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分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对‘黄冠’梨果皮褐变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MeJA抑制‘黄冠’梨果皮褐变的机制。分别用1、10、100 μmol/L的MeJA水溶液浸泡处理‘黄冠’梨,经商品化包装后低温贮藏,观测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情况,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00 μmol/L的MeJA处理,显著降低了‘黄冠’梨果皮褐变率及褐变指数,降低了PPO、PAL酶活以及总酚含量,提高了POD、CAT、APX等保护酶活性以及DPPH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H2O 2含量。采后MeJA处理,通过降低果皮H2O2的积累、增强梨果皮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抑制PPO酶活和酚类物质的消耗,显著抑制了低温贮藏下‘黄冠’梨果皮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黄金梨、大香水、新梨七号为试材,研究了贮藏后梨褐变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和种类、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以绿原酸为主,果实褐变与酚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特别是二者在果实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特性有关。黄金梨果心与其他部位比较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和PPO活性。由果皮至果心CAT活性依次降低,而果皮中POD活性极大地高于其他部位。SOD的活性与褐变的直接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荔枝、龙眼采后果皮极易褐变,主要是果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的酶促反应所致。文章系统综述了荔枝与龙眼果实采后PPO酶促褐变机理、褐变底物种类确定与化学结构鉴定、外界条件对酚类底物性质的影响及贮藏期间底物含量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除花色素苷类物质外,有关荔枝、龙眼果皮中其他酚类褐变底物理化性质的研究鲜见报道。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有关酶促褐变底物种类及其化学结构鉴定、外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PPO底物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外界环境因素与不同品种褐变过程差异的关系、贮运期间PPO底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等,为控制荔枝、龙眼果实采后贮运过程中果皮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MCP对八月红梨防褐保鲜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测定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的八月红梨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脂肪氧合酶(LOX)活性和膜透性,果实常温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果实品质和品味,研究1-MCP对八月红梨的防褐保鲜效应.结果表明:1.0 μl/L 1-MCP处理可使果实保持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明显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1-MCP处理的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相对电导率和LOX活性均低于对照,但PPO、POD活性均高于对照;1-MCP能完全抑制八月红梨果实黑皮病的发生,显著降低果心褐变率,推迟果实的后熟和衰老,延长贮藏和货架期.结果还表明:酚类物质含量和POD活性均为果皮大于果心、果肉;PPO活性为果皮、果心大于果肉,果心褐变时间较果皮早,褐变程度较果皮重;八月红梨组织褐变是果实衰老造成的,组织褐变与酚类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PO活性变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10个山东主栽石榴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成熟期果实品质、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石榴品种果实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泰山红’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秋艳’百粒重最大,‘大青皮酸’可滴定酸含量最高,‘泰山三白甜’固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不同品种果实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存在显著差异。‘泰山三白甜’果实褐变度、PPO、POD、PAL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最高。果实品质各指标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褐变度与果实品质、相关酶活性、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PO、POD是影响石榴果实褐变的主导酶类,PAL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褐变。果实酚类物质含量高低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呼吸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后龙眼果实用0.1 mmol?L-1的DNP浸泡 0.5 h,以蒸馏水处理的果实为对照,果实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下贮藏。定期测定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自由基( )产生速率、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果实相比,经DNP处理的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增大,果皮ATP含量降低。同时,DNP处理促进龙眼果皮产生 的速率增加,且在整个贮藏期间维持较高水平。APX活性下降,SOD和CAT活性上升,内源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明显下降,MDA含量增加。【结论】DNP促进龙眼果皮褐变可能是由于DNP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导致活性氧积累而破坏细胞膜系统,同时DNP导致的能量亏缺使细胞膜系统的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其结果破坏细胞膜结构,使酚酶(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物质接触、酚类物质氧化而形成褐变聚合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丰水梨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低温(0~1.5℃)贮藏30 d、60 d、90 d、120 d和150 d测定果实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总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贮藏30~120 d内,丰水梨果皮和果肉的褐变指数均低于4%,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低温贮藏120~150 d内,丰水梨果心和果皮的褐变指数均明显增加,且果心的褐变指数、PPO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果皮,而果心的POD活性和总酚含量则显著低于果皮;整个贮藏过程中(0~150 d)果肉未发生褐变。  相似文献   

8.
