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将氢以化合物形式加以存储,避免了物理储运氢能时所需高压、低温等苛刻条件,具有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优势,在氢能储存与运输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此,从储氢载体选择、“氢油”脱氢机理两方面评述了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而后论述了“氢油”管道运输的可行性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最后从H2的物质危险性、“氢油”对管壁的腐蚀性、“氢油”泄漏危害3个方面分析了有机液体储氢管道运输的安全性,并对未来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采用管道输送“氢油”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实现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参考。(图2,表5,参78)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新的油气藏类型的发现,需要不断总结其形成地质理论.通过对典型勘探实例解剖,将碎屑岩地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超覆型、削截型和潜山型3种,其中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壳型和内幕型2种亚类.这些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不同类型的源储配置,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特征: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分离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侧向输导和断裂垂向调整发生长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外带及凸起带;削截型地层油气藏和潜山风化壳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侧接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或断裂侧向输导发生短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内带及洼陷隆起带;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叠置型,油气主要通过储层孔隙及裂缝发生近距离运移,分布于洼陷隆起带.该研究成果对于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明确油气勘探方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MPOG)是地表勘探法的一个分支,根据所检测出的微生物异常区,研究近地表土壤层中微生物异常与下伏油气藏的相关关系。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港西地区并结合该区的地质资料、钻井和测井等资料,使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的符合率达到75%,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复杂地下地质条件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是目前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孔、缝、洞发育,井壁失稳一直是困扰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突出问题.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区块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为背景,系统介绍了其工程地质特征及井壁失稳情况,从井壁失稳机理和井壁稳定控制方法2个方面对国内外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复杂的地应力环境、天然裂缝发育导致的岩体力学强度劣化是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井壁失稳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钻井液封堵和化学固壁能力,合理优化钻井液密度和工程参数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井壁的作用;建议深化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热流固化多场耦合井壁稳定分析模型研究,深刻揭示井壁失稳机理,加快研发耐高温高强度井筒固壁核心处理剂,从而有力保障深层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底输气管道泄漏对邻近海上平台的影响,应用三维CFD模拟软件KFX,以瞬态泄漏速率为输入,考虑气体在海面的释放面与平台的相对位置以及风向和风速的影响,对管道泄漏气体到达海面后引发火灾的发展过程及后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海底管道在189 m水深发生的断裂泄漏,当气体在海面的释放面位于平台下方时,火灾对平台的影响很大,安全设施易受破坏,平台人员逃生面临较大困难,且发生事故升级的可能性较大;当气体在海面的释放面远离平台时,计算得到了不同风速条件下火灾最大水平影响距离。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海底管道泄漏事故,在事故确认、报警、救逃生及安全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和应急准备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丽锋  罗金恒  赵新伟 《油气储运》2013,(10):1054-1057
盐穴地下储气库井口设施一旦发生泄漏,即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研究盐穴地下储气库井口火灾事故危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喷射火危害模型分析了盐穴地下储气库井口破裂火灾事故危险,建立了井口破裂模式下的气体泄漏率和损失气体体积的准瞬态计算模型,预测结果能够反映井口破裂泄漏的实际情况.同时,基于热通量伤害准则,给出了危害半径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危害半径与盐穴压力的关系,即灾害半径随盐穴运行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由此提出在储气库安全设计阶段需要留出必要的安全距离,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该研究结论可为盐穴地下储气库泄漏后果评估提供重要参数和技术支持,并可为减少事故损失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湖凹陷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以"三低"(低电阻率/低对比度、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油气藏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油气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三低"油气藏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收集整理西湖凹陷油气田大量地层测压资料应用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形成研究区超压的影响因素及超压点判断的方法;归纳了研究区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的分类,测压点主要分为5大类:有效点、超压点、干点、致密点、坐封失败点;研究了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的3类具体应用:计算地层流体密度及气油比,根据压力剖面确定流体界面,评价地层渗透率;并提出了新的油气藏气油比评价方法及流度与渗透率的转化关系.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确定流体界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西湖凹陷的后续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声波法的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因其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可长期使用等优势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阐述基于声波法的泄漏检测原理,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2020—2021年该领域的文献类型、发文量及关键词,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该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及其热点技术,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基于声波法的管道泄漏检测技术领域的文章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泄漏声波产生机理、声波传播与衰减特性、泄漏声波信号处理方法为该领域3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泄漏声波信号处理方法众多且各有优缺点,次声波信号因其传播距离长、能量损失小等优点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未来应针对液体管道非满管情况泄漏检测、气液混相管道泄漏检测及两种工况对应的声波衰减模型构建开展攻关研究。(图4,表1,参57)  相似文献   

9.
