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椰心叶甲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对椰心叶甲幼虫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DNA以通用引物扩增鉴定后,以透明圈染色实验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功能进行分析。椰心叶甲幼虫肠道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和2株真菌,其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和木聚糖的能力,而带化红球菌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椰心叶甲肠道中具有能够降解纤维素与木聚糖的微生物,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因此椰心叶甲能够取食危害多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而这一类肠道共生菌对于椰心叶甲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及根施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根区施药对防治植株高大的林木害虫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然而,根施杀虫剂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鲜有报道。本研究测定了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和协同增效作用,并田间测定了其复配剂的根施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成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其LC50值分别为2.50、5.26mg/L;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当二者的质量比为3∶1时,共毒系数高达209。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复配(质量比为3∶1)根施处理后对椰心叶甲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剂量为2 g/株和1.5 g/株时,处理后6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3%和83.80%。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为高效低毒杀虫剂,在根施防治椰心叶甲的应用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几种棕榈科植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上)史国强(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漳州363001)棕榈科植物树干挺拔,姿态雅致,枝叶婆婆可爱,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优美的绿荫树及观赏植物,已成为园林绿化中必不可少的树种.近几年来,棕榈科植物的种植面积在我国南方...  相似文献   

4.
闽南棕榈科植物主要虫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闽南棕榈科植物主要害虫黑翅土白蚁、椰花二点象、红棕象甲、桉袋蛾、蛴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情况,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对槟榔的危害逐渐加剧,而寄主植物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取自椰子、槟榔的5种叶片的叶绿素、蜡质、维管束、茸毛等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对寄主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叶片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叶片维管束埋深均与椰心叶甲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则与椰心叶甲产卵选择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这些揭示了叶片蜡质、维管束埋深及叶绿素含量可能是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防御椰心叶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新鲜和发酵椰花汁的提取物为实验材料,在测定提取物总酚含量的基础上[总酚含量新鲜椰花汁提取物(FCSE)(0.061±0.01)mg/mL,发酵椰花汁提取物(NCSE)(0.087±0.01)mg/mL],研究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对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Fe^2+的络合能力以及Fe^3+的还原能力,并以BHT、没食子酸、Trolox做为对照。结果表明,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都有显著的抗氧化性,发酵椰花汁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Fe^3+的还原能力均高于新鲜椰花汁提取物的。而新鲜椰花汁提取物的Fe^2+络合能力高于发酵椰花汁提取物的。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本地高种与文椰2号矮种2个有代表性的椰子品种幼苗为试材,在温室大棚条件下,采用盆栽土培法,研究不同浓度海水对2种椰子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K+、Na+含量及K+/Na+值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海水灌溉(30%),2种椰子幼苗长势良好,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K+、Na+含量及K+/Na+值等生理特性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2种椰子幼苗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逐渐明显。高浓度海水灌溉(90%)时,海南本地高种与文椰2号叶片相对含水量及K+/Na+值均显著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Na+含量显著升高;海南本地高种较文椰2号Na+含量变化幅度大,K+/Na+值下降更剧烈,而文椰2号矮种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幅度更大,脯氨酸变化趋势相近。2种椰子幼苗中丙二醛含量变化均较为复杂,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椰子水中主要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椰花序汁中为蔗糖;椰肉中主要含有半乳甘露聚糖和膳食纤维。目前,可溶性糖的应用范围较广,如食品加工、微生物发酵等,而不溶性糖主要作为饲料使用。但是,椰子水中的糖和椰肉中的膳食纤维也为加工带来了困扰。本文综述椰子水、椰花序汁、椰肉中糖的种类、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功能与应用前景,为提高椰子副产物加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寄主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椰心叶甲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椰心叶甲对5 种主要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分析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选择性、适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由选择与强迫选择条件下,椰心叶甲对不同种类寄主存在显著选择性,在2种情况下都最喜好取食海枣和椰子;寄主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与其对寄主的偏好性并不一致,喜好取食的海枣对其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反而是不喜取食的金山葵对其生长发育最有利。对不同寄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和水分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含量的高低与寄主对椰心叶甲适合性关系不大,只有寄主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与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蛹重呈正相关关系(p=0.021 2<0.05),但未达到极显著。对不同寄主叶片物理结构的研究表明: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越大,对幼虫发育越有利,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6份越南椰子资源、文椰3号和海南本地高种椰子为材料,对其果实品质相关的指标,如椰子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风味、可溶性固形物(TSS)等10个重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资源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资源编号为1(YXS)和2(YTS)品质指标总体表现较好,可以作为椰子资源引进或重点培育的对象。经相关性分析可知,果实风味与TSS、果实风味与固酸比、TSS与固酸比、总糖与总糖/总酸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糖/总酸比与固酸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合聚类分析,可将果实品质评价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实风味或TSS、脂肪含量和固酸比4个主要指标,有助于越南椰子优良果实性状品种的评价和筛选。  相似文献   

