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针对当前坐水播种机具存在的结构复杂,种液播施难同位等问题,提出了"开沟-种、液同时播施-覆土-镇压"的机械作业新工艺,在此基础出设计了新型穴播穴灌坐水播种机实现种水同位的关键部件,并分析了种水同位机理.分析得到试验样机的排种周期与灌水周期均为2.27s,水路系统输水管Ⅰ的长度为200cm,输水管Ⅱ的长度为30cm,输水管内径d为2.5cm,单水箱水路总的水头损失为0.597m.  相似文献   

2.
一沟双行小麦施肥播种单体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一年两熟灌溉区玉米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时播种机堵塞问题,设计研制了一沟双行小麦施肥播种单体,该单体1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施1行肥和播2行小麦,进行小麦宽窄行机械化种植。田间试验以窄行距离分别为8 cm和10 cm的施肥播种单体与普通尖角开沟器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同一平均行距宽窄行种植的播种机通过性较均行距种植普通尖角开沟器播种机的好;窄行距离为10 cm的单体播深变异系数和行距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7.3%和5.6%;窄行距离为8 cm的单体牵引阻力和肥深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459.2 N和3.5%;确定优化的小麦宽窄行平均种植行距为20 cm,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解决了高覆盖量工作条件下播种机的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旱地全膜双垄沟农艺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玉米精量播种机。为实现播种机平稳工作、保证膜下播种深度,采用双向平行四杆仿形机构,根据初始工作角和最大上下仿形量,确定了仿形机构的各项尺寸参数,上下仿形量可达到98.35 mm,左右仿形角达到15.2°,满足仿形播种要求;为减少漏播,降低空穴率,采用凸轮-平面连杆开启式穴播轮;借助ADAMS软件对穴播器成穴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了穴播轮滑移率对穴孔形状的影响,并以此对播种机的前进速度进行优化,降低了空穴错位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精量播种机作业后空穴率为0.9%,穴粒数合格率为93.6%,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为91.8%,穴位错孔率为2.5%,作业质量符合行业技术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垂直分层种施开沟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免耕播种机开沟器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垂直分层种施开沟器的设计方案,确定了开沟器结构参数,并将其安装在小型山地免耕播种机上,对其实用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沟器能够将种子和化肥分别施于距地表5.4 cm和11.0 cm处,种肥间层为5.6 cm,达到播种作业的农艺要求,解决了播种作业中垂直分层种施的问题,对免耕播种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一种精密播种机可变压力苗带镇压器,进行了玉米作物的田让播后镇压试验,分析了不同镇压力对播后土壤含水量、土壤压强及玉米发芽、出苗、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出苗生长最佳镇压强度为0.5~0.7 kg/cm2,利用拖拉机液压系统调节镇压力的最佳镇压强度控制方法,为研究与开发新的精密播种机镇压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垂直分层种肥施开沟器的结构参数,提高免耕播种机的作业质量,以种肥间距为作业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其结构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影响种肥间距的因素主次为:开沟器宽度>开沟器Ⅰ段下边沿与Ⅱ段下边沿的高度差H>开沟器Ⅰ段下边沿长度;由方差分析知因素A×C的交互作用对指标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采用交互作用表进一步分析因素的优水平,得出较优参数为:开沟器宽度为6.0 cm、开沟器Ⅰ段下边沿与Ⅱ段下边沿的高度差H为4.0 cm、开沟器Ⅰ段下边沿长度为3.5 cm.重复试验表明:种肥间距在3.5~4.5 cm之间.参数优化后,机具播深一致性好,无种肥混施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1匀播机示范地点面积机型示范地在马庄保高丰农场试验基地,土质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6.9g/kg,全氮含量0.84g/kg,有效磷32.2mg/kg,速效钾127mg/kg。示范面积8亩,每个处理2亩,安排了7.5 cm等行距播种机、旋耕施肥宽幅匀播机、旋耕施肥等深撒播机,15cm等行距播种机作对照。2管理措施2.1品种选用冀麦585,播期2016年10月12日,趁墒播种,秸秆还田,亩施15-20-8复合肥50kg,鸡粪200kg,旋耕2遍,播量16kg,15cm等行距播种机播种,带盖镇压。2017年3月3日,返青期镇压。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马铃薯播种机普遍采用勺链式排种器。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导致勺链式马铃薯播种机排种器的漏播现象随着机具作业速度的提高更加明显;切块薯种尺寸跨度较大,小尺寸薯种较多时重播率增大。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验室搭建了勺链式排种器试验台,以机具前进速度和薯种大小为试验因素、漏播率和重播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旋转正交试验回归分析,利用软件Design-Expert8.0.6对回归模型优化求解。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为2.44 km/h、薯种大小为41.34 mm时,漏播率和重播率的最优解分别为3.54%和5.52%。