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黑麦草对NaHCO3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牧草对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HCO3(0,50,100,150,200 mmol/L)胁迫对黑麦草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NaHCO3浓度增大,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a/b不断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下降,胞间CO2浓度(Ci)升高,表明非气孔限制是碱胁迫下Pn降低的主要因素。2)PSⅡ初始荧光(Fo)随NaHCO3浓度提高明显上升,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显著下降,非光化学猝灭(NPQ)呈增加趋势。3)随着NaHCO3浓度提高,天线转化效率(Fv′/Fm′)降低,激发能在2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不平衡性(β/α-1)增大,叶片吸收的光能中用于光反应的比例(P)下降,而天线热耗散的比例(D)增加,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A+Z)/(V+A+Z)呈先升后降趋势,表明依赖叶黄素循环的天线热耗散是碱胁迫下黑麦草耗散过剩光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水水培对4种绿地植物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水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拓展深圳市中水的利用范围。利用中水和清水(对照)水培试验对大叶油草、台湾草、蟛蜞菊和金叶假连翘4种常用绿地植物小苗进行培养,测定2种水质对4种绿地植物株高生长、根系发育及光合生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水中培养30d,4种植物的株高大于清水;根活力小于相应的清水;叶绿素含量都高于清水;而根长在培养21d前大于清水,在21d后小于清水。大叶油草、蟛蜞菊的原始荧光(F0)和最大荧光(Fm)均大于清水,Fv/Fm值小于清水;而台湾草正好相反。经差异显著性分析,中水培养对植物光合性能的影响与清水培养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中水水质能对4种绿地植物的形态、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与不同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超低温保存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辉  曹社会 《草地学报》2007,15(6):588-592
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及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电导率、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超低温保存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在自然含水量状态即可直接投入液氮中保存,保存时间的长短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显著;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差异不显著,红豆草种子冻后发生了有益的适应性变化;含水量不是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重要因素,多年生黑麦草和红豆草种子超低温保存最适含水量范围分别为9.2%~11.8%与5.6%~9.0%。  相似文献   

4.
行间种植白三叶对桃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桃园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对桃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行间种植白三叶的桃树为处理、行间清耕的桃树为对照,在6月份降雨后(雨后1d)及持续无雨的不同时间(雨后11d和雨后20d),研究了行间种植白三叶对桃树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无雨天数的延长,对照和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WRC)、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的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PSⅡ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降低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则呈升高趋势;在雨后1d,对照和处理间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雨后11d,对照和处理的Ci,Fv/FmPSⅡ,ETRqP均和雨后1d时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的RWC,Pn,TrGs则较雨后1d时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处理(P<0.05);在雨后20d,处理和对照除Ci显著升高外(P<0.05),其余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且对照Ci显著高于处理,其余指标对照均低于处理。说明随着高温无雨天气时间的延长,产生水分胁迫的程度在逐渐增加,导致桃树光合速率下降,甚至光合中心受损,而桃树行间种植白三叶可有效缓解高温干旱对桃树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狼毒对草木樨、多年生黑麦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慧  周淑清  黄祖杰 《草地学报》2009,17(6):826-829
为了解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对2种优质牧草,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化感作用,在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上,对草种进行合理选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狼毒根、茎叶粉碎物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草木樨和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狼毒对草木樨的化感综合效应(SE)随狼毒根、茎叶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分别为62.9%和2.5%;狼毒根对多年生黑麦草的SE也随狼毒根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为29.5%;狼毒茎叶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当茎叶量为3g/盆时,促进作用最大,SE为-1.8%.说明对同一受试植物而言,狼毒根对其抑制作用强于茎叶,狼毒对他种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根起作用.并且草木樨受狼毒化感抑制作用的影响大于多年生黑麦草,在人工建植植被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时,多年生黑麦草可作为选择草种.  相似文献   

6.
