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品种‘秦超’桃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与不同采收期对‘秦超’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探索不同贮藏温度与不同采收期下果实品质的变化,为‘秦超’桃贮藏与采收提供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常温下‘秦超’桃平均贮藏天数为21d,低温贮藏为58d。低温下能较好保持桃果实整个贮藏期间的果面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桃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明显延缓果肉硬度下降速率。在不同采收期间,随采收期延迟,‘秦超’桃果实单果质量不断增加,硬度、果面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能保持较好状态,成熟后树上挂果可延长30~40d。‘秦超’桃具有很好的贮藏性能,低温贮藏较常温贮藏可以有效保持‘秦超’桃的果实品质,延长果实品质的贮藏时间。延迟采收期,‘秦超’桃单果质量有大幅度增加,果实能够充分着色,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收期,设置了3个采收期(花后203、213和223 d)采收果实,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果实采收时的品质及常温贮藏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花后20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花后22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花后21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低,无干枯果,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含量较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各采收期果实的果汁率在贮藏150 d后均有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且部分果实风味出现异常。综合来看,花后213 d(11月下旬)为瓯江流域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采后常温贮藏期不宜超过150 d。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楚雄州‘灿烂’蓝莓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对蓝莓果实贮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1(6月21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2.07 g,果实硬度178.4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可滴定酸含量0.975%,维生素C含量375.8mg/kg,果实适合0℃贮藏25~30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2(7月2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1.86 g,果实硬度127.5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7%,可滴定酸含量0.914%,维生素C含量283.2 mg/kg,果实适合0℃贮藏15~20 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3(7月12日采收)蓝莓果实不适合贮藏,应采摘后及时销售,且不能用于电商物流运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采收期对‘富平尖柿’的生理代谢影响,寻找其最佳采收期,提高果品商品品质。【方法】以‘富平尖柿’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法,于10月13日开始,每间隔5日,采收一次柿果,直至11月3日,共采收5个批次,调查了不同采收期采收的柿果的色泽、单果质量、硬度、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呼吸强度、总单宁、可溶性单宁、聚合单宁、原果胶、可溶性果胶、乙醇、乙醛含量及果胶酶、乙醇脱氢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分析了不同采收期对‘富平尖柿’的理化品质指标和生理特性影响。【结果】在试验采收期内,随着采收期的延迟‘,富平尖柿’的绿色变淡,色泽变得更黄,单果质量增加,硬度降低,水分含量增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高,呼吸强度降低,可溶性单宁含量减少,聚合单宁含量增加,原果胶含量降低,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多,果胶酶活性增强,乙醇、乙醛含量及乙醇脱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随采收期延迟先增高后降低‘,富平尖柿’在霜降后5~10 d采收,各种理化品质较好,柿子能保持良好的硬度、色泽和内在品质。【结论】富平尖柿最适采收期位于霜降后5~10 d,此时采收的‘富平尖柿’色泽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硬度适中,果品商品性指标较好,利于后期的运输保藏和加工操作。  相似文献   

5.
采收期对‘新梨7号’梨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泊头‘新梨7号’梨为试材,研究了4个采收期(盛花后106、116、126、136 d)果实在常温[(20±0.5)℃]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种子颜色指数增加,果肉硬度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2(7月30日采收,盛花后116 d)果实最高;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和Fv逐渐降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货架期延长,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种子颜色指数和腐烂率增加;采收期2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口感较好,果面具红晕,且果实腐烂率较低,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新梨7号’在河北省泊头地区长期贮藏的适宜采收标准为:果实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期110~120d,种子颜色1/2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5.0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贮藏期间果实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收成熟度对‘玉露香’梨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梨优新品种‘玉露香’采后品质和贮藏效果的影响,以明确其采后生理特性、适宜采收成熟度参数,为生产上优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山西太谷‘玉露香’为材料,分3个采收成熟度进行采收后,测定常温(20℃)和冷藏(0℃)条件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皮颜色、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电导率、单果质量、硬度、种子颜色指数等生理指标,并调查了不同贮藏期果实黑心指数、磕碰伤百分率和腐烂率。【结果】常温条件下,随着货架时间的延长,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逐渐下降,反映果皮颜色的h值不断下降,L值不断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v、Fv/Fm不断下降,而F0、F0/Fm不断升高;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单果质量和种子颜色指数不断增加,果实硬度不断下降,而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Ⅱ最高。h值逐渐下降,L值逐渐升高。