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载储氢技术是研发高效、安全、低成本氢燃料电池车的关键。阐述了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高压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储氢技术已在车载储氢系统中得到应用,其中气态储氢的应用已经商业化,但各储氢技术尚未完全达到美国能源部对车载储氢系统提出的技术要求,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车载储氢技术今后将持续向高质量储氢密度、低成本、方便操作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绿氨作为氢能的优质载体,生产工艺无碳化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备选能源之一,因此绿氨终端站的布局与建设对促进氢能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方法】概述了氨的性质:氨作为高效的储能与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储运、终端站无碳排放、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够显著降低储氢、运氢、用氢的成本,并可提高能源安全性。分析了氨用于储氢与储能介质具有的能量密度高、安全、长时储能等优势,调研了全球多国的氨氢项目发展与贸易情况,论述了全球快速增长的绿氨产能及需求,总结了目前氨能的贸易现状与终端站建设情况;对比目前成熟的LNG接收站相关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绿氨终端站的关键工艺及技术,包括终端站绿氨存储工艺系统、液氨蒸发气处理工艺系统、终端站加注及卸载工艺系统。【结果】提出绿氨终端站的安全性问题,深入剖析了终端站液氨泄漏导致的毒性、燃烧爆炸性等危害,并给出了预防及防护措施。【结论】从化肥行业到能源领域,绿氨终端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促进绿色能源氢能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绿氨终端站的数量与规模将持续增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可以考虑改造LNG接收站等大宗能源及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氢能源开发与生物制氢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氢能是高效清洁环保型能源 ,在我国发展氢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物制氢在开发氢能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地位 ,生物制氢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应加快发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的步伐 ,早日实现这一技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氢能产业链及储运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潜在燃料而备受关注,其与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实现碳中和。围绕氢能输送与应用,分析氢能全产业链:制备、储存、输送、加注以及终端应用一系列工艺的研究现状,梳理氢能输送及应用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分析表明:国内外针对氢能应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受限于技术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颈因素,氢能暂未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应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氢能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图8,表5,参97)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燃料(或能源载体),氢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以氢能为基础的规模经济中,氢的高效、安全运输是关键的一环.氢的管道运输具有运载量大、效率高、经济实惠等优势,如果能够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实现氢的运输,则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促进氢的规模经济的发展,但高压氢气管道或天然气/氢气混输管道存在氢脆失效的风险.阐述了氢能与氢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管道运输的巨大意义,讨论了氢气管道发生氢脆的热力学条件、氢的渗透与扩散行为、氢致失效的机理和失效形式等,证明了管线钢在管输条件下氢分子发生解离吸附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了氢气管道存在发生氢脆或其他氢致失效形式的风险.当前,氢气管道发生氢致失效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原子尺度测量与计算模拟方面.  相似文献   

6.
氢能是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混氢输送的适应性研究较多,但在终端管网中应用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调研了国内外混氢天然气在终端应用的互换性、设备材料适配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混氢天然气对民用燃具、终端管道材料有较好的适配性,但面向终端用户使用还需要在互换性、介质分层、泄漏检测、加臭、计量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根据终端管网特点及供气需求,提出相关建议:(1)结合具体天然气组分、燃具工况,对混氢天然气进行互换性分析;(2)提高输送压力,消除高层建筑物立管附加压力的影响,并开展极限工况下介质分层研究;(3)对连接件密封性能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氢气泄漏扩散特性,优化泄漏检测设备及加臭剂的布置;(4)亟待建立终端混氢天然气计量标准体系;(5)加快终端管网氢气分离装置及技术的适应性调整。研究结果可为混氢天然气在终端管网中的应用及氢能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参考。(参70)  相似文献   

7.
H2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和燃料,面临大规模存储需求。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地下储氢库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是目前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案,其中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最具发展前景。通过对比H2与CH4、CO2的物性差异,探讨了地下储氢的特殊性,重点梳理了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氢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对于不稳定驱替与渗流扩散引起的气体泄漏,需控制注气速率,优化注采及垫层气布置方案,开展盖层突破压力、表界面特性及流动传质机理研究;对于耗氢的地球化学反应与微生物催化作用,选址应避免高含氢敏感性矿物、离子及微生物的地层,防止大量H2被消耗;对于圈闭与人工材料完整性失效问题,应基于地层宏观、微观的变形及破裂演化特征,评估地层损伤与气体泄漏风险,合理选材以加强人工设施抗腐蚀、抗氢脆性能。最后,指出了未来地下储氢技术研究的攻关方向,分别为多尺度多场耦合H2损耗机制研究、地下储氢场地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地下储氢气体运移及泄漏监测技术研究,以期为推动地下储氢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图5,表3,参74)  相似文献   

8.
汤林  熊新强  云庆 《油气储运》2022,(6):640-656
随着油气田开发建设的逐步发展,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详细阐述了油田集输处理、气田集输处理、采出水处理、储气库注采、提质增效、标准化设计、完整性等技术进展,分析了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面临的形势及在原油、天然气集输与处理技术方面国内外差距,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应紧密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攻关制约油气田高效开发的地面瓶颈技术和地面智能化关键技术,完善和集成推广重大开发试验地面配套技术,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工艺包,攻克新能源替代、CCUS、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等低碳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油气田地面工程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参40)  相似文献   

