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参照,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武汉市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27.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7.88亿元,变化率为8.47%,主要是因为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所致。武汉市应采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林地、水域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以实现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人为干预下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清水河流域1959,1986和200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对该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清水河流域总面积的97%以上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从1959—2007年土地利用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的减少;3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外,其他各项服务价值从1959—2007年均表现为递增,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气体调节>原材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和保护>气候调节和娱乐文化。由此可见,在追求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在该流域不能只追求林地面积的增加,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元谋县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学、RS和GIS理论和方法,研究干热河谷林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以期丰富干热河谷林地生态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年Landsat 7ETM及2016年Landsat 8 OLI 2期遥感影像、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对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林地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林地的时空特征;调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系数,计算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功能价值及单位面积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林地生态系统静态价值特征及其变化;以支付能力指数、支付意愿指数和环境能力指数为参数构建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调整系数,分析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林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东部的中高山,在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及东部边缘的中高山有少许分布,在河谷坝区有零星分布;2008—2016年林地面积增长了64.24 hm~2,变化幅度达到11.42%;有90.53 k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154.77 km~2非林地转为林地。林地向草地转移了73.61 km~2,草地向林地转移123.11 km~2;2016年研究区林地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为14.97亿元,较2008年的13.44亿元提高了1.53亿元。2016年林地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总静态价值的比例为56.41%,较2008年的51.73%提高了4.68%;2008年和2016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分别为4.758亿元和9.027亿元,仅为同期林地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的35.40%和60.30%。[结论]研究区林地面积迅速增长,林地与非林地相互转换频繁,林地净增长明显;林地面积的增长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价值。林地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气体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最大,食物生产的价值最小;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虽然远低于静态价值,但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静态价值。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林地对社会和环境调节能力的增长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讨长江首城——宜宾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宜宾市域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呈波动变化,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水体动态度最大且呈正向变化。(2)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33.21亿元增至347.82亿元,增长了14.61亿元。(3)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065、0.4077、0.407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在区域内部改善与恶化并存。宜宾市长江生态第一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继续扎实推进岷江、向家坝库区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着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切实走好宜宾的生态、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对昆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昆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得出如下结论:1992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4年两个阶段内林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灌草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不断减少;1992年昆明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加,而其中林地在历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所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呈递增趋势;2000年至2004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年变化量要普遍大于1992年至2000年间的年变化量,这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在后一阶段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潜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定量分析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一系列数学方法对其评估,为更好的管理生态系统提供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转换主要发生在森林,农田和草地之间.从1986年到1994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801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012.17hm^2,占原有面积的4.97%.人口增长和森林砍伐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应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升高.生态系统总的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771.11亿元.本文还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力,其中国家政策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深远。参照前人提出的陆地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表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计算出研究区2005~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ESV。结果表明:莲花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林地占主要部分,达到75%以上,其次是水域。研究区总VESV由2005年的45.73×107元减少到2013年的44.81×107元,林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对开展"综合土地整理"项目的五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华村和立马村的单位面积ESV较高,说明两村生态效益较高,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合理;桐木村的单位面积ESV最小,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增加林地面积,保护耕地,减少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研究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10.
