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采收期对‘新梨7号’梨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泊头‘新梨7号’梨为试材,研究了4个采收期(盛花后106、116、126、136 d)果实在常温[(20±0.5)℃]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种子颜色指数增加,果肉硬度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2(7月30日采收,盛花后116 d)果实最高;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和Fv逐渐降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货架期延长,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种子颜色指数和腐烂率增加;采收期2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口感较好,果面具红晕,且果实腐烂率较低,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新梨7号’在河北省泊头地区长期贮藏的适宜采收标准为:果实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期110~120d,种子颜色1/2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5.0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贮藏期间果实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个采收期(果实生长发育95、105、115 d)新梨7号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综合得出适合长期冷藏的采收时期及标准。结果表明:刚采摘的果实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L*值和种子颜色指数逐渐升高,果实硬度、h°值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值逐渐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Ⅱ(果实生长发育105 d)果实最高。在冷藏条件下,随着冷藏期延长,各采收期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变化,果皮L*值逐渐升高,h°值逐渐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果实腐烂率增加,果柄保鲜指数降低;采收期Ⅱ(果实生长发育105 d)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品质较好,且果实腐烂率较低、果柄保鲜指数较高,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综上,在河北省泊头地区,新梨7号适宜机械冷藏的采收标准为: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100~110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4.5 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果实冷藏期间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楚雄州‘灿烂’蓝莓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对蓝莓果实贮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1(6月21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2.07 g,果实硬度178.4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可滴定酸含量0.975%,维生素C含量375.8mg/kg,果实适合0℃贮藏25~30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2(7月2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1.86 g,果实硬度127.5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7%,可滴定酸含量0.914%,维生素C含量283.2 mg/kg,果实适合0℃贮藏15~20 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3(7月12日采收)蓝莓果实不适合贮藏,应采摘后及时销售,且不能用于电商物流运输。  相似文献   

4.
不同采收期对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魁猕猴桃为试材,对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下进行后熟品质比较分析,以探讨金魁猕猴桃最适采收期。结果表明,采收期不同而导致猕猴桃果实后熟品质差异较大。早期采收(10月18、23、30日,相应果实发育期分别为168天、175天、182天)时,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较高,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6.5%),干物质含量亦较低(<19%);果实后熟品质较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可滴定酸含量偏高,固酸比偏低。晚期采收(11月20日,相应果实发育期为203天)的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降低,固酸比较高,果实硬度下降较快,失重与腐烂严重,后熟软化期明显缩短。谢花后189~196天采收的金魁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6%以上,干物质含量为19%以上;后熟果实固酸比较高,失重与腐烂较低,果实硬度下降平缓,后熟期较长。后熟软化后其果实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与干物质含量,表明这段时间为金魁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省安宁市"彩云红"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期2(盛花后165 d)果实着色较好,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相对较高,果实酸度低,品质较佳。因此,云南安宁地区"彩云红"梨适宜采期为8月20日前后,即果实生长发育期约为165 d左右采收为宜,其采收成熟度指标为:果皮底色为黄绿色,果实硬度不低于5.0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13.00%。  相似文献   

6.
金农、金阳为黄肉中华猕猴桃品种,研究其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变化,可指导适时采收,为品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撑。采收试验从8月11日(金农盛花后123 d,金阳盛花后112 d)开始,每7 d取样测定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总酸含量、果实硬度与颜色,统计固酸比、后熟天数与软熟率。结果表明:金农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4~15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7.3%,干物质含量大于17.2%,后熟天数15 d,采收色调角低于101°,软熟果肉为金黄色;盛花后130 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为早采;盛花后179 d,果实田间软化,属于晚采。金阳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7~16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8.0%,干物质含量大于16.2%,后熟需7d,采收色调角小于100°,软熟果肉为黄色;盛花后126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果肉偏绿色;盛花后168 d,果实硬度明显降低,果实在田间软化,不再适合长距离运输与贮藏。  相似文献   

7.