赵斌  李云鹏  田静  王芝银 《油气储运》2012,31(3):211-214,218,247
以适于建造地下含水层储气库的某区地质资料为背景,采用气水二相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含水层储气库在注采气过程中储层平均压力和气泡体积的变化特征,以及储层构造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注采方案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存在压力相移现象;对于储层岩性特征为层状分布的含水层,应分层注采和分层管理;用泡沫作为气驱前缘可提高严重非均质性单一储层气体的波及效率;在注气过程中应注意利用重力排驱机理,采用合理的注气工作制度有利于储气量的提高;储集层在断层或断层与断层交接的部位是发生气体泄漏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0.
车载储氢技术是研发高效、安全、低成本氢燃料电池车的关键。阐述了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高压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储氢技术已在车载储氢系统中得到应用,其中气态储氢的应用已经商业化,但各储氢技术尚未完全达到美国能源部对车载储氢系统提出的技术要求,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车载储氢技术今后将持续向高质量储氢密度、低成本、方便操作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各国的畜禽养殖业向着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养殖废弃物大量产生,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并威胁到人畜健康。目前,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好氧堆肥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处理方法。然而,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使好氧堆肥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大挑战。在堆肥过程中,这些异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充分、有效的去除堆肥过程中异味气体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堆肥过程中异味气体排放特征及其源物质转化特征,分析堆肥过程中影响异味气体产生的因素,并从原位除臭技术和异位除臭技术两个方面对异味气体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微生物控制机理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异味气体(NH3、H2S和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在堆肥的升温期和高温期产生;控制最佳堆肥温度为55—60℃、水分为50%—60%、pH为7.5—8.5、C/N为25—30、氧气浓度为10%—18%、有机质含量为50%—80%,结合适宜的堆肥方式、翻堆频率以及添加外源微生物,可使异味气体产生量降至最低;一种除臭微生物菌株一般只对一种异味气体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难以同时去除多种成分的异味气体,而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可以同时去除多种异味气体成分,但去除效率相对较低。建议进一步研究有机质转化、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异味气体产生的规律,从而在堆肥升温期和高温期尽可能地减少异味气体的产生;重点研发复合除臭菌剂,在提高除臭效果的同时探明微生物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凹凸棒石黏土、锯末和锰矿粉末制作填料,在挂膜负载微生物后进行二甲苯的净化去除,并研究了锰氧化物多孔陶粒的制作、生物滴滤塔的启动、不同外在条件对滴滤塔效率的影响、最合适的运行条件、生物滴滤塔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以质量比为10∶7∶2的锰矿粉末、凹凸棒石黏土和锯末为原料,在700℃的空气中煅烧3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人工陶粒性能符合国家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标准,适合微生物的负载挂膜。在室内温度为22~30℃,p H稳定在6.2~7.0的情况下,生物滴滤塔处理二甲苯的最适进气浓度为400 mg/m~3,最适气体停留时间为70 s,最适循环液喷淋量为90 m L/min,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库土壤中细菌及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然气藏压力的驱动下,天然气藏的轻烃气体持续向地表做垂直扩散和运移,在油气藏正上方的地表土壤中非常发育并形成微生物异常,研究这种异常现象可作为地下轻烃渗漏的指标,对这种高度专属性细菌的检测可为判别土壤中是否存在甲烷提供依据。通过运用传统的稀释涂平板方法对天然气库的0.5m、1.0m、1.5m和2.0m深度土层中微生物数量计数发现,同一采样点位土壤中的细菌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0.5m浅层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级在10^7,lm、1.5m和2m土层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级在10^6、10^5和10^4;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分布规律与此基本相同,0.5m浅层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数量级在10^5,1m、1.5m和2m土层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数量级在10^4、10^4和10^3。与对照点对比可知,天然气库土壤中出现了“微生物异常”分布,这种异常分布对评价和预测下伏天然气藏的存在和性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人工湿地各组分氮素削减贡献度及微生物脱氮机理,本研究构建6组(3组无植物对照)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系统,3组有植物人工湿地基质分别为陶粒+煤渣、陶粒+沸石、沸石+煤渣,探究其对包头南海湖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采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量化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氮去除中的贡献度;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氮代谢功能基因。结果表明:陶粒+煤渣有植物组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最佳,对T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1.18±2.61)%、(50.44±2.63)%、(40.93±2.32)%、(74.34±1.97)%。15N示踪发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对人工湿地系统NO3--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7.74%、48.43%和23.83%。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途径有显著影响。在植物根...  相似文献   

15.