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梨果实发育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翠冠’和‘黄冠’梨为试材,分析比较了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梨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的‘翠冠’和‘黄冠’梨果实生长发育期分别比露地栽培的长5 d和13 d,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单果质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且成熟果实纵横径比露地果实的大,果实细胞大小与果实大小变化一致。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和‘黄冠’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果实总酚含量较低,仅为露地栽培的54.8%和66.4%,总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总酚含量一致。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和‘黄冠’果实硬度分别比露地栽培的低14.9%和13.7%。而大棚栽培的‘翠冠’和‘黄冠’梨维生素C含量比露地栽培的低。表明大棚栽培条件下的梨果实品质优于露地栽培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9.
以‘翠冠’和‘黄冠’梨为试材,分析比较了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梨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的‘翠冠’和‘黄冠’梨果实生长发育期分别比露地栽培的长5d和13 d,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单果质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且成熟果实纵横径比露地果实的大,果实细胞大小与果实大小变化一致.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和‘黄冠’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果实总酚含量较低,仅为露地栽培的54.8%和66.4%,总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总酚含量一致.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和‘黄冠’果实硬度分别比露地栽培的低14.9%和13.7%.而大棚栽培的‘翠冠’和‘黄冠’梨维生素C含量比露地栽培的低.表明大棚栽培条件下的梨果实品质优于露地栽培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因子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的理化因子(相关酶活性、底物组成和含量、pH),并由相关性分析探讨梨汁酶促褐变主要原因,为品种选择和褐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鸭梨、长把梨等7种梨为原料,测定梨果实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5种褐变相关酶的活性,总酚含量,梨果实的pH以及鲜榨梨汁的色值(T<,440>);用HPLC法鉴定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种类.[结果]供试7个品种梨汁的酶促褐变程度存在很大差别,黄冠梨和黄金梨汁褐变较轻,雪梨和水晶梨汁褐变较重.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的主要相关酶不同,并且不同品种梨果实中的酶促褐变相关酶活性存在较大区别.梨果实的总酚含量以及与梨汁褐变的相关度因品种而异;供试的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绿原酸和香豆素,且不同品种的酚类组成不同.不同品种梨果实的pH存在差异,梨汁的色值与果实的pH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不同品种梨汁的酶促褐变程度有很大差别.梨果实中褐变相关酶类的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组成以及对梨汁酶促褐变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梨汁的酶促褐变与酶类的相关度高于与总酚含量的相关度.梨汁酶促褐变与梨果实的pH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前喷施苹果酸对苹果梨采后黑皮病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前喷施25 mmol.L-1苹果酸对常温贮藏期间苹果梨果实黑皮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酸处理可有效降低贮藏期间苹果梨的黑皮率和黑皮指数,抑制果实丙二醛的积累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大,降低贮藏初期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果实贮藏早期的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藏期间果实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1-MCP处理对圆黄梨MA包装果实冷藏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MAP袋和1-MCP浓度对圆黄梨冷藏特性影响。结果表明:0.02 mm PE袋维持果实可滴定酸含量、色泽,抑制黑心,效果好于0.04 mm PVC袋。1-MCP处理有利于保持MAP贮藏果实货架期品质、果柄保鲜和抑制黑心,对0.02mm PE袋果实生理的调节作用大于0.04 mm PVC袋;0.5μL/L1-MCP处理可抑制0.04 mm PVC袋果实黑心,但贮藏后期(180 d)风味变淡,甚至出现异味。MAP袋冷藏圆黄梨可忍受4.7%CO2,无黑皮病、果肉褐变等伤害,但果实品质下降,CO2浓度应以〈3%为宜。圆黄梨最佳贮藏条件:0.02 mm PE袋+1-MCP处理,180 d货架期品质良好,其余处理可短期贮藏(≤90 d)。此外,试验发现果实SSC与黑心指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汉良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368-369,374
通过对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大果水晶梨冷藏期间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总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了1-MCP处理对大果水晶梨果实软化与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1-MCP处理延迟了大果水晶梨的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抑制了PG活性;经1-MCP处理能较明显减缓大果水晶梨总酚含量的下降,抑制PPO活性,高浓度作用效果比低浓度的效果明显;在整个贮藏过程中,PG的最大酶活出现时间总是比PPO早,表明在整个采后贮藏过程中,先是果实的软化衰老导致细胞组织崩溃,进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使底物、氧与PPO充分接触,进而加剧了果实的褐变。  相似文献   

14.