该研究为勺链式马铃薯播种机田间作业参数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小马铃薯播种机体积,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并适应我国北方地区种植作业的农艺要求,采用勺链式排种、外槽轮式排肥、圆锥式凹型镇压轮、可横向移动和上下调节的开沟器装置设计了小体积马铃薯播种机。该设计以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为理论依据,结合农艺要求,利用CAD软件绘制了整机和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图,分析了整机及相关装置的运动过程。该马铃薯播种机整机外形尺寸缩减到1.6 m×1.1 m×1.1 m(长×宽×高),并实现了行距、株距、播种深度可调的功能。性能测试表明,该播种机变异系数为16%,漏播率小于6.6%,重播率小于7.4%,效果良好并符合行业要求,非常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小面积马铃薯播种作业。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播种机在地表覆盖和免耕条件下开沟播种中存在的问题,将铲式成穴器与倾斜圆盘勺式玉米精密排种器组合设计成铲式玉米精密播种机。在对铲式成穴机构成穴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成穴器参数对成穴质量的影响,建立了穴孔长度、穴孔宽度和穴距与成穴器参数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分析了打穴铲的运动规律,为成穴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排种器排种质量与参数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Pro/E建模和装配,对铲式播种机进行了虚拟设计,并采用ADAMS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进而采用神经网络优化技术,确定了播种不同玉米种子时播种机的优化参数,为铲式玉米精密播种机的设计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汽爆系统中进料口阀门进料效率低,容易漏气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进料、密封和开启为一体的进料密封阀门。根据阀门的材质和使用环境,对阀门中的阀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强度分析,得到了阀芯的最大变形量发生位置以及能够满足其稳定进料和密封时螺旋轴的最佳直径和最佳转速,经理论计算和强度校核,阀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其阀芯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对不同进料时间和转速对阀门的进料稳定性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确定150 kg玉米秸秆完成进料时的最佳转速为200 r·min-1,最佳进料时间为5 min。  相似文献   

12.
为将传统用热雾机升级改造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通过分析热雾机工作原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明确了喷头安装位置在距喷管口23 cm、药箱压力为0.3 kg/cm~2、喷药口直径为1.5 mm时效果最佳。同时结合田间操作实际,改造热雾机启动系统和供油系统,开发出农作物适用型热雾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树木移栽的工艺情况,对树木移栽机进行了机械整体设计,然后采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液压控制系统的3个子模型和整体仿真模型.3个子模型分别是固定装置子模块、升降装置子模块和铲刀装置子模块,并设定了仿真回路的参数.最后通过改变液压缸作用面积、改变调节阀阀芯直径和改变溢流阀弹簧刚度这3个参数,来分析液压缸的动态响应,通过分析仿真精度的影响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树木移栽机液压系统装置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大面积推广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解决铜仁乃至贵州烤烟适期移栽烟苗不壮的问题,促进烟叶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井窖式小苗移栽的基本技术指标及其应用基础角度对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最佳井窖规格为井窖口呈圆形(直径8~9cm,深度以移栽烟苗高度距井窖口2~3cm为好);铜仁市800m以下海拔烟区,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的最佳移栽期为4月10—20日,800m以上烟区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的最佳移栽期为4月15—25日;地膜井窖式小苗移栽的垄体以高度25~30cm、宽度60~70cm为宜,非地膜井窖式小苗移栽的起垄高度以25~35cm、宽度70~90cm为宜;当垄体土壤水分好时的最小定根水用量以60~100mL/穴为好,当土壤水分达中等时的最小定根水以100~150mL/穴为好,当土壤水分较差时最小定根水以150~200mL/穴为宜。2011年,铜仁市示范推广1 466.66hm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蔡为荣  顾小红  汤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9-6821
[目的]为了寻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提取仙人掌多糖的最佳工艺,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可用数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水料比对仙人掌多糖提取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仙人掌茎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水料比与仙人掌茎多糖多糖得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仙人掌茎多糖水提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6.1℃、时间提取时间3.61 h、水料比3.72∶1,仙人掌茎多糖的得率达到理论值0.694%。[结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得到的提取条件参数可信,具有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燕  赵其波  沙红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6):1213-1217
