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对广东西江林场杉木萌更纯林和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的结构、生长、生物量、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等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资料用对比的方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林分结构差,林木分布疏密不均,致使林分生长不佳,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量低;(2)湿地松同萌更杉木混交,对杉木萌条高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湿地松的高径生长和平均木生物量均优于杉木萌条,说明立地条件较适应湿地松生长;(3)9年生杉木萌条和8年生湿地松的树高和直径连年生长量均已急剧下降,平均生长量亦开始平缓下降,且下降时间相近似;(4)杉木为浅根密集型根系,湿地松为深根疏散型根系,两者混交,存在若争夺水分、养分的矛盾;(5)杉木萌更纯林与杉、湿混交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大都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木麻黄5年生林分生物量的间伐效应的研究表明,间伐后3年单株及林分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均高于未间伐林分。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林分生物量大小则表现为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强度间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间伐后3年林分的树枝、小枝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率不断增加,而树干生物量的百分率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小根以外,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林分行间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也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收集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数据,对福建省杉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并以幂方程拟合的效果最好。杉木林叶和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呈明显下降趋势,根占总生物量比例的下降趋势则较小,而干占总生物量比例则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叶、枝、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较好,且最佳方程均为三次方程。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与年龄拟合的效果则较差。除年龄对根生物量分配比例有极显著负相关外,降水量对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亦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森林的发育过程,林木个体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以及林分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细根生物量与林分年龄的联系,目前仍然了解有限。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同一林分在19年和32年生时林分水平(单位面积)和单株水平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分析了影响细根生物量变化的林分与土壤因子,旨在明确林分年龄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和潜在的机制。【方法】在生长季内的5月、7月和9月,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0~30 cm深度细根并测定生物量,同时测定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结果】随林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显著下降,而单株细根生物量变化不显著;与19年生林分相比,32年生林分土壤表层(0~10 c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明显下降,土壤亚表层(10~20 cm)和底层(20~30 cm)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呈现出细根向深层土壤增生的趋势。土壤表层(0~10cm)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与林分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土壤铵态氮浓度变化有关,但是单株细根生物量受林分和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林分发育过程中,落叶松细根生物量降低,细根的资源吸收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器官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区域、立地、密度、林龄对落叶松生物量及器官分配均有较大影响。辽东地区的日本落叶松林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显著高于辽北、辽南和辽西地区;林分的生物量随立地条件的改善而加大;各地位级林分的生物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密度最适林分生物量最大;活地被物生物量与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均以近熟林较高。  相似文献   