冷藏条件下,采收期Ⅲ的h值显著低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P0.05),L值则显著高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P0.05)。冷藏至240 d和240+10 d货架时,采收期Ⅲ的F0、Fm和Fv显著低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P0.05),采收期Ⅰ的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采收期Ⅱ和采收期Ⅲ,而采收期Ⅲ果实的黑心指数、磕碰伤百分率和腐烂率显著高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P0.05)。L与Fm、Fv、Fv/F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F0/F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h与Fm、Fv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Fv/Fm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0/Fm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征果皮颜色的h值和表征果皮油腻化程度的L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对于梨优新品种‘玉露香’的建议:采收后立即销售或短期冷藏(贮藏期不超过120 d)的果实可在9月上中旬采收,用于长期冷藏的果实(尤其是贮藏期达240 d左右),建议9月上旬采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浙江省桐庐县采收期和采收方式对‘翠玉’梨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后130 d采收,单果重最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 H值最高;综合感官品质和市场需求,在桐庐地区,‘翠玉’梨最适宜采收期在盛花后120~126d。5种采收方式中,3次采收法的优质果率最高,分部位4次采收法的产量、单果重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等果实内在品质差异对耐贮性的影响,明确‘鸭梨’SSC等内在品质贮藏期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贮藏后期果实生理病害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果实品质无损快速检测设备,对同期采收‘鸭梨’SSC进行无损检测,依据所有样本SSC正态分布情况,将所有果实分为SSC10.0%、SSC:10.0%~10.9%、SSC:11.0%~11.9%及SSC≥12.0%4个级别,将果实缓慢降温后(8℃入库,每3 d降1℃),于-0.5℃、相对湿度85.0%~90.0%条件下正常贮藏,分别于贮藏4、6和8个月取样,调查不同SSC‘鸭梨’果实取出当天和货架10 d后生理病害发生情况,测定相关生理品质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贮藏6和8个月后,不同SSC‘鸭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病害发生情况差异明显,SSC相对较高的果实贮藏后期果实黑心指数显著降低,且SSC与黑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不同SSC级别间果实虎皮指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同时贮藏后期,SSC相对较高的果实级别其可滴定酸含量(TA)和抗坏血酸含量(AA)相对较高;但与采收时相比,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实中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贮藏4、6和8个月后,各组别果实平均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与采收时相比分别下降45.32%和49.96%、51.46%和54.43%、53.80%和68.34%;另外,贮藏后期各组别间果实呼吸和乙烯代谢差异明显,贮藏8个月后,果实呼吸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SC≥12.0%)(SSC:11.0%~11.9%)(SSC:10.0%~10.9%)(SSC10.0%);乙烯代谢规律与呼吸代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11.0%)‘鸭梨’果实贮藏后期黑心病发生情况显著减轻,SSC与黑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及呼吸和乙烯代谢速率与‘鸭梨’黑心指数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鸭梨’黑心病采后重要的预警及防控指标。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自育晚熟苹果品种‘岳冠’为试材,研究不套袋、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对果实单果重、硬度、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维生素C和果皮色差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的果实单果重和硬度无显著差异;不套袋果实的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套袋不摘袋和套袋摘袋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袋果实,固酸比显著高于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袋果实;不套袋能显著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至2倍以上。外观品质方面,果实成熟期内不套袋果实和套袋摘袋果实L*值下降,采收期不套袋果面光洁度最低;套袋果实和不套袋果实红色值a*值上升,b*值下降;套袋摘袋果实果皮色彩饱和度c*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处理,果皮红色更鲜艳;不套袋果皮红色更暗;套袋不摘袋果实呈现底色绿色。总之,不套袋果实能显著提高果实内在品质,但外观品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确定广西桂林地区‘红阳’猕猴桃最佳采收期,分别于8月13日、8月21日、8月28日、9月5日采收果实进行冷藏和常温贮藏,比较了各采收期果实在采摘时、贮藏期间、后熟软化后的品质,以及其贮藏寿命和货架期。结果表明,8月21日采收的果实单果重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在冷库贮藏4周时硬度接近4 kg/cm2,在常温下货架期接近1周,为‘红阳’猕猴桃在桂林地区的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2001富士及其芽变品种珍富之间果实品质及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明确珍富品种特性,为其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研究果皮颜色芽变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芽变品种珍富及2001富士果实为试材,对其采收期及贮藏14 d后果实外观、内在品质、花青苷含量和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与2001富士相比,芽变品种珍富果实采收日期可以提前6 d,盛花期至采收期提前6 d;采收期及贮藏14 d后,外在品质方面,珍富果皮亮度、饱和度、花青苷总量及3种不同花青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001富士,但二者单果质量及果形指数无显著差异;果实内在品质方面,采收期及贮藏14 d后,珍富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及固酸比都显著高于2001富士,但珍富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2001富士;二者果肉硬度、破裂力在采收期及贮藏期均无显著差异;10个花青苷合成关键结构基因及5个转录因子类调控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关键结构基因MdC4H、MdANS、MdUFGT及转录因子基因MdMYB10、MdMYB11、MdERF3表达量显著提高。【结论】采收期及贮藏14 d后,红色芽变品种珍富果皮亮...  相似文献   

12.
