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比较结球甘蓝、番茄、茄子和黄瓜4种寄主植物上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LC50和LT50值,评价了寄主植物对粉虱座壳孢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第6 d,不同寄主植物上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LC50值差异显著;4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LC50最小值...  相似文献   

2.
从江苏小麦纹枯病标样中分离出与小麦纹枯病菌相伴而生的弱致病真菌71株,其中主要为交链孢菌和弯孢霉。其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初步结果为:在麦苗上先接弱致病菌交链孢菌和弯孢霉,3d后再接种小麦纹枯病菌,病情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减轻,病斑长度最高降低30.30%;用弱寄生菌与小麦纹枯病菌同时接种,未能表现降低病情的效果,相反有的增加了病情,似有协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湖北省稻瘟病的常发区崇阳县和远安县分离得到301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从其中挑出52个进行致病类型测定。结果表明:52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CO39近等基因系的5个鉴别品种上表现出19个致病类型,且各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存在较大差异;远安、崇阳2个地区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致病类型不同,从远安采集得到的单孢菌株致病类型更加丰富;各测试菌株对5个鉴别品种的侵染能力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广义蠕孢菌属(Helminthosporium)、链孢霉属(Alternaria)等属中的18种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寄主的致病机理,尤其是作用于寄主的原初位点进行了综述和评论,指出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为致病因子,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获取对松树天牛高致病的生防真菌为目标,从黑龙江省森林土壤中初步分离得到18株虫生真菌,分别采用爬行法测定其对松树天牛幼虫、成虫的致病力,同时测定高致病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对高致病力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8株虫生真菌对松树天牛幼虫、成虫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其中菌株M14-1、H2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在处理天牛幼虫、成虫的6 d,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菌株M14-1、H2菌落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在90 mm×15 mm(直径×深度)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培养15 d时,菌落直径分别为5.68、4.91 cm,产孢量分别为3.86×108、4.1×108个·板-1。在孢子浓度为107个·mL-1时,菌株M14-1、H2对松树天牛成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15、4.31 d。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14-1、H2皆属于金龟子绿僵菌(Mertarhizium anisopliae)。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当孢子浓度较高时(>1×107个孢子/mL),小菜蛾第2天便出现死亡高峰,第3天左右试虫基本全部死亡。此外,孢子浓度和温度越高,玫烟色棒束孢的毒力越强,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大于3龄幼虫,这说明玫烟色棒束孢具有防治小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 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6个分离物中共检测到10种基因组合(基因型),其中含有4个基因组合和3个基因组合的分离物约占91%,这些分离物绝大多数具有强致病力(87.4%)或中等致病力(9.2%),而检测不到PDA的分离物基本上都是弱致病力类型,表明致病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与茄镰孢豌豆专化型的致病力水平有关。【结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是引起中国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豌豆主产区大多数分离物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3株来源不同的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致病性及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混用对致病力协同作用,结果表明,3株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均表现出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球孢白僵菌Bb-YM致病力显著高于球孢白僵菌Bb170428和布氏白僵菌NEAU30305,对2、3龄幼虫致病力更高,显著高于对其他虫龄幼虫致病力。菌株Bb-YM以LC50和LC80浓度处理越冬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0%和92.09%,成虫羽化率仅为13.04%和2.90%。菌株Bb-YM与菌株Bt64混用对二化螟幼虫致病力具有协同增加作用,并显著缩短幼虫致死中时间,与菌株Bt64 LC50和LC70混用增效比达2.1373和3.9663。研究结果对开展白僵菌绿色防控二化螟和菌株高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8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菌株分别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以浓度(1.0±0.5)×106孢子/mL的孢子悬液接种12d后,B3菌株对该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其校正死亡率、僵虫率分别为(90.71±2.16)%和(87.07±0.95)%,致死中时(LT50)最短(6.20 d),且具较高的僵虫虫体含孢量(5.75×1010孢子/虫),该菌株对幼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在第6至第8d.接菌后在第5天和第6天,B3菌株对该虫的LC50分别为1.35×108孢子/mL和1.23×106孢子/mL.B3菌株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B187菌株也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植物提取液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研究了 8种植物提取液对黑斑病菌、枯萎病菌、炭疽病菌和早疫病菌的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蟛蜞菊、辣椒、人参果提取液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明显 ,分别达39.19% ,36 .5 4% ,4 4.18% ;马齿苋、蟛蜞菊、辣椒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 ,分别达2 4 .72 % ,2 9.4 5 % ,4 1.74 % ;马齿苋、蟛蜞菊、番石榴对病原菌扩展的抑制率明显 ,分别达 4 2 .17% ,39.5 0 % ,36 .93%。  相似文献   