管道适合长距离、大输量的运输,是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连接碳源和碳汇的关键环节。但由于CO2特殊的减压特性,CO2长输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泄漏后极易产生管材持续性裂纹扩展。为此,从试验、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CO2泄漏减压特性与裂纹扩展方面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不同状态方程、杂质因素、理论模型对泄漏减压特性的适应性,以及不同规模、初始条件与相态、杂质含量、泄漏方式下泄漏减压的试验成果。进而分析了不同相态、初始条件、管材、杂质含量及种类等因素对裂纹扩展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不同的CO2管道裂纹扩展理论模型及其适用范围,以及裂纹扩展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最后对未来亟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CO2管道泄漏与裂纹扩展研究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并提升CCUS安全保障技术水平。(图2,表2,参65)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似理论,在试验室建立系统模型,利用示踪技术进行模型试验,在获取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害气体泄漏扩散过程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扩散过程存在两个相似准则π1=cx3/Q和π2=v·x/t,对应的准则方程为c=Q/x3·f(v·x/t);以定量分析法对有害气体泄漏扩散方程进行了推导,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c=23.1·Q·(t0.4/v0.6·x2.4)。认为研究结果对泄漏事故扩散趋势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有助于建立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有效的现场控制。  相似文献   

17.
海洋柔性复合管具有可设计性强、经济性好、动力特性优良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深水油气藏的开发。基于柔性复合管较为特殊的多层复合结构,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其气体渗透及冷凝相关的研究成果,着重对安全隐患、传热传质机制、预测模型、环空冷凝及气液迁移、腐蚀失效等方面进行了评述。针对现有成果应用于深水条件下渗透速率预测存在精度不高、环空冷凝液形态尚不明确等问题,指出今后应着重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1)"流-固-质-海水"多场热质耦合的气体渗透冷凝模型;(2)环空局部水蒸气滴状冷凝过程、分布特征及金属构件"腐蚀-疲劳"耦合行为预测;(3)环空气体监测、调控系统优化及可靠性评价。(图4,参35)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各国的畜禽养殖业向着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养殖废弃物大量产生,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并威胁到人畜健康。目前,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好氧堆肥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处理方法。然而,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使好氧堆肥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大挑战。在堆肥过程中,这些异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充分、有效的去除堆肥过程中异味气体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堆肥过程中异味气体排放特征及其源物质转化特征,分析堆肥过程中影响异味气体产生的因素,并从原位除臭技术和异位除臭技术两个方面对异味气体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微生物控制机理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异味气体(NH_3、H_2S和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在堆肥的升温期和高温期产生;控制最佳堆肥温度为55—60℃、水分为50%—60%、pH为7.5—8.5、C/N为25—30、氧气浓度为10%—18%、有机质含量为50%—80%,结合适宜的堆肥方式、翻堆频率以及添加外源微生物,可使异味气体产生量降至最低;一种除臭微生物菌株一般只对一种异味气体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难以同时去除多种成分的异味气体,而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可以同时去除多种异味气体成分,但去除效率相对较低。建议进一步研究有机质转化、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异味气体产生的规律,从而在堆肥升温期和高温期尽可能地减少异味气体的产生;重点研发复合除臭菌剂,在提高除臭效果的同时探明微生物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经济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入侵生物中一个重要组分的外来入侵植物,其入侵不仅改变了入侵地地上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而且对入侵地的地下生态系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外的生态学家对于外来植物的入侵虽已提出多个机制假说,但真正机理还未明确.近年来兴起的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的研究为外来植物入侵机理的揭示提供了新思路.从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地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1)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可通过破坏土著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问的共生关系、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入侵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逃避原产地土传天敌、改变入侵地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间接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等途径实现入侵;(2)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养分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氮、磷、钾等几种大量元素及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外来植物入侵的预防、控制与生境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天然气管道动态泄漏扩散特性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天然气管道泄漏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泄漏气体的扩散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通过对城市天然气管道动态泄漏过程及状态分析,建立了管道泄漏计算模型。根据动态泄漏速率的变化特征,将格林函数应用到流体扩散微分方程中,得到动态扩散的合成模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学模拟分析,得到不同条件和不同状态下的城市天然气泄漏扩散规律和危险区域。结果表明:管道泄漏比、风速及大气稳定度对城市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均有影响,提高风速或增大泄漏比均会加大天然气泄漏扩散浓度分布范围,但当风速大于3m/s时,天然气向下风方向扩散范围反而减小;喷射火危害范围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蒸汽云爆炸危害范围则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风速较小时,蒸汽云爆炸伤害范围大于喷射火伤害范围,而当管道泄漏比较大、风速也较大时,喷射火伤害范围大于蒸汽云爆炸伤害范围,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应急疏散距离。(图6,表1,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