刘建新  胡浩斌  王鑫 《草地学报》2008,16(4):374-379
为探讨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Maxim.) Bobr.)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化感效应,采用溶液培养和盆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裂骆驼蓬水浸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表现。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显著抑制多年生黑麦草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和ATP酶活性及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使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及幼苗根长、株高和干重下降,这种抑制效应随水浸液浓度提高而增强,并与多年生黑麦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在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生长过程中浇灌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提高了其叶片的超氧阴离子(O2·-)、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水浸液浓度提高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资料显示,叶片初始荧光(Fo)随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浓度提高而增加,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狡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狡灭系数(NPQ)先升后降,表明叶片光合机构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0.1 mmol/L、Cd2 200 mg/L和SNP 0.1mmol/L Cd2 200 mg/L分别处理黑麦草幼苗.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SNP 0.1 mmol/L处理可增加黑麦草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E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质膜透性,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比较,200 mg/L的Cd2 处理降低了黑麦草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使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加、质膜透性增大,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植株体内积累Cd2 ;与Cd2 200 mg/L处理比较,SNP 0.1 mmol/L cd2 200 mg/L处理可提高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降低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质膜透性,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植株体内Cd2 积累量也明显下降.因此,外源NO对Cd胁迫下黑麦草生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增强黑麦草对Cd毒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年生黑麦草为植物材料, 对其进行0(CK),5,10,20 mg/L的Cd2+处理6 d,结果表明,Cd2+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地下部的生物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Cd在地上部、地下部的含量显著升高,地上部Cd的分布比例显著升高,地下部Cd的分布比例显著降低,多年生黑麦草对Cd具有超量吸收和转运的能力。在处理的0,0.25,1,3,6 d,测定5 mg/L Cd2+处理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 Cd2+处理未导致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处理1 d内,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Pn的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导致的。Pn在处理3和6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24.4%和23.4%,非气孔因素对Pn的降低起到了主要作用。蒸腾速率(Tr)在处理1 d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74.1%,这有助于Cd向地上部转运。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在处理的0.25,1,3 d时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14.4%,21.0%和14.4%。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处理0.25,1,3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3.1%,3.2%和3.1%。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在处理6 d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25.3%,25.3%和21.1%,叶片PSⅡ的光化学反应能力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在处理0.25,1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15.6%,41.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qN值显著升高,起到了光保护的作用。非调节性能量耗散在处理0.25,1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30.8%,37.8%,处理3和6 d下降至与未处理无显著差异。调节性能量耗散在处理1 d比未处理显著下降了36.9%,在6 d时显著上升了17.0%,减轻了光合机构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内生真菌发酵液浸种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离体Epichlo?内生真菌对萌发期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种子抗旱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3gansuens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雀麦内生真菌(E.bromicola)和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内生真菌(Epichlo?sp.)3种禾草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进行浸种,采用纸上发芽法(TP)测定不同浓度PEG处理下种子萌发指标。结果表明:随PEG浓度的增大,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幼苗苗长和幼苗含水量逐渐减小,种子霉变率先增大后减小,根系长度均在-0.6 MPa时达到最大值。PEG浓度在~(-1).2 MPa时,种子萌发活力丧失。相与无浸种对照相比,内生真菌发酵液浸种可显著(P0.05)促进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幼苗和根的生长,有效降低种子的霉变率。醉马草内生真菌发酵液浸种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含水量、幼苗苗长和根系长度大于披碱草和中华羊茅浸种。综上所述,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3种发酵液中,醉马草内生真菌发酵液抗旱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外源重金属Cu2+污染(50,150,300 mg·kg-1)对10个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品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探明重金属毒害植物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大,多花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呈降低趋势,叶片和根系细胞膜透性呈增大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小于根系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个生理指标均呈上升趋势。10个多花黑麦草品种中品种5(Harukaze)对重金属Cu耐性最强,品种2(Waseaoba)和3(Waseyutaka)耐Cu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芦丁(rutin)对肉鸡回肠组织形态、免疫、抗氧化及屏障功能的影响。选择256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添加0(对照组)、250、500和1 000 mg·kg-1的芦丁。试验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芦丁二次曲线提高21 d肉鸡回肠黏膜Bcl-2和ZO-1 mRNA的表达量(PQ<0.05),线性增加42 d回肠绒毛高度(VH)以及回肠黏膜中Bcl-2、ZO-1和Mucin2 mRNA的表达量(PL<0.05),且添加500 mg·kg-1芦丁显著提高了42 d回肠VH及黏膜中ki67 mRNA的表达量(P<0.05)。2)饲粮中添加芦丁线性和二次曲线增加21 d回肠黏膜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PL<0.05;PQ<0.05),降低42 d回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mRNA的表...  相似文献   

12.
以NaCl胁迫下不同根瘤菌处理的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研究共生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尤其是接种根瘤菌激活的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较低,在处理第15天时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别为3.90,0.53,4.16 mmol/g DW,均低于其他2种处理;超氧阴离子含量则在0 ~ 15 d中一直为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在处理第15天时最高,根、茎、叶中含量分别为1 592.48,1 317.86,2 068.88 U/g DW·h;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稳定;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波动较大,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说明接种根瘤菌激活的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3.