12.
对严重为害仙客来的萎凋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经鉴定 ,造成仙客来萎凋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翠菊专化型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及进入温室后的仙客来生育后半期 ,通过带菌栽培基质 ,侵染根系及叶柄基部的自然孔口。防治试验表明 ,在发病后大多数药剂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用 4 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普力克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可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互作是基因对基因的关系。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推动了对Xoo基因功能的研究。为此,该文对近几年来Xoo致病性基因的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致病性基因的突变菌株对水稻接种情况和菌株自身变化进行了归纳,较为详细阐述了当前对Xoo无毒基因的鉴定研究状况,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以及研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BnMAPK1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探究其在损伤和病原菌胁迫下的特征及参加的信号途径。【方法】在电子克隆的基础上,克隆BnMAPK1的启动子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nMAPK1的诱导表达特征。【结果】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MAPK1的启动子序列,发现它含有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还发现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脱落酸(ABA)和过氧化氢(H2O2),及损伤(wound)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能在转录水平上激活BnMAPK1。甘蓝型油菜在损伤和接种核菌盘后,JA信号途径标志基因PDF1.2的表达量被诱导上升,而SA信号途径标志基因PR-1被抑制,推测甘蓝型油菜可能是通过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响应损伤和病原菌入侵。【结论】甘蓝型油菜MAPK1受多种植物激素和胁迫的诱导,并且其启动子中含有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可能MAPK1在植物体抵抗外界多种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并且甘蓝型油菜可能是通过JA信号途径对损伤和病原菌入侵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已知的43个Sr单基因系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中的8个生理小种的致病谱进行了测定,并结合1991~1997年我国小麦秆锈菌各生理小种在自然界的出现频率,分析了毒力基因数目多少与小种竞争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毒力基因数目存在一个最适范围,毒力基因的过度缺失或增加都会给小种的相对竞争能力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6.
许新玉  何德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17-120
该文对华山松疱锈病的分布与危害、发病规律、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等做了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组织切片对马铃薯瓢虫幼虫感染绿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95%与25℃的温湿度组合条件下,幼虫体表附着的孢子萌发后穿透体壁,在体腔内逐步形成菌丝体,进入体腔内的菌丝体,对寄主组织没有选择性。通常菌丝最初在侵染部位的血腔中生长,然后侵入邻近的脂肪体、肌肉,最后侵入消化道和丝腺等。  相似文献   

18.
侯成香  覃光星  刘挺  郭锡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49-11652
从昆虫的体壁防御、先天免疫、体温升高和免疫缺陷4个方面,阐述昆虫对真菌的防御机制及其自身的防御缺陷、病原真菌对昆虫识别的逃避对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所采集的百日菊、美人蕉、唐昌蒲病毒病的毒源标样,经鉴别寄主反应、电镜观察、物化属性测定、蚜传试验、种(球)传试验及血清学反应,百日菊的病原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不孕病毒(TAV)、蚕豆萎蔫病毒(BBWV)。其中以 CMV 为主,约占64%。4种病毒均可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不经种传。美人蕉病原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其块根带毒率达45%以上。唐昌蒲病原病毒经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其球茎带毒率可达4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昆虫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大,是一类具有高度适应性和防卫机能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免疫体系.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在自然务件下由真茵致病死亡的昆虫约占全部病原微生物致病死亡的60%.从体壁阻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体温升高4个方面阐述了昆虫对真菌的防御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