9.
管道运输在发达的国家是五大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难以适应。作者通过对国内外交通运输资料之分析,阐明在我国发展管道运输的重要性,在“适当分工,合理分流,发展综合运输”的原则下,发展管道运输,可以缓解目前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同时指出,发展成品油管道已完全具备条件;关键是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结构,真正把五大运输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输管道(尤其是现有的天然气管道)进行氢气输送,是发展规模氢能经济、加速实现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在高压氢气环境中,管道存在发生氢脆的潜在可能,严重影响了管道安全,并制约了氢气管道工业的发展。解释了氢脆现象的科学含义,澄清了诸多关于管道氢脆问题的误解及不明之处,详述了管道氢脆发生的条件、过程及机理,着重阐明了“气态环境氢脆”与“液态环境氢脆”的实质区别,并梳理了管道氢脆的独特特征和技术挑战。根据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亲身的学术交流经验,指出了管道氢脆领域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以期为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发展路径。(图4,表2,参24)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日益增多,传统化石能源日趋枯竭,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方兴未艾。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考验,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微生物在清洁能源的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利用微生物生产氢能、洁净煤、生物质能(沼气、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主)、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固碳制造新能源等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2.
离子液体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绿色”反应溶剂,引起了研究者将离子液体应用于食品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浓厚兴趣.根据离子液体种类不同,建立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一系列离子液体,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并对合成方法进行研究,以满足离子液体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为推动组织内多边能源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分别从新疆与中亚、俄罗斯的双边经贸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威胁与能源战略调整、各方在多边能源合作中的战略地位等方面对合作动因进行了剖析,进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从石油管道运输、天然气管道运输、亚洲大输气管网构建等多方面对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恩钰 《油气储运》1989,8(4):52-54
管道运输是新兴的运输方式。它同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五大运输系统。液体、气体、固体等三种形态的物资均可用管道输送。管道运输在国外受到高度重视,全世界的管道运输业每年以较高的建设速度向前发展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管道总长已超过200 Xlo4km。70年代初期,我国在东北兴建了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相继在全国进行了输油管道建设,现已初步建立起管道运输网络。管道运输已明显地缓和了国家运输紧张状态。管道所输油量已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65%以上。全国石油运输结构已有很大变化。60年代向80年代相比,铁路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简要回顾了北京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的基础上,从规划定位、政策扶持和资源条件三方面概述了北京市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基础现状,并分析提出了当前实施有机蔬菜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创新主体培育和运营机制建立等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并从有机蔬菜生产的环境分析与评估、关键技术集成、产业化示范应用等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北京市当前实施有机蔬菜发展要着重解决化学肥料及农药的替代技术、营养调控技术和生态系统建设等10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分析温度变化对氢在活性炭上等量吸附热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活性炭低温吸附储氢系统提供技术支持.选用比表面积为2074 m2.g-1的椰壳型SAC-02活性炭,在低温区间77.15~113.15 K,压力范围0~8 MPa;较高温区间253.15~293.15 K,压力范围0~11 MPa,用Setaram PCT Pro E&E测试氢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由Ozawa对吸附相作过热液体的假设确定绝对吸附等温线.根据绝对吸附平衡数据,在不同温度区间进行等量吸附线标绘,确定等量吸附热,并由亨利定律常数确定极限吸附热.结果表明:氢在SAC-02活性炭上低温区间、较高温区间和整个温度区间内的等量吸附热平均值分别为4.80,6.44,5.62 kJ.mol-1,极限吸附热平均值分别为6.89,8.38,7.64 kJ.mol-1,必须选用活性炭吸附储氢温度区域吸附数据的等量吸附线标绘,才能确定用于分析吸附过程热效应的等量吸附热.  相似文献   

17.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将氢气掺入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送氢气的有效途径。氢气的物性与天然气差异大,天然气中掺入氢气后天然气气质会发生改变。综述了世界各国在天然气管输系统混氢输送过程中混氢天然气的互换性、天然气管道混氢工艺系统适应性、管道设备安全性等研究进展。结合中国输气管网的实际情况,建议:(1)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燃具对混氢天然气燃气互换性的要求,评估混氢天然气对民用、工业用户等终端用户的潜在影响;(2)分析不同输量、季节、混氢量下管道运行参数,并探讨不同型号压缩机工况点变化规律及燃气轮机的适应性;(3)考虑含氢量、氢气-甲烷分层流等因素,改进气体组分在线/离线色谱分析系统;(4)结合CFD模拟及实验等方法,开展计量设备修正研究;(5)揭示混氢天然气泄漏扩散特性规律,针对不同泄漏场景优化燃气泄漏检测设备空间布置及安装方式,完善应急预案;(6)开展高钢级管道混氢输送适应性分析,保障管道本体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电解池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 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实现了利用有机废水、农林废弃物、活性污泥等废物同步酶解发酵产氢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MEC 产氢的工作原理,分析了MEC 利用有机废弃物产氢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盘山 《世界农业》1997,(11):42-44
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技术所谓新能源是指目前尚未被大规模利用、正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试验和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例如,把自然界存在的阳光、地热、风力、水力和有机生物转变成燃料、热和电力的技术,即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以及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苏联在加工和使用液体复合肥料方面进展很快。与固体肥料相比,液体复合肥料有许多优点,如加工时技术环节少;生产成本低;节省设备和能源;可密封贮存,用管道运输,降低产品在贮运中的损耗等。此外,液体复合肥料在施用时可保证其均匀性,并能同微量元素、除莠剂,杀虫剂和生长激素等一同施用。 苏联目前使用的液体复合肥料其主要类型是10-34-0型,即含10%的N;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