华红苹果贮藏适宜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华红苹果采收期对果实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华红苹果适宜采收期参考指标为果实发育期150~155天,果实硬度7.10~7.3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3.00%,平均单果重230.0 g以上,淀粉染色范围占果面的1/2左右。此时采收的果实常温贮藏不超过30天,冷藏不超过4个月,果实食用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3.
‘金黄金2号’是以‘金黄金’桃为母本,点授‘曙光’‘中华寿桃’‘雨花露’等桃品种的混合花粉杂交选育的黄肉桃新品种。平均单果重308 g,最大果重678 g。果实圆形,果形指数0.89,茸毛稀而短。不套袋果果皮底色黄色,果实朝阳面略带红晕,套袋果果面黄色。果肉金黄色,硬溶质,硬度7.0 kg/cm~2,汁液较多,口感脆甜,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可滴定酸含量0.21%,维生素C含量88.1 mg/kg,鲜食品质上。耐贮运,冷库贮藏可达1个月。果实9月中旬开始成熟,采收期20~30 d,果实发育期150 d左右。自花授粉,花粉量大,丰产性好,适应性强。‘金黄金2号’2018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采收时间和套袋与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当地确定‘红富士’苹果的最佳采收时间和推行无袋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南冷凉高地苹果主产区云南省昭通地区的‘红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对不同采收时间及果实套袋与否的样品进行了果实成熟度、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水分含量、固酸比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各个样品之间的品质差异。【结果】(1)套袋果实固酸比低于不套袋果实,不套袋果实内在品质、风味均优于套袋果实。(2)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采收时间越晚,果实风味越佳。9月中旬为‘红富士’苹果可采成熟时期,10月上旬为果实的可食成熟时期,10月中旬为果实的生理成熟时期。(3)各个时期,套袋与不套袋‘红富士’苹果均有较好的内在品质,内在品质指标均能达到国家《鲜苹果》质量标准,酸甜适度,属于苹果中的优质果品。(4)各个采收时间的套袋果实成熟期比不套袋果实成熟期均提前1周左右。(5)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采收的果实,平均固酸比和糖酸比分别达到56.1和54.5,普遍具有糖心现象,内在理化指标组合及口感风味最佳,是昭通‘红富士’苹果鲜食果实的最佳采收时间。【结论】套袋与不套袋‘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均较好,没有差异。从生产成本、环境污染、自然生态角度考虑,在该地区可以逐步取消苹果套袋。生理成熟期以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在低纬度、高海拔冷凉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富士’糖心苹果品质极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光质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转熟时对果穗进行红、橙、绿、蓝、白滤光膜与避光套袋处理,测定分析了转熟至采收期间套袋对果实单果质量、糖酸积累、着色与花色素苷合成等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蓝色滤光膜套袋‘红地球’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与总糖含量增加,葡萄糖、果糖、蔗糖3种糖分含量相比白膜分别提高了7.2%、13.7%、17.2%,糖酸比提高,显著促进了花色素苷的合成,色度角h最小,果皮中主要花色素苷组分芍药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较白膜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8.4%与12.5%,PAL活性增强,促进了葡萄积累花色素苷;而避光处理的‘红地球’果实糖酸比小,花色素苷合成显著受到抑制。【结论】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果实部位光环境对设施葡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蓝色滤光膜套袋可以增加蓝紫光的比例,调控葡萄光合产物分配,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促进欧亚种‘红地球’葡萄果实糖的积累和着色,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弄清采前使用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贵妃’杧果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等指标的影响,指导TDZ在‘贵妃’杧果生产上合理使用,避免其滥用造成果实果皮滞绿、品质严重下降等不利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L~(-1))的TDZ在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结果】采前喷施适宜质量浓度的TDZ增加了杧果的产量,促进果实膨大,增大果形指数,5和10 mg·L~(-1)TDZ处理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29.89%和33.56%,但20 mg·L~(-1)TDZ处理增产不明显;5、10和20 mg·L~(-1)TDZ处理无胚果单果质量分别增加56.78%、73.86%和110.56%;在生理成熟期,TDZ处理的果实颜色偏绿色;在完熟期,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花色苷含量较低。TDZ处理延缓了采后果实的转色及果实硬度和原果胶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果胶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上升,果实的后熟软化推迟。