天然生物保鲜剂乳酸链球菌素对鲜切皇冠梨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乳酸链球菌素的应用领域,丰富梨产品鲜切的保鲜剂类型,以皇冠梨果实为试材,采用浓度为0.1g/L、0.2g/L、0.3g/L、0.4g/L、0.5g/L乳酸链球菌素(Nisin)溶液对鲜切果实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4~5℃条件贮藏,观察果实感官品质、质量损失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褐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8d的贮藏,0.4g/L Nisin溶液处理最有效,能够抑制鲜切梨中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减轻果实表面的褐变程度,降低鲜切梨的质量损失率,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的下降速度,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本实验研究了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两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 ℃、20 ℃下放置12、18、36 h,来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 ℃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比对照延长了4 d。与对照相比,伤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总酚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伤处理通过显著降低酚类物质的积累、酶促氧化以及提高鲜切马铃薯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膜透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为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果梨采收前与褐变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南果梨在采收前生长期间与褐变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了采收期对南果梨贮藏期间组织褐变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果梨果实生长期间酚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逐步升高。因此认为,适宜推迟采收期可降低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完善果实自身的防御系统,可有效地抑制贮藏期间酶促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探讨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为热处理在鲜切果蔬保鲜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采用35、45和55℃的热水处理鲜切生菜1 min,研究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色泽、褐变潜力、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切割后热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维持鲜切生菜的色泽(55℃>45℃>35℃),抑制PPO和POD活性,降低褐变潜力,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至贮藏期第13 d,55℃热处理的鲜切生菜的亮度值L仍高达54.07,红绿指数a值为-2.50,褐变潜力、PPO和POD活性较低,分别仅为0.10 A/g、13.2 U/kg和32.53 U/kg,叶绿素含量为0.85 mg/g,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切割前或切割后热处理两种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切割前或切割后55℃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褐变的抑制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切割前热处理能更好地抑制POD活性,延缓叶绿素的降解,降低a值。本试验中,热处理鲜切生菜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处理方式为切割前热处理。  相似文献   

18.
Peel browning of pomegranate fruit is the key problem during storage. The mechanism of it during storage in relation to the technology of the browning control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storage temperature, gas component and pH value on peel browning of sweet pomegranate fruit in Lintong,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Change in tannin content was measur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ascorbic acid oxidase (AAO), polypenoloxidase (PPO), peroxidase (POD), catalase (CAT) and peel browning was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annin was the basic substance of pomegranate peel brown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browning index of peel were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AAO, PPO and POD,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CAT activity. Application of intermittent warming for 24 h at (15 ± 0.5)℃ every 5 days for pomegranate fruit storag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H 4.0, (5.0± 0.5)℃ and 5.0% CO2 + 8.0% O2 + 87.0% N2 gas component could delay browning, with the browning index being 0.15 after 120 days of storage. Enzymatic tannin denaturation was the main cause that led to peel browning of pomegranate fruit during storage. The browning control of pomegranate fruit peel was effective using intermittent warming storage with suitable pH, temperature and gas compo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