以大团蜜露水蜜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采后货架期间的呼吸速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肉色差L*值、丙二醛含量,以及果实内SOD、POD、CAT、PG、CX等相关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货架期间,九成熟果实呼吸强度高,果实内含物质消耗的多,货架品质差;七成熟果实能保持较高的硬度,但呼吸速率较八成熟果实高,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低,风味不足;八成熟果实采收后可以推迟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和降低呼吸高峰值,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维持较高的SOD、POD、CAT等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较低,生理活性强,有较长的果实货架生理周期,因此,八成熟可作为大团蜜露水蜜桃的货架、保鲜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8.
以嘎拉、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摘时间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收期的推迟,嘎拉的着色指数、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提高,光洁度指数、硬度逐渐降低,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先增加后降低;富士的着色指数逐渐提高,11月5日与10月30日着色指数差别不显著,果皮色度L*值和b*值逐渐下降,a*值逐渐增加,光洁度指数、果实去皮硬度逐渐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以10月30日采收最高;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逐步提高,糖酸比以10月30日采摘的最高。综合各项指标认为,鲁中地区嘎拉苹果的适宜采收期为8月25日,富士苹果的适采期为10月30日。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蒙自市甜绿籽石榴为试材,探究不同花期的果实(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中旬开花的果实)在不同采收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0月上旬采收的果实外观较好,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固酸比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品质最佳。因此,云南省蒙自市甜绿籽石榴适宜采收期为10月上旬。一花果(3月下旬开花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5%、L*值在71.5以上、a*/b*值在0.47以上,二花果(4月上旬开花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0%、L*值在72.5以上、a*/b*值在0.30以上,三花果(4月中旬开花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0%、L*值在75.5以上、a*/b*值在0.14以上,可作为采收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烟富8号苹果带袋采收和不套袋的果实品质和货架期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烟富8号苹果带袋采收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均高于不套袋果实,但差异均不显著;烟富8号带袋采收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果皮a*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苷含量、果皮果肉总黄酮含量等均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烟富8号带袋采收果实果皮L*、b*值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烟富8号带袋采收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不套袋果实无显著差异。在货架期,烟富8号带袋采收果实硬度和还原糖含量、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苷含量、果皮果肉总黄酮含量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烟富8号带袋采收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  相似文献   

11.
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充国香桃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树冠不同方位果实品质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充国香桃的采收和销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不同方位表现稳定,a*值、果皮强度、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8%。通过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612%,第1主成分以反映果实外观品质的单果重、横径、纵径和a*值的荷载绝对值较高,第2主成分以反映果实风味品质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荷载绝对值较高,第3主成分以反映果实营养品质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荷载绝对值较高。不同方位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排序为:顶部>东面>南面>北面>西面。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地区的"红香酥"梨为试材,研究了3个采收期果实在20℃常温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组织膜透性、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实腐烂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采收越晚,果肉和果心的相对电导率越高。9月1日(盛花期后138d)采收的果实,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保持较高,但单果质量低,果面着色差,果皮的膜透性强;9月19日(盛花期后156d)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高,果皮颜色亮(L值高)、着色好,但贮藏后期,果实维生素C含量下降明显,腐烂率较高,贮藏时间短。9月10日(盛花期后147d)采收的果实(种子颜色3/4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为11.04%、果肉硬度6.36kg/cm2),能保持果实相对较高的硬度、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口感较好,贮藏30d时,果实腐烂率相对较低,贮藏效果最好,商品性最高,可以作为红香酥梨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长期贮藏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长富2号苹果果实不同采收期的品质进行研究,为当地以鲜食销售为主的果实合理采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早采时的13.43%上升至晚采时的15.18%,增加了1.75个百分点;可溶性糖含量由92.4mg/g上升至103.4 mg/g,增加了11.90%;糖酸比由15.74上升至26.96,增加了71.28%。硬度和有机酸含量逐渐降低,硬度由22.53 kg/cm~2降至11.67 kg/cm~2,下降了48.20%;有机酸含量由5.58 mg/g降至3.73 mg/g,下降了33.15%。色差值L~*、b~*整体呈下降的趋势,a~*值呈升高的趋势;L~*值由24.03下降至21.29,b~*值由20.59下降至17.71,a~*值由21.52上升至27.14;表现为果皮颜色逐渐变红,但果皮光洁度逐渐降低。