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而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的基础。为此,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在田间条件下,对2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6周后  相似文献   

2.
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是一类重要的土传小麦病原线虫,危害我国小麦的主要是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我国对这些病原线虫的抗性资源十分缺乏,寻找新抗源是当前抗性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3年的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鉴定,发现加拿大的硬粒小麦品种Waskana和Waskowa对H. filipjevi (河南许昌群体,Hfc-1致病型)和H. avenae (河南荥阳群体,Ha43致病型)都表现很强的抗性,单株孢囊数显著少于感病的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石4185和温麦19。显微观察可见,虽然两种线虫的幼虫都能够侵入Waskana和Waskowa的根组织内,但是根内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感病对照普通小麦品种,最终在根系上形成的可见孢囊数量也较少。Waskana和Waskowa对两种病原线虫的抗性为我国抗CCN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新抗源。根据南澳大利亚研究所的土传病害检测服务系统对土壤中病原线虫的分子检测结果,抗CCN品种Waskana和Waskowa根际土壤中的线虫虫卵量低于感病小麦品种,因此种植可能降低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危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从孢囊上分离寄生真菌,扩增其ITS序列,并通过室内生测和盆栽试验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共鉴定获得31株真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支顶孢属、枝孢属、曲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枝氯霉属、根霉、小球腔菌属、青霉菌属10个属,其中镰刀菌属真菌最多有8株。黑曲霉属真菌HN214与曲霉属真菌HN132的发酵液稀释4倍后,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66%和96.56%;室内盆栽活性测定表明,真菌HN132的8倍发酵液处理后,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减少率达64.1%,在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重要病原,其防治办法主要依赖于遗传抗性。当外来资源的抗性基因被转移到优良品种中的同时,有害基因通过连锁频繁地与抗性基因一起转移了。在P1468916中鉴定出了2个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位点,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位点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旨在弄清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对大豆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我们对存在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分离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测试,其中1个群体还同时存在大豆P188788孢囊线虫抗性位点帕1的分离。分析了各群体与孢囊线虫抗性连锁的遗传标记,并在低到高程度孢囊线虫侵染水平的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起源于中国,在我国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o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不易防治,常引起大豆黄萎病等病害,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主要为3、4号生理小种。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研究一直是世界上大豆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根据已克隆的植物抗孢囊线虫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经常规鉴定为抗(感)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15个大豆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大豆抗病品种中获得一条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特异条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对引物,对高抗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北京小黑豆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克隆了特异扩增片段,命名为RSCN3,经测序及BLAST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GenBank、EMBL、DDBJ、PDB中的大豆似受体激酶RHG4、水稻TMK(leucinerichprotein,receptor-likekinase)基因等均有80%以上的同源性。根据该DNA序列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在其序列中共找到21个亮氨酸,将该序列与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植物中的受体激酶、富含亮氨酸重复的蛋白激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推测RSCN3克隆片断为一个与受体激酶有类似作用的抗病相关基因的RGA,并将该序列登录到GenBank中,登录号为:AY580161。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其中6R(6D)抗性最好, 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 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 (224)//OPATA*2、CPI 133842、CPI 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 另有CPI 133842、CPI 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 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 且简便易行, 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在世界分布广泛,是对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和牧草有严重危害的重要病原性线虫。在小麦现有品种资源中CCN的抗性相关基因较少,但在其近缘物种中却较丰富。易变山羊草1号(Ae.variabilis No.1)是禾本科山羊草属植物,具有很好的抗根结线虫(RKN)和禾谷孢囊线虫(CCN)特性,是小麦抗性育种研究中的重要基因资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以Ae.variabilis No.1为材料,对前期CCN侵染诱导下的RNA-Seq分析筛选得到的候选基因Ae VTDCs进行功能分析。TDC  相似文献   

9.
正为明确宁夏地区小麦田孢囊线虫分布情况及线虫种类,2015年8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合作,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宁夏5个地级市的14个县(市/区)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与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6份小麦根际土壤样本中,有98份检测出了孢囊,检出率为47.6%。被调查的14个县(市/区)小麦田均有禾谷孢囊线虫分布,其中固原市  相似文献   