[目的]筛选最佳的棉花无土育苗营养液及最适壮苗效果的多效唑浓度.[方法]通过参考前人研究,设计出4种无土育苗营养液配方,研究分析育出棉苗移栽后的农艺及经济性状影响差异,同时在筛选出的最佳配方育苗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多效唑,观测含有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棉花幼苗的调控效果.[结果]筛选确定Ⅲ号营养液为最佳棉花无土育苗营养液配方,最适多效唑浓度为100 mg/L.[结论]Ⅲ号营养液配方培养的棉苗壮而不旺,稳而不僵,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100 mg/L多效唑浓度下的壮苗效果较好,1叶1心、2叶1心期棉苗株高变矮2.8和1.2 cm,两期茎粗增加0.015 5和0.005 4 cm.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了解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动态分布规律,为优化根系构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借助于微根管技术,对冬小麦根系生长至消亡过程中的根长密度、根尖数、表面积、直径和以根长为基础的根系生长速率进了原位监测。【结果】冬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均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根表面积和直径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收获1周后,其根长密度、表面积和根尖数开始大幅降低;10—40 cm土层根系的平均直径较大,根长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40 cm土层;冬小麦绝大多数根系的直径(RD)小于0.5 mm,0.1 mm<RD≤0.25 mm区间的根长密度是其它区间之和的1.3—2.1倍;返青至拔节前期,0—40 cm土层的根系增长速率最为显著,拔节中后期40—80 cm土层则显著增大。【结论】返青至抽穗期冬小麦的根系生长最旺盛,其生长重心也逐渐下移,收获后死亡节律滞后。深层根系的直径较小,0.1 mm<RD≤0.25 mm区间的细根是冬小麦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土壤大孔隙结构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土壤不同孔径大孔隙结构特征及数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为研究区域土壤水分—溶质迁移规律、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京郊密云水库五座山林场水源涵养林为研究点,基于工业CT扫描技术,对土柱中土壤大孔隙三维空间结构重建后,探究不同孔径大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密度及数量密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结果   (1)除当量孔径大于4.30 mm以外的大孔隙,当量孔径越大,其数量密度越小,结构特征参数密度越小;(2)6个样地3个土层内当量孔径为0.31 ~ 2.30 mm的大孔隙占所有孔隙的比例均高于95%;(3)样地1、2、5和6中饱和导水率最大的均在0 ~ 10 cm土层,且除样地6外,均随深度增大而减小,样地4的饱和导水率随深度增大而增大;(4)除当量孔径大于4.30 mm的大孔隙体积密度外,5个径级所有其他的大孔隙特征值密度均与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1)在0 ~ 30 cm土层内,大部分样地的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但也会出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情况;(2)林地土壤的大孔隙当量孔径主要集中在0.31 ~ 2.30 mm,其占有率高达95%;(3)当量孔径越小的大孔隙,除大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外的大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密度越大;(4)除当量孔径 > 4.30 mm的大孔隙体积密度以外的大孔隙特征参数与饱和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孔隙数量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大孔隙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9.
黑翅长脚鹬一般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在南方的繁殖地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21年5月-6月在广东省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鸟类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本研究共发现80个黑翅长脚鹬巢,其中有鸟卵的为37个,黑翅长脚鹬大多将巢修筑在离开水面的滩涂芦苇中,巢距水面平均距离为49 m(0~400 m),巢址处的植被密度为9.4棵/m2,巢周围的植被密度为23.7颗/m2。巢比较简陋,巢材以无瓣海桑、芦苇为主,另有少量小木块、枯树枝、莎草科茎秆;巢外径平均为16.7 cm(14~20 cm),巢内径平均为15.6 cm(13~20 cm),巢深平均为2.9 cm(1.5~4 cm);巢外径、内径均显著大于北方的巢,而巢深没有显著差异。海丰的黑翅长脚鹬窝卵数以4枚居多,平均为3.175枚,卵的长径为42.8 mm(39.9~47.1 mm),短径为31.2 mm(29.4~32.9 mm),与北方的卵大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玉米根茬地,利用联合作业机起茬、破茬碎土、垄体深松、灭茬旋耕、起垄整形等多项作业,达到杂豆种植要求,采用大垄平台的栽培模式,改进设计气吸式播种机核心部件,使种子的间距、粒距(株距)及深度都达到精确分布,并在田间进行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完全满足了杂豆"大垄平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公顷保苗21~25万株·hm~(-2),株距合格率达到98%,且漏播率、重播率较低,播种质量高,满足播种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