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3319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3954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0635hm^2/cap。研究表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最重要区域之一,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538处。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主要集中在资金与利益方面,简单地说政府的投资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发展和保护的需要,从而保护区功能与当地社区利益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2.093646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602755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509109hm2/cap。研究表明: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为我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至今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37处,面积达48.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45%,其中,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34处,面积42.3万hm^2;环保系统管理3处,面积5.7万hm^2。至此,全省已初步建立起分布于江淮两岸、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分布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全省70%一80%的野生生物物种,以及许多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巴彦淖尔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六大工程和日本海外协力贷款造林项目。“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584.9万亩.超额完成规划的新增森林面积500万亩的任务。同时建成林木种苗生产基地16处.总产苗量达10亿株,采收种子约108万公斤。  相似文献   

6.
广西自然保护区许审委员会于4月8日在南宁召开环江水论自然保护区评审会,专家们经过认真评审,一致同意将木论自然保护区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建议尽快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论自然保护区是1991年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属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北与贵州茂兰国家级保护区相连。保护区总面积89.69km‘,是世界上同纬度喀斯特地区幸存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4.7%,植被覆盖率达95.4%。几年来,环江县政府和…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面积大、生态脆弱、国内外知名度高,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区各类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丰富,生态保护严格,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科学、文化价值高,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7个,总面积达282.52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的重点: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了生态文明知识;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建设;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19处新建自然保护区名单,河北省隆化县茅荆坝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该保护区晋升国家级,将为其阻挡京津沙源、涵养滦河上游武烈河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对建设生态隆化,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围绕生态建设中心工作,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情况,以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就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两个方面,对可能对保护对象造成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浅议,以期为今后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河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典型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88 849hm2。保护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大兴安岭地区的东北部,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位置最北的自然保护区。文章从地理位置、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对双河保护区的生态质量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金敏艳  袁虹 《中国林业》2011,(24):61-61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近年来,由于保护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关系,导致保护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巴彦淖尔市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巴彦淖尔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以重大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为依托,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使全市重点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讨了保护区生态监测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黄仲琪 《热带林业》2005,33(3):13-14,22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保护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本文就保护区建设,介绍相关开发保护区,管理珍稀生态资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春兰 《绿色科技》2014,(3):296-297
以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主导,详细论证了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以及该保护区“天人合一”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创新理念,旨在实现生态旅游环境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资金严重不足,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保护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文山州党委、人大、政府及林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在这方面经过10多年的探索,最终通过地方立法,确立在州、市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专项资金,这一重大举措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祁连山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移民、保护区与社区共建等方面初步提出了保护区建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