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近年来,我省胶东地区泡桐腐烂病危害较重。据我们调查,虽然泡桐腐烂病对泡桐生长影响极大,但采取营林措施,完全可以控制泡桐腐烂病危害。  相似文献   

2.
应用^32P和^86Rb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吸收磷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俊秀 《林业科学》1989,25(2):167-170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发生普遍,特别是在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危害严重,群众称之为泡桐的癌症。该病病原在1967年被日本人确定为类菌质体(MLO)。我国有不少人对这一病害作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曾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土壤中N、P、K含量的百分比值与感病指数间的关系,应用通径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磷含量越高,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经回归分析得知感病指数与P/K比值成反相关。在此基础上,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对磷钾的吸收规律及不同种泡桐苗木吸收磷钾情况进行了同位素示踪试验。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4.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泡桐生长迅速,五年成檩十年成材。河南省自1980年发展泡桐以来,目前已成为我国泡桐的中心产地之一。近几年由于大面积单一栽植泡桐,大袋蛾的危害也十分严重。1987年周口、商丘、许昌、漯河、平顶山、洛阳等地市的50多个县普遍发生大袋蛾,受害泡桐达1.5亿  相似文献   

6.
我场1973年春季开始营造泡桐林,当年4月、5月就开始遭受泡桐金花虫、椿象、天蛾、蚜虫等害虫危害,有的几天就把泡桐叶子全部吃光,危害相当严重。在场党总支领导下,我场组织了科学实验小组,开展了对泡桐害虫的防治试验,并发动广大职工,打一场歼灭虫害的人民战争,大部分害虫很快就被消灭,唯有泡桐金花虫抗药力最大,一时无法消  相似文献   

7.
文摘选     
泡桐蛛蛾研究初报(章士美等,《江西林业科技》,1983,5:13—18) 泡桐蛛蛾(Epiplema moza Butler)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泡桐重要害虫,主要危害2一7米高的幼树,幼虫危害叶片,影响生长、甚至枯死。南昌地区一年发生3一  相似文献   

8.
本调查主要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泡桐幼树日灼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预防措施,使泡桐幼树免受日灼危害。一、调查研究概况关于日灼的研究,目前虽有报道,但资料甚少,且对日灼发生的原因说法尚不一致。为了探索泡桐日灼发生规律和相应的预防措施,使泡桐幼树免遭日灼的危害,我们从1982年秋开始在泾川县官山林场、县苗圃、平凉地区林业处院内进行了泡桐幼树日灼症状、灼斑方位以及发生因子的调查,提出了预防技术措施,完成了《浅谈泡桐幼树日灼》的初稿,1983年  相似文献   

9.
泡桐为我国特产。近几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苗的远距离调运,泡桐害虫的危害也日趋严重。本文对泡桐分布区内的泡桐害虫进行了考察,並对其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泡桐的害虫种类很多,但专食性害虫较少,泡桐害虫尚未形成稳定的群落。针对目前危害加重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以防止泡桐害虫的造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0.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又名避债蛾,蓑蛾。近年来暴发成灾。1983年菏泽地区仅泡桐受灾面积即达35万亩。该虫食性杂、食量大,危害时间长,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尤其对泡桐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11.
<正> 紫茎甲是鞘翅目叶甲科茎甲属的林木蛀干害虫。1981年,在我场首次发现危害杉木纯林,以后陆续发现危害泡桐、香椿、川柏、毛竹等.据1989年调查,我场4000亩杉木人工林中,有1500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摸清“紫茎甲”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从1982年6月起,我们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现将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泡桐网蝽Eteoneus angulatus DrakeetMaa.主要危害泡桐的叶部与幼嫩组织,泡桐被害后,轻者叶片卷曲枯黄、提前落叶,重者整株叶片在八月份就已脱光,五年生左右的大树则可造成局部或整株死亡。对泡桐网蝽的防  相似文献   

13.
泡桐叶甲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泡桐叶甲的分布与危害泡桐叶甲(Basiprionota bisignala Boh)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在贵州主要分布于贵阳、平塘、黎平、雷山、安龙等县,而安龙仅兴隆区发生。主要危害泡桐,其次危害楸树和梓木,在没有泡桐树的地方,危害楸树和梓木。  相似文献   

14.
泡桐是我区栽植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目前已定植二千余万株。近年来丛枝病发生普遍,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1—4年生的幼树,发病率5—60%,感病严重的常濒于死亡。1979年对18株泡桐解析证明,此病对三年生以内幼树的材积生长量影响56%,但对十年生以上大树的生长量影响不大。几年来在河南省泡桐丛枝病协作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地区与襄县、临颖、禹县等技术人员共同攻关,于1974年在禹县等从小面积药物单项防治试验开始,逐步扩大到综合性多点试验,1980年防治面积1.5万亩,1981年全区  相似文献   

15.
泡桐丛枝病是由病根带毒传染并使泡桐近年来普遍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介绍,采用温水浸根、抗生素浸根以及化学药剂浸报等方法对病根失毒处理,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丛枝病对苗木和幼树的危害。 1984年我所根据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组织全国良种协作研究的要求,向有关省引进了91个无性系3,000多根种根,进行区域性扩大试验。为了减轻丛枝病的危害,根据《泡桐研究》一书介绍,认为用40—55℃温水浸报20分钟,可有效的防治丛枝病的发生。而我们选用了50°C水温,浸报15分钟,浸后凉干,隔一星期埋根育苗时发现,种根皮层已腐烂变质,绝大部分失去了发芽能力。为了查明原因,1985—1986年连续两年  相似文献   

16.
大袋蛾危害对泡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在安徽省阜阳市和利辛县测定了大袋蛾Clania uariegataSnellen危害兰考泡桐Paulownia elngata的损叶量和人工模拟危害对泡桐生长量的影响。泡桐的蓄叶量T(cm^2)与胸径Dcm)呈直线关系:T=44503.336D-272627.043。大袋蛾幼虫对泡桐的平均损叶量为470.936cm^2。摘叶量在50%及其以下时,泡桐生长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摘叶  相似文献   

17.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1967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近来,又有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病毒病原的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济阳栽植桐粮间作林14000公倾,泡桐丰产林140公倾,共计栽植泡桐63万株。据1986年调查,泡桐丛枝病发病株率为30.7%,严重地片高达80%以上,幼树罹病枯死为13.1%;感病指数为20.6。自1986—1988年,推广应用“春环剥,秋修枝”治疗泡桐丛枝病,并辅以检疫,培育无病苗,集约经营等措施。全县泡桐发病株率已降到2.6%;感病指数下降到1.6;治愈率达91.5%,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根瘤线虫病 危害对象:杨、槐、梓、柳、核桃、文冠果、泡桐、朴、榆、槭、樟、枣。危害状况:病苗根部有0.5-2厘米大小的柔软圆瘤,切开有白色粒状物,即为线虫。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泡桐腐烂病在我省迅速蔓延。虽列为我省检疫对象,但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防治不力,有些地区仍在蔓延危害。为此特发表此文,以供防治参考。一、分布及危害据1981—1982年调查,此病主要在我省东部的招远、掖县、蓬莱、莱西、莱阳、栖霞、诸城、益都、青岛、胶县、潍坊、淄博等市县发生。1985—1988年调查,此病已扩展蔓延到济南、宁阳、滕州、邹县、峄城、加祥、菏泽、鄄城、沂水、冠县等市县(区),同时,病情也在加重。如诸城县八十年代初泡桐林面积有10多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