11.
研究椰子可可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可可对椰子和可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椰园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2.0 m×2.0 m(A)、3.0 m×2.0 m(B)和3.0 m×3.0 m(C),以单作椰子6.0 m×6.0 m(CN)和单作可可2.0 m×2.0 m(CA)、3.0 m×2.0 m(CB)和3.0 m×3.0 m(CC)为对照。结果表明: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均显著提高椰子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养分含量;间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椰园;间作可可使椰子产量显著提高,间作可可产量高于单作可可,但差异不显著;处理C的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较高。在海南椰园,采用3.0 m×3.0 m的密度间种可可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并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山椒子果实营养成分,并将山椒子种子播种于6种基质[红土、椰糠、河沙、红土+椰糠(1∶1)、红土+河沙(1∶1)、河沙+椰糠(1∶1)]中进行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山椒子果实所含营养成分丰富,其中果肉和果皮总糖含量分别为14.30%和9.04%,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92%和7.12%;检测到17种氨基酸,果肉和果皮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达1.05%和1.37%;山椒子的最佳育苗基质为红土+椰糠1∶1基质。山椒子是一种优质野生果树资源,具有重要的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椰子木蛾是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食叶类害虫。为了明确5个椰子品种对椰子木蛾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应用Jackknife技术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椰子木蛾在5个椰子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文椰3号上完成1个完整世代所需时间最短,为(50.52±0.72)d,在马哇椰子上最长,为(64.97±1.33)d;取食海南本地高种叶片的椰子木蛾雌雄虫蛹重最轻,分别为(47.11±2.16)mg、(25.18±1.13)mg;在文椰3号上椰子木蛾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0.1061±4E-04和1.1119±5E-04。综合比较5个椰子品种,文椰3号是椰子木蛾的最适宜取食椰子品种,其次分别为海南本地高种、文椰4号、文椰2号和马哇。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养模式对椰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种养模式下椰园田间试验,研究了椰园间种牧草-养鸡、间种牧草-养羊及椰园自然状态下的杂草-养鸡3种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种养模式下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椰园间种牧草-养鸡模式显著提高土壤pH值,其它种养模式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 (2)不同种养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且椰园间种牧草-养鸡模式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杂草-养鸡、间种牧草-养羊与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在不同种养模式下0~20 cm表层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中各处理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6月椰油(CNO)、食品椰干(DC)、椰壳炭和椰衣纤维的价格在不同国家市场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准确测定茶面制品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方法,选取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原花青素和阿魏酸4种典型酚类物质,分别以单独的酚类、酚类与葡萄糖共混、酚类与淀粉酶解物共混体系为样品,研究酚类物质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POD)法和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影响。结果发现,阿魏酸对DNS法无影响,EGCG、没食子酸和原花青素可与DNS反应显色,表明其会影响DNS法的准确性;4种酚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GOPOD法测定的葡萄糖结果,而FACE法不受酚类影响且能直观表征淀粉酶解物中低聚还原糖分布。因此,FACE法在测定茶面制品及其酶解消化物中还原糖含量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头季稻株营养物质与再生稻生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中后期的营养状况对再生芽(苗)生长、再生稻的生育期及植株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和头季稻后期茎书与再生芽(苗)的糖、N供求关系以及分析头季稻茎节的糖、N含量与活芽(苗)率、芽长、芽穗分化率和芽穗分化期等的相关性。指出促成头季稻茎节淀粉和全糖积累的措施均有利于强秆壮芽,争取再生稻多收。  相似文献   

18.
高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保护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幼虫、 蛹和成蜂经 30、 33、 36、 39、 42 ℃处理后体内 3 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 蛹和成蜂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幼虫、 蛹体内 CAT 活性高于对照。 39 ℃为CAT 清除 H2O2 的最适温度, 高于 39 ℃则 CAT 活性受抑制。 (2)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高于对照,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低于对照。 幼虫在 33 ℃时体内 POD 活性达最大值, 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经不同高温处理后,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和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其体内 SOD活性均高于对照。 成蜂体内 SOD 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在 39 ℃时达到最大值, 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王刚  王倩  薛忠  郭昌进  宋刚  王槊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704-2710
为确定椰糠在离散元模拟过程中合理的仿真参数,本文基于离散元法Hertz-Mindlin(no slip)接触模型在仿真软件EDEM 2018中建立椰糠颗粒模型并生成颗粒工厂,通过测量比对物理试验和仿真试验椰糠堆积角的方法对其仿真参数进行标定。首先通过物理试验测得椰糠堆积角、堆积密度等本征参数,利用EDEM 2018内嵌GEMM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得到椰糠待标定因素的高低水平;然后进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椰糠堆积角影响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椰糠-椰糠静摩擦系数、椰糠-椰糠滚动摩擦系数和椰糠剪切模量;再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堆积角与3个显著性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运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功能,以堆积角物理试验45.69°为目标,对回归方程寻优求解,得到显著性影响因素最佳组合:椰糠剪切模量为1.44 MPa,椰糠-椰糠静摩擦系数为1.11,椰糠-椰糠滚动摩擦系数为0.15;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此组合参数可用于椰糠物料的离散元仿真,能为椰糠输送、混合等机械装备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香蕉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香蕉未成熟雄花外植体不消毒处理,在离体24 h内切片厚度1.2 mm为最佳外植体处理方式。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TDZ 0.2 mg/L+Zeatin 0.2 mg/L+生物素1.0 mg/L+谷氨酰胺100 mg/L+糖40 g/L(pH值5.3);最佳胚性分化培养基为MS+6-BA 4.0 mg/L+NAA 0.3 mg/L+糖30 g/L(pH值5.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IBA 2.0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pH值5.8)。炼苗后移栽至椰糠基质中,移栽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