7.
胡枝子刈割频度对根系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胡枝子林分0—7次刈割频度,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胡枝子根系质量、主根直径、根瘤个数及根瘤大小都逐渐降低;根的可溶性糖含量也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呈下降趋势。1a之中刈割3次,每6周刈割1次的胡枝子,可得到最大超补偿生长,并获得最大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以20块6种不同密度梯度的北京地区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生长、树冠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林下生物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林分密度增大到1 500株/hm2时,减小的趋势趋于稳定;枝长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大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林分密度1 500株/hm2时,枝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枝材积生长量在各年龄阶段的变化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出抑制响应,与枝长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类似;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林分密度的减小,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先增加后略减,林分密度为1 000~1 200株/hm2时灌木生物量最大,为3 802.94kg/hm2。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的油松人工林来说,经营密度宜为1 00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9.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云南省普洱市主要植被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大小分布及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在5、8、15、25、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内,利用内径为8.5 cm的根钻分3层(0~10、10~20、20~30 cm)获取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粗根及死根生物量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思茅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思茅松细根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其它物种细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细根生物量最大出现在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的思茅松粗根和死根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其它物种及林分的粗根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则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思茅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0~10 cm内,其中,思茅松、其它物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以及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林龄和土壤深度对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思茅松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对死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土壤深度及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粗根与根系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思茅松人工林随着林龄增长,群落结构与树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根系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刺槐花量与蜜源林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标准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单株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单株在量为0-5.2kg/株,同一单株各年度的开花量也有较大变化。林分花量与林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蓄积、林分总生物量、林分干量、林分枝量、林分叶量、林分根量等林分因子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林分花量的主要林分因子,并建立了林分花量的多元回归估测模型。林分花量生长动态符合生物增长的Logistic运动规律,其速生点为8a,速生期为4-12a,林分生长后期的花量动态与干、枝、叶、根等其它器官的生长动态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论对蜜源林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刺槐单株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420株刺槐生物量及23株树干解析资料,应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太行山坡地刺槐林单株干、枝、叶、根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器官生长的速生期和停止生长林龄,为实现刺槐林的多目标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的调查研究 ,分析其生长变化规律 ,并建立林分生长和采薪收获数学预测模型 ,为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Carbon pools in two Quercus petraea (sessile oak) dominated chronosequences under different forest management (high forest and coppice with standard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bjective was to study temporal carbon dynamics, in particula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soil and woody biomass production, in common forest management systems in eastern Austria along with stand development. The chronosequence approach was used to substitute time-for-space to enable coverage of a full rotation period in each system. Carbon content was determined in the following compartments: aboveground biomass, litter, soil to a depth of 50 cm, living root biomass and decomposing residues in the mineral soil horizons. Biomass carbon pools, except fine roots and residues, were estimated using species-specific allometric functions. Total carbon pools were on average 143 Mg ha−1 in the high forest stand (HF) and 213 Mg ha−1 in the coppice with standards stand (CS). The mean share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pool (TOC) which i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iffers only marginally between HF (43.4%) and CS (42.1%), 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site factors, particularly climate, in controlling this ratio.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O-layer and SOC stores over stand development, we found cl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ving biomass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ools and C:N ratio in topsoil horizons with stand age. SOC pools seem to be very stable and an impact of silvicultural interventions was not detected with the applied method. Rapid decomposi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litter, indicated by low O-horizon pools with wide C:N ratios of residual woody debris at the end of the vegetation period, suggests high rates of turnover in this fraction. CS, in contrast to HF benefits from rapid resprouting after coppicing and hence seems less vulnerable to conditions of low rainfall and drying topsoil.  相似文献   

15.
通过山西吉县黄土残垣沟壑区在 3种不同整地方式的林地上栽植同一规格的刺槐苗木 ,调查其成活率、生长量 ,结果表明 :刺槐在水平阶加坑整地上栽植 ,成活率比其它整地方式略高 ,而生长量则有明显优势 ,并在栽植的第 2年、第 4年生长量优势进一步扩大 ,对幼林的及早郁闭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17.
朝阳市主要树种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总体理论编制朝阳市油松、刺槐、杨柳、速生杨4个树种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通用模型,以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原始数据,涵盖全市所有地区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水平.建立4种模拟方程,通过拟合与优化及结果精度的检验,选择出各树种组的平均胸径生长率模型.  相似文献   

18.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9.
SCHoNENBERGER  WALTER 《Forestry》1984,57(1):59-73
In the alpine timberline ecotone at 1350 m in the CraigieburnRange, New Zealand, four distinct mountain beech stand types(a pole, a coppice, a high forest and a shrublike stand) wereanalysed for stand biomass and leaf area by means of allomet-ricregressions based on stem diameter. Differences between stand types in terms of age, structure,biomass and leaf area are interpreted as development stagesafter stand breakdowns due to external impacts. Vegetative reproduction,mainly coppicing,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tand regeneration. The young pole stand had 177 t ha–1, the coppice stand272 t ha–1, and the mature high forest stand 323 t ha–1aboveground dry weight. A low mountain beech shrub stand withgnarled, windshaped dwarf trees had only 135 t ha–1. Foliageaccounted for only 3–5% in all stands, the leaf area indexwas also low, at 3.0 in the shrub stand and 3.7–7.4 inthe forest stands. The low foliage proportion is consideredto be a response to the harsh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北京石质山地燃料型能源树种刺槐无性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槐因其抗性强、生长速度快、薪材产量和热值均较高而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燃料型能源树种.针对北京石质山地优良高产燃料型能源刺槐无性系的筛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造林成活率、林木萌芽物候期、两个采薪周期树高和地径生长、两个采薪周期产薪量等方面对鲁刺12个无性系、豫刺6个无性系以及当地刺槐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豫8059号、豫8033号和豫8017号等是适应北京石质山地立地条件的优质高产无性系,豫8026号、豫8062号和鲁9号也有潜力.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地通过试验推广所选出的豫8059号、豫8033号、豫8017号和鲁9号等刺槐无性系,并推广其优化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