TDZ处理的果实品质下降,果实的TSS含量降低,可滴定酸(TA)含量升高。另外TDZ处理可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病率,延长杧果采后贮藏时间。在完熟期果皮中未检测到TDZ残留。【结论】‘贵妃’杧果采前喷施TDZ的适宜质量浓度为5~10 mg·L~(-1),于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果实适时采收,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和单果质量,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并能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华硕’苹果采收期的有效判定方法,并确定‘华硕’苹果的最佳采收期。【方法】对不同采收成熟度的‘华硕’果实进行淀粉染色,分析品质指标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同时对不同采收期‘华硕’苹果进行低温与货架期贮藏,测定主要品质变化情况。【结果】乙烯释放速率、淀粉染色指数与糖酸比是可以判定‘华硕’苹果采收成熟度的可靠指标。采收期Ⅱ的‘华硕’苹果在采收时以及冷藏和货架期均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货架末期,采收期Ⅱ的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52 N·cm~(-2)、9.50 g·100 g~(-1)和0.58 g·100 g~(-1),均高于其他2个采收期,早采或晚采都不适宜‘华硕’苹果采后果实品质的维持。【结论】采收期Ⅱ是‘华硕’苹果适宜的采收期,该采收期果实的淀粉染色等级为3~4级,乙烯释放速率为(10.65±0.60)μL·kg~(-1)·h~(-1),淀粉指数为(3.40±0.20),糖酸比为(10.57±0.14)。  相似文献   

18.
金农、金阳为黄肉中华猕猴桃品种,研究其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变化,可指导适时采收,为品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撑。采收试验从8月11日(金农盛花后123 d,金阳盛花后112 d)开始,每7 d取样测定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总酸含量、果实硬度与颜色,统计固酸比、后熟天数与软熟率。结果表明:金农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4~15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7.3%,干物质含量大于17.2%,后熟天数15 d,采收色调角低于101°,软熟果肉为金黄色;盛花后130 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为早采;盛花后179 d,果实田间软化,属于晚采。金阳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7~16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8.0%,干物质含量大于16.2%,后熟需7d,采收色调角小于100°,软熟果肉为黄色;盛花后126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果肉偏绿色;盛花后168 d,果实硬度明显降低,果实在田间软化,不再适合长距离运输与贮藏。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地区的"红香酥"梨为试材,研究了3个采收期果实在20℃常温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组织膜透性、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实腐烂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采收越晚,果肉和果心的相对电导率越高。9月1日(盛花期后138d)采收的果实,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保持较高,但单果质量低,果面着色差,果皮的膜透性强;9月19日(盛花期后156d)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高,果皮颜色亮(L值高)、着色好,但贮藏后期,果实维生素C含量下降明显,腐烂率较高,贮藏时间短。9月10日(盛花期后147d)采收的果实(种子颜色3/4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为11.04%、果肉硬度6.36kg/cm2),能保持果实相对较高的硬度、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口感较好,贮藏30d时,果实腐烂率相对较低,贮藏效果最好,商品性最高,可以作为红香酥梨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长期贮藏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冷藏‘砀山酥梨’适宜的保鲜膜包装。【方法】研究不同保鲜膜包装的‘砀山酥梨’果实在(0±0.5)℃低温条件下冷藏150 d和210 d,常温20℃条件下放置24 h和货架9 d时果实呼吸强度、乙醇质量分数、虎皮病和果心褐变以及贮藏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果实贮藏210 d+20℃货架9 d时,CK(裸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醇质量分数高,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低,果皮颜色暗、黄,虎皮严重,风味异常,由于失水导致果皮皱缩,果柄干枯、褐变严重,商品价值降低;与CK相比,PVC薄膜袋虽能抑制果皮转黄,保持果实的硬度和果柄的新鲜程度,降低货架期果实的呼吸强度,但由于冷藏期间PVC袋内CO2体积分数高(2.30%~2.70%),O2体积分数低(17.0%~17.9%),导致果实中乙醇积累,造成货架期虎皮病和果心褐变严重,引起风味劣变;PE薄膜袋扎口包装的果实风味基本正常,贮藏效果稍好于PVC包装;PE薄膜袋掩口和高渗出CO2保鲜袋能保持贮藏和货架期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SSC)以及较低的乙醇质量分数,而且果实风味和外观颜色正常,无虎皮,果心褐变轻微。【结论】‘砀山酥梨’不宜裸果贮藏。相对于PVC和PE薄膜袋扎口包装来说,PE薄膜袋掩口和高渗出CO2保鲜袋对‘砀山酥梨’长期贮藏、保持货架期果实品质和抑制褐变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