基于郧阳区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借助该价值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影响因素,利用CA-Markov模型进行了不同情境下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表明:ESP保护情景下,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且保护程度依次降低,增加的面积分别为46.35、28.7、15.44、5.96,无生态保护情景下,其他土地和园地的面积高于ESP保护情景下的面积。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水域、风景设施用地、园地、林地的ESV有提升,提升强度依次降低,分别为3.03、1.99、1.11、0.8亿元,剩余3种地类的ESV略有降低,总体来看ESV由53.94亿元上升到56.06亿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文山州清水河水库为例,对其环境影响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全面预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清水河水库实施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旱地依旧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改变;研究期间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上升趋势,但工程建设对多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生产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林地保护,尽量降低生态系统的损失;清水河水库下闸蓄水后,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将会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将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2.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directly impact biological diversity worldwide,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and affect the ability of biological systems to support human needs by altering ecosystem services. Given the forest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ecosystem types in Luang Namtha Province, Lao PDR, the forest cover and land cover category of Luang Namtha Province were divided into six classes, i.e., current forest (CF), potential forest (PF), other wooded areas (OW), permanent agricultural land (PA), other non-forest areas (NF) and water (W). In first instance, earli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GIS data) of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during 1992 and 2002 was obtained from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F), Lao PDR. Two steps of forest land use change assessment were conducted by the MAF, i.e., plot sampling on satellite image maps (SIMs)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during 1992 and 2002 for the entire Luang Namtha Province and field verifica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causes of the changes. Secondly, dynamic information of the forest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this ten-year period was calculated by means of map algebra in ArcGIS 9.2. Third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values of different global ecosystems, the value of the six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categories in the province was obtained. Final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regional land cover changes over the study period, wer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同适宜性耕地与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对奈曼旗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探讨。先利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出了适合于本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再根据研究区不同适宜性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作物的产量,利用当量因子法,制定了适合于本研究区的当量因子表并计算出了不同适宜性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过比较奈曼旗不同适宜性耕地与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以看出:研究区内不适宜性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992.55元/hm2·a)与临界适宜性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 941.78元/hm2·a)要低于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 303.41元/hm2·a)。因此,把上述2种耕地退为草地,将会提高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有利于沙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服务直接或间接地造福人类。本文利用模拟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具,分析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评估了伊朗西部扎格罗斯森林对Bazoft河流域水源保护的经济价值。应用HEC-HMS模型中的曲线数字法对降雨量-径流进行了模拟。该模型需要输入土地覆被、土壤、短期降雨和流出数据。用观测数据并分阶段校对对拟合模型的功效进行了修订。测定了森林在4种设定的土地覆盖方案中保水性和减少地表径流量的作用以及土地用途改变对该区降雨量-径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案一假定该流域全被森林覆盖,总的流出量将最小,降雨初期损失将增加。用重置成本法估算了森林水文功能之保水性经济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每公顷Bazoft河流域的森林可以蓄存84.8立方米水,年产值0.5 US$/m3。因此,每公顷BazoR河流域的森林保水性经济评价值是43US$。说明覆被森林有利于该流域经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决策者选择适当的、经济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选择在浙江省湖州市,该市分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浔区和吴兴区五个行政区。利用TM 遥感影像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解译为林地、草地、灌丛、水田、旱地、裸地、水域及湿地八类;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分为生产有机物质、固定和吸收CO2、释放O2、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六项指标;结合气候数据、统计数据分别测得每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2001-2003 年湖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94.82、207.68、173.56 亿元;其中安吉县的环境质量状况相对最好,环境容纳能力与自净能力明显要高于其它县(区),因此安吉县对湖州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最大。德清县的环境容纳量与自净能力最弱。市辖区及长兴县居中。各县(区)人均及单位面积生产的GDP与单位人口及单位面积分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成反比关系,GDP 越高所对应的环境污染也相对较大。表1 图11参12。  相似文献   

16.
Tropical montane cloud forests deliver important goods and services to society, such as timber, the supply and purification of fresh water,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pite of their relevance, current deforestation rates are very high, at the expense of affecting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 explore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in terms of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by following two approaches, one very detailed (focused on hydrological services – water quality) and another one with a broader perspective (at a large scale and consider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 of several ecosystems and their ecosystem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highlands of the State of Veracruz, previously forested 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coffee plantations and cattle ranche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n water quality, we studied nine small watersheds (<15 ha) covered by pristine cloud forest, coffee plantations and cultivated grassland (three each).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three land use types was similar, although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as different as 90%. Overall species diversity as well as that of woody species, and growth form diversities decreased in the transformed land uses. Water quality of streams flowing through these watersheds declined: nutrients (nitrate), conductivity, cations, chloride and suspended solids were lowest in the forest streams and highest in streams from coffee watersheds, whereas grasslands were intermediate. We also calculate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using the transfer value method) and estimated economic market–non-market gains and losses owing to land transformation. Loss of natural ecosystems may imply a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 to society in terms of ecosystem services, although market gains may still lead land owners to land conversion because revenues are higher. Adequate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may be a good option to prevent deforestation, but th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at least equal to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the promoted land use. Our estimates are indicative of the urgent need to go beyond water quantity as the most relevant ecosystem service considered in PES sche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