糖心率逐渐升高,变化范围由87.5%上升至100%,上升幅度为14.3%。果实在11月2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达到最大值,11月2—9日,各项生理指标趋于稳定,但硬...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收期,设置了3个采收期(花后203、213和223 d)采收果实,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果实采收时的品质及常温贮藏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花后20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花后22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花后21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低,无干枯果,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含量较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各采收期果实的果汁率在贮藏150 d后均有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且部分果实风味出现异常。综合来看,花后213 d(11月下旬)为瓯江流域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采后常温贮藏期不宜超过150 d。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自育晚熟苹果品种‘岳冠’为试材,研究不套袋、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对果实单果重、硬度、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维生素C和果皮色差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的果实单果重和硬度无显著差异;不套袋果实的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套袋不摘袋和套袋摘袋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袋果实,固酸比显著高于套袋摘袋和套袋不摘袋果实;不套袋能显著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至2倍以上。外观品质方面,果实成熟期内不套袋果实和套袋摘袋果实L*值下降,采收期不套袋果面光洁度最低;套袋果实和不套袋果实红色值a*值上升,b*值下降;套袋摘袋果实果皮色彩饱和度c*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处理,果皮红色更鲜艳;不套袋果皮红色更暗;套袋不摘袋果实呈现底色绿色。总之,不套袋果实能显著提高果实内在品质,但外观品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品种桃果实为试材,通过测定果实IAD值、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研究了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评估了不同品种桃的耐贮性,以期为果实适时采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不同品种的耐贮性差异较大,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没有表现出统一规律,各供试品种果实IAD值和硬度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各项指标,'中油18号'耐贮性最好.在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IAD值和硬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6~0.972.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以梨杂交后代84-7-1为试材,测定不同采收成熟期对果实硬度、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总糖、总酸、石细胞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为其今后在果品加工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9月7日以后采收的果实,石细胞含量开始显著减少,果实仍保持着较高的果实硬度,糖酸比大于20,具有优良加工品种果个大、硬脆、酸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珊娜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2011年10月26日和11月2日2个时期采收的新余蜜桔为材料,在(6±1)℃、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90天,每6天取样测定了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总糖、果皮色差指数、呼吸强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等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新余蜜桔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冷藏期间,11月2日采收的果实呼吸强度高,果实内含物质消耗多,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低,可滴定酸降解速度较快,果实风味不足;与11月2日采收果实相比,10月26日采收时可以抑制果实腐烂及水分损失,降低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褐变指数较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保持了较高的商品价值,同时,丙二醛含量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高.适当提早采收的新余蜜桔具有较好的贮藏品质,适于长期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因套袋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了全程套袋以及采前拆袋对鸡尾葡萄柚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程套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15%、总酸含量为0.68%、固酸比为14.89,分别较对照低12.12%、8.11%、5.22%;采前拆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83%,略高于全程套袋,总酸含量显著低于全程套袋,为0.62%,固酸比为17.68,极显著高于全程套袋,内在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程套袋、采前拆袋处理的果皮L*、a*、b*、CC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套袋),套袋果实全部转色,色泽较好,套袋能显著提升鸡尾葡萄柚果实外观品质;采前拆袋处理的果皮a*和CCI值均极显著高于全程套袋,采前拆袋的果实略有红色,全程套袋的果实色泽偏淡黄。全程套袋和采前拆袋处理的果实黑点病发生指数和发生率以及其他病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从套袋对果实外观、内在品质以及病害防治效果等综合因素考虑,生产上可采用果实套袋+采前拆袋的措施,以改善鸡尾葡萄柚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试验对常规与有机栽培的"脐红"猕猴桃进行研究,从刚采收的鲜果(可溶性固形物6.5%)在常温条件下贮存到腐烂,每间隔7d测定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分析脐红猕猴桃在后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动态,有利于指导人们在果实营养品质最佳时食用。结果显示,该猕猴桃果实从采收成熟度向生理成熟度过渡时,果实硬度和总酸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维生素C先升高再降低;有机栽培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贮藏品质都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