10.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 已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近缘种属具有改良小麦所需的许多目标性状, 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采用室内接种鉴定法, 从20份小麦近缘属种材料中发现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高抗H. filipjevi。分别对3套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和6VS易位系进行接虫抗性鉴定, 结果6V染色体附加系高抗H. filipjevi;含6VS的易位系则表现感病。据此推测, 簇毛麦6V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H. filipjevi基因, 且可能位于6VL上。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禾谷孢囊线虫(CCN,Heterodera spp.)发生。限于有效抗源的严重匮乏,抗CCN育种研究一直难以规模化开展。Madsen是一个抗孢囊线虫的美国冬小麦品种,但抽穗偏晚使其很难在育种上迅速利用。本研究利用中国小麦品种烟农21和济麦19与Madsen杂交和回交,从BC1F4代中选育出稳定品系H3714和H4058。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这2个品系对河南省H.avenae荥阳群体(致病型Ha43)和H.filipjevi许昌群体(致病型Hfc-1)的抗性显著优于烟农21和济麦19。在接种条件下,两个品系表现成株期白粉病抗性,H4058苗期还可抗不同白粉菌菌株。2个品系的抽穗期与烟农21和济麦19相似,明显早于Madsen。利用偏凸山羊草2NS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VENTRIUP-LN2及该染色体上Vrga1D基因特异分子标记Vlr2.6-3′-Vlr2.4-5′和VRGA-F11-VRGA-R5分析,发现H3714和H4058含有偏凸山羊草2NS染色体片段,且该染色体片段来自Madsen。根据Illumina i Select 90K SNP分析结果,两个品系的染色体构成存在差异。在检测到两个品系共有的4918个多态性SNP中,2/3的SNP位点在2个姊妹系间表现相同,另外1/3的SNP位点表现不同。本研究培育的抗禾谷孢囊线虫小麦新种质H3714和H4058可作为培育抗线虫小麦品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解决了小麦禾谷孢囊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禾谷孢囊线虫是一种小麦寄生蠕虫,它侵染易感染的禾谷类作物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了作物的生长,显著地降低了产量。为了防治禾谷孢囊线虫,澳大利亚每年需耗资7000多万美金。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多种不同抗害虫基因来帮助人们控制禾谷孢囊线虫,抗性作物能阻止该线虫在植物根系繁殖生长。多种不同的防御品系要比单一的防御品系有效。禾谷孢囊线虫也和多数的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严重为害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的一类植物病原线虫,目前在我国16个省市区均有发生,在河南、河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为害尤为严重,减产达20%~70%,筛选安全高效的小麦孢囊线虫防治药剂迫在眉睫。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植保究所研究人员在前期试验中发现氟吡菌酰胺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黄淮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原线虫,但在小麦属中缺乏有效抗源。为从小麦近缘种属中发掘抗病资源,采用室内接种平均单株雌虫鉴定法和相对抗病指数法,从34份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 Roth)材料中筛选出6份抗H.filipjevi的种质材料,其中PI542187表现高抗,PI564186、PI573396、PI374365、PI361880和PI374365表现抗病。对中国春–卵穗山羊草染色体附加系抗性鉴定,发现卵穗山羊草7U g和5M g附加系的单株白雌虫数明显低于中国春。连续两年又对17份小麦–卵穗山羊草5M g-5D易位系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现发,5M g464、5M g466和5M g457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发现,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毫升土壤;4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最近在我国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线虫,在黄淮冬麦区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2009-2011年2个生长季在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的田间病圃抗性鉴定中,小麦-黑麦6R(6D)染色体代换系(带有抗病基因CreR)对H. filipjevi Hfc-1致病型表现高抗反应型(HR),小麦品种太空6号表现中抗反应型(MR),其亲本品种豫麦49表现高感反应型(HS)。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尖对线虫的吸引性。结果显示,无论品种的抗性水平如何,其根尖单独存在时均能够吸引线虫的二龄幼虫;当3个品种(系)的根尖同时存在时,6R(6D)根尖吸引的二龄幼虫数量显著少于太空6号和豫麦49。采用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染色法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发现不论抗性水平高低,二龄幼虫都能侵入寄主根的组织,但至侵染后期,6R(6D)和太空6号根中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豫麦49。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线虫能够侵入抗病品种的根组织,但是大部分二龄幼虫却不能继续发育而形成孢囊。这为了解小麦对H. filipjevi的抗性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据悉,5月16~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河南许昌举办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现场会。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防治处赵中华副处长、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201503114)"首席科学家彭德良等出席会议。彭德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示范内容,对项目多年来在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控方面采取的种子包衣、调整播期、播后镇压及抗性品种等轻简化技术进行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黄淮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原线虫,但在小麦属中缺乏有效抗源。为从小麦亲缘种属中发掘抗病资源,采用室内接种平均单株雌虫鉴定法,从34份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Roth)材料中筛选出6份抗H. filipjevi的种质材料,其中PI542187表现高抗,PI564186、PI573396、PI374365、PI361880和PI374365表现抗病。对中国春–卵穗山羊草染色体附加系抗性鉴定发现,卵穗山羊草7Ug和5Mg附加系的单株白雌虫数明显低于中国春。连续两年又对17份小麦?卵穗山羊草5Mg-5D易位系材料的抗性鉴定发现,5Mg464、5Mg466和5Mg457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年接虫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发现普通小麦品种太空6号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郑州群体具有较好的抗性。以抗病品种太空6号为父本、感病品种豫麦47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构建遗传分离群体,通过田间病圃鉴定和室内接虫鉴定对太空6号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发现豫麦47×太空6号杂种F2代单株孢囊量为连续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特征;F2代群体单株孢囊量分布图呈偏态分布,说明存在明显的主效基因。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方法,分析豫麦47×太空6号杂种F2代群体在室内接种二龄幼虫和田间病圃中对H. avenae郑州群体的抗性遗传效应均符合B-2模型,推测太空6号对H. avenae的抗性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在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73.54%和86.90%,说明太空6号对燕麦孢囊线虫郑州群体的抗性是主效基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