为轻发生年,2014年为轻度流行年;冬麦区田间麦蚜在小麦灌浆期达到高峰,拔节期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春麦区麦蚜在拔节期以有翅蚜形态出现,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孕穗期田间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麦蚜在禾本科杂草和春麦上越夏,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栽培燕麦、野燕麦均可以感染大麦黄矮病毒;流行黄矮病株系为GAV,株系PAV有少量发生,没有发现GPV株系;传毒介体蚜虫优势种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禾谷缢管蚜发生量较小;青海省循化、贵德等冬麦区的麦蚜可以越冬。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蚜虫、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的发病症状、特点、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6-1998年对环县露地小麦和地膜小麦条沙叶蝉与红矮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田秋苗虫量低,越冬卵量少,春季虫口密度小,红矮病发病率低,信为地膜覆盖栽培避开了秋苗条沙叶蝉自然高峰期,恶化了产卵场所、降低了春季田间虫量、减少了传毒机率。  相似文献   

4.
据茌平县11年历史资料,以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为预报量y、上年秋播前灰飞虱密度为x1、灰飞虱带毒率为x2、初春麦田灰飞虱密度为x3、上年11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为x4四个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麦丛矮病的预测模式y~=x~R~,经1995~1996年应用,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对11年历史资料应用该模式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0.91%**。  相似文献   

5.
甘肃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周年循环发生区之一,是重要的菌源基地。准确预测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对甘肃及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到影响甘肃小麦条锈病流行的4个关键因子,即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上年8月最低气温、1月平均相对湿度和3月日照时数,并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模型2对2020-2021年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4.63%和88.81%;BP神经网络模型1和模型2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8.25%和94.03%。综上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最佳预测模型,其预测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为10.03万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调查与分析,探索了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程度与产量的关系,确定了其发病程度与分级标准,研究出了小麦黄矮病的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7.
据茌羡县11年历史资料,以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为预报量y、上年秋播前灰飞虱 密度为x1、灰飞虱带毒率为x2、初春麦田灰飞虱密度为x3、上年11月中旬平均气温为x4四个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麦丛矮病的预测模式y=·x·R,经1995 ̄1996年应用,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对11年历史资料应用该模式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0.91%。  相似文献   

8.
青稞蚜虫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缢蚜[Sitobion graminis(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Walker)].优势种是禾谷缢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d.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抟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溢管蚜[Sitobion graminis (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优势种是禾谷溢管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天,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传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晚稻黄矮病的发生程度与黑尾叶蝉的种群密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将影响黑尾叶蝉种群数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作为预测晚稻黄矮病的预报要素,利用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级统计预测,预测结果理想,历史符合率达87.5%。  相似文献   

11.
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06年4月初至6月底,对平顶山烟区宝丰、叶县、郏县3个县进行了烟蚜有翅蚜发生期的定点调查,以及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关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烟蚜有翅蚜迁飞活动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中旬;在所诱集的有翅蚜中,烟蚜的比例最大;在诱集方式上,黄板的灵敏度明显高于黄皿,效果较好;而烟区病毒病盛发期在5月底至6月初,病毒病的流行与有翅蚜迁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周边不同环境因素、盖膜及移栽方式、移栽期等对有翅蚜发生动态和病毒病的流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多年来麦蚜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成果,总结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秋季拌种、春季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其防治理论,可以准确有效地控制麦蚜及黄矮病为害。  相似文献   

14.
湖南烟区烟蚜种群变动规律及其测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湖南烟区近10年的系统调查观察,了解了烟蚜的越冬动态、烟田内种群消长规律及数量的年际变化,分析了气象、品种、天敌等因子与烟蚜发生的关系,提出利用冬季气温预测迁飞蚜量(黄皿诱蚜量)、利用3~5月黄皿诱蚜量预测烟草移栽至现蕾期烟田百株蚜量及利用多元回归预测蚜量发生趋势等测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早春麦长管蚜的分布型与天敌的伴随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33个品种小麦试验地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出29块样地麦长管蚜的4种聚集度指标,进而确定了早春麦长管蚜空间分布型及其序贯抽样参数。为揭示田间麦长管蚜天敌的伴随效应,利用标准化诱虫黄板进行了天敌与麦长管有翅蚜种群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趋黄性天敌对麦长管蚜种群的数量伴随效应的大小顺序为:七星瓢虫蚜茧蜂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龟纹瓢虫。  相似文献   

16.
苹果绵蚜在昭通市1年最高发生15~16代,最低发生10代,世代重叠。10月份部分虫进入越冬期,1月份苹果绵蚜开始活动。7~8月份,完成1代仅需11~27 d,而在冬季完成1代需50.3~92.5 d。1年产生2次有翅蚜,夏季有翅蚜所产生的后代均为孤雌蚜,而秋季所产生的后代不仅有孤雌蚜,而且能够产生性蚜。各龄虫均有越冬,其中以第2龄虫为主,田间尚未发现性蚜和卵。第1龄虫为全年主要迁移虫态,占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麦黄矮病毒(BYDV)蚜传(AT)蛋白参与介导蚜虫传播BYDV过程的关键功能区,利用Clustal等多种序列分析工具对BYDV AT蛋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GAV株系、MAV株系和PAV株系的AT蛋白通读蛋白区均具有高度保守序列“VDSS”和“KRFFEY”,两保守区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在株系间存在特异性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田间流行规律,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于2014年调查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结果]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流行与芝麻的生育期和蚜虫发生密切相关。苗期、蕾期是感染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敏感期。蚜虫发生高峰15 d后,病害出现发病高峰。[结论]调节芝麻播种期,使苗期、蕾期,特别是蕾期错过蚜虫发生高峰能有效预防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春季桃树蚜虫的防治适期及筛选出高效低毒药剂,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 a调查春季桃树蚜虫的田间发生规律以及几种药剂在田间的防治效果。[结果]2014和2015年春季蚜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15日和5月10日,2015年蚜虫发生数量明显比2014年大。药后7 d,田间药效试验中各药剂的防治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50%氟啶虫胺腈、5%啶虫脒、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吡虫啉。[结论]春季桃树蚜虫的防治适期在5月10日之前,防治桃树蚜虫最适药剂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50%氟啶虫胺腈及5%啶虫脒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蜂时机(蚜量为100、200、300、400和500头/株时接蜂)和烟苗密度(15、25和50株/盘)对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结果]以蜂蚜比1:10接蜂后15~18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6934.66头/盘,占总量的95.73%;以蚜量300头/株接蜂后16~19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6966.48头/盘,占总量的97.01%;以烟苗密度25株/盘接蜂后14~17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9837.51头/盘,占总量的97.97%.[结论]烟蚜茧蜂繁蜂工作中,以蜂蚜比1:10、蚜量300头/株和烟苗密度25株/盘时接蜂的僵蚜形成最整齐、繁蜂量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僵蚜量可高达20000.00头/盘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