NaCl胁迫对碱蒿活性氧产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志红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0,18(6):829-832
为了解NaCl胁迫对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耐盐性的影响,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通过研究碱蒿幼苗在不同浓度NaCl(0,25,50,100,200,400 mmol·L-1)胁迫下的相对盐害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碱蒿幼苗相对盐害率和H2O2含量增加,而SOD活性、POD活性、Pro含量、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这表明碱蒿具有较强的耐盐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和Pro含量均可作为碱蒿的耐盐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柱花草和苜蓿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热带和温带牧草对温度胁迫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本文比较研究了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柱花草在冬季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苜蓿MDA含量在夏季升高;柱花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越冬前和越夏前升高,苜蓿SOD活性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柱花草和苜蓿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越冬前均升高,但柱花草春夏季维持稳定,苜蓿CAT活性夏季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全年较稳定,苜蓿的APX活性在春夏季不断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越冬前、后均升高,而苜蓿只在越冬前升高,越冬后维持稳定水平;柱花草和苜蓿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越冬前均积累,柱花草积累高峰出现得较晚,且在越冬后再次大量积累,苜蓿在越冬前就大量积累,更有利于提高抗寒性;柱花草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在冬季有一定程度降低,PSⅡ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荧光猝灭(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明显降低,苜蓿Fv/Fm、ФPSⅡqp等参数较稳定,但NPQ在春夏季不断降低。这说明,柱花草和苜蓿抗寒和抗热性的不同与其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PSⅡ季节性变化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通过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L-Cit),探究其对游泳力竭强应激后,小鼠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6只平均体重为(14.58±0.77)g的断奶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饮用自来水,试验Ⅰ组和Ⅱ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0.5%和1.0%的L-Cit。试验期21 d,每3 d空腹称重后在(31±2)℃水桶中负重游泳至力竭,于试验第21天摘眼球采血。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在第6、9、12天时,雌鼠体重分别提高了12.88%(P < 0.05)、20.30%(P < 0.01)、7.99%(P < 0.05)和21.27%(P < 0.01)、24.47%(P < 0.01)、19.46%(P < 0.01)。第15天时试验Ⅱ组小鼠体重比对照组提高13.71%(P < 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小鼠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SAFR)活力提高了31.49%(P < 0.01);试验Ⅱ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IHFR)能力分别提高54.35%(P < 0.01)和13.10%(P < 0.01);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小鼠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分别提高13.16%(P < 0.01)和6.28%(P < 0.01)。综合试验结果,饮水中添加L-Cit可提高运动后小鼠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含量。综合比较,添加1.0% L-Cit(69.09 mg/d)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菘蓝幼苗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定蓝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30,60,90,120和150 mmol·L-1)对菘蓝幼苗进行处理,胁迫14 d后测定了其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根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不同程度盐胁迫对菘蓝幼苗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菘蓝幼苗株高和根长都有抑制作用,对根和叶的物质积累也有显著影响,并随浓度的递增呈降低的趋势;菘蓝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根质膜透性、叶片脯氨酸含量则呈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RA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当NaCl浓度低于90 mmol·L-1时,菘蓝幼苗的生长没有受到盐胁迫的明显抑制,根系活力降低不明显,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也未显著升高,说明菘蓝幼苗对低浓度盐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氯化钠胁迫下3种披碱草属牧草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锦川  云锦凤  张磊 《草地学报》2010,18(5):694-697
为研究披碱草属(Elymus Linn.)3种优良牧草在盐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用浓度为0%,0.5%,1.0%,1.5%,2.0%的氯化钠溶液分别处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的幼苗,处理7 d后测定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RWC)、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等抗性指标。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各材料的RWC,SOD活性呈下降趋势;电导率,MDA含量随盐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Pro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18.
两个海拔分布下红砂叶片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周  左丽萍  李毅  焦健 《草业学报》2013,22(1):176-182
探讨了2个海拔分布红砂叶片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的差别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逐渐加强的条件下,山下的红砂叶片持水力较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活性氧水平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较低,可见山下红砂叶片耐渗透胁迫的能力强于山上的红砂;渗透胁迫下红砂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及自由水/束缚水均与MDA含量、O2产生速率显著负相关, S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对于九州台山上和山下生长的2组材料,在PEG胁迫加深的条件下,山下的红砂叶片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的水平也较低,产生这些生理响应差别的主要因素可能为2组材料水分状况的不同,即山下红砂叶片束缚水含量较高,在深度胁迫下的保水性较好,且在通常情况下山下红砂叶片较低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也可能是其抗渗透胁迫能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4份偃麦草资源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孙宗玖  李培英  阿不来提 《草地学报》2010,18(5):678-682,688
为了解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 (L.) Nevski)的抗旱生理机制,在盆栽控水条件下,对抗旱性不同的4份偃麦草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后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且胁迫后0 d,5 d,10 d,15 d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干旱胁迫过程中偃麦草叶片水分饱和亏缺(WSD)、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酶(S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表现降低趋势;与其他材料相比,抗旱性强的材料E01的WSD值上升慢、增加率低,SOD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晚且峰值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小,脯氨酸积累少,且MDA积累慢、含量低。  相似文献   

20.
以光叉委陵菜的多年生植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自然控水法,研究不同干旱处理对植株根系的表型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光叉委陵菜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光叉委陵菜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持续增加,根系干重在0~15 d增加,20~25 d干重显著降低(P<0.05)。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根系细胞壁变形破损,线粒体解体消失,淀粉粒出现并不断膨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在25 d内持续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0~15 d显著升高,在20~25 d均显著下降(P<0.05);复水后,脯氨酸含量下降但不显著(P>0.05),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综合来看,光叉委陵菜能耐20 d的自然干旱,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这为东北地区选育耐旱植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