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2010—2013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用土地动态度体现)、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用土地利用年度变化体现)等方面,分析京津冀地区1998—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11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京津冀地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分别为1.73%、1.10%、1.39%;(2)不同时间段内,京津冀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基本呈现一致性;(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三地是山水相连的生态共同体,然而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地区发展的主要短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下,三地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河北省农用地面积占京津冀整个区域面积的6成以上,长期粗放式的农业耕作方式给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并对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压力和新的机遇下河北农业只有完成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并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河北农业定位和布局、资源利用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技术、政策等不同侧面提出河北省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旨在为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扩张强度及扩张强度差异指数、聚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多元回归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扩张强度指数分析,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最高。基于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南京都市圈高速扩张区域集中在都市圈边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南方向,城市用地扩张布局向均衡化发展。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镇用地扩张2000—2010年呈随机分布,2010—2015年城镇用地扩张呈高值聚集,2015—2020年用地扩张呈随机分布。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集聚度逐渐提高,斑块分布愈发集中化,斑块形状在不断整合扩张中趋向复杂化,城市用地斑块内交通连接度不断提高,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向协同化发展。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等因素为推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肥料和粪便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氨排放,促进了该地区PM2.5的上升。本研究基于排放因子法和高分辨率活动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地区2015—2019年的氨排放清单,阐明了该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总量和来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以及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农业源氨排放量为429.1 Gg·a~(-1),玉米种植、尿素施用和室内圈舍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源氨排放量逐年下降,其中种植业贡献了75%的减少量。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50%的县(区、市)贡献了80%以上的排放。提高作物氮利用率可以大幅降低种植业的氨排放(57.5%),采用酸性碳酸钙替代饲料中的碳酸钙则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26%~53%)。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5月4日,农业部召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推进会,研究推进规划实施的举措,审议通过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会议认为,2015年以来,京津冀3地和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研究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工作举措,在统筹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探索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以增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维度建立了评价农业现代化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的指标体系,分析了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27%,乡村旅游系统呈持续上升趋势,增幅为134%,综合水平增幅表现为乡村旅游>农业现代化;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度状态由磨合阶段上升为良性耦合,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从濒临失调发展为勉强协调,研究期内始终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短板,总体表现为乡村旅游滞后状态,但差距趋于缩小。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三地产业结构差异,农业成为了河北省与京津协同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在剖析协同发展和协同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探寻了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三地区域政治和经济利益非合作博弈,现行区划下政府公共管理缺乏区域整体观念,河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且经营主体实力差,河北省农产品科技水平低且初级产品比重过大。针对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瓶颈,从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和区域联系等方面进行模式划分,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可分为专业合作社联合、农超对接、科技园区辐射、科教服务转移、网络营销商务、旅游休闲农业带动和林区生态屏障共建等7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200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了其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具体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降低;产业结构水平优于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水平;北京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和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度最高,其次是天津,第三是河北省;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发展格局。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协同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依据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环境、农业网络经济水平特征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果扩散三维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3个网络经济分区。研究表明:3个维度的农业产业网络经济地区关联复杂网络属于无向权重复杂网络,3个复杂网络可分别区分为多个子群,京津冀农业产业网络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从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生态位相关理论,测算浙江省各个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各维及综合生态位值、重叠度、宽度和适宜度,据此对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生态位高度重叠,各市之间竞争激烈;2009—2019年期间各个地级市的生态位宽度波动较小,已形成固定空间格局;部分地级市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适宜度产生背离现象,须多维度衡量综合吸引力强弱。将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并提出生态位扩充、协同、优化等策略,形成“上中下游互补、东中西部互动”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京津冀三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可能在京津两市周边交通方便的农村地区以及石家庄、保定等河北省大城市郊区的部分农村协同发展起来.北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带动周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议建立京津冀都市型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制定三地联合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人才的计划,打破招生界限.  相似文献   

12.
以2002、2006、2010和2014年作为研究的4个时间截面,选取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应用中心经济职能指数、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的方法,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规模等级与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是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的"单核"结构,但乌鲁木齐市的中心经济职能指数处于下降趋势,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分散发展趋势。乌鲁木齐市作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其为中心形成显著的经济影响力圈层结构,西部地区石河子市经济影响力较强,因此西部地区受辐射带动明显,而东部、东南地区明显较弱,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乌鲁木齐市"单核"轴向辐射的带动下,经济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吐鲁番市、奇台县等边缘中心逐渐兴起。乌鲁木齐市最主要的西向经济联系方向,经济隶属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经济联系方向有由西向东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效率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的核心指标,旅游经济强度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彼此关联性对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1至2017年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各县(区)旅游强度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6个县(区)2017年旅游经济强度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0.776),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县(区)之间旅游联系强度较弱,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密度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接密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地域空间格局分为东南,西北和中部三个主要派系。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经济强度呈现负相关性,边缘区旅游扶贫效率远比核心区旅游扶贫效率高,具体呈现高效率高强度、高效率低强度、低效率低强度、低效率高强度四种模式。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优化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之间内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从改进旅游扶贫手段,优化扶贫管理模式;科学把握旅游规模,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哈尔滨市为例,以协调发展度的大小作为评判标准,对哈尔滨市2011-2015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4年哈尔滨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增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趋于优质协调,哈尔滨市4年间经济发展均滞后于环境保护;2015年哈尔滨市指标值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优质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并呈现出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今后,哈尔滨市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策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恩广  张明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50-18952
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经济联系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综合评价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并运用ARCGIS对矩阵数列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体空间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2个城市的联系强度最高;以成都为核心,以德阳、绵阳为方向的经济联系趋向性最强,其次是眉山、乐山、资阳;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关联趋向性不明显。成渝经济区经济联系的地理空间指向性明显,城市经济联系的趋向性很大程度上受交通和区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业主体功能区划建设的核心在于强化农业发展的空间管治。根据主体功能区思想及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实践划分的五个功能区,承载着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不同功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趋异。五大功能区中,郑州都市农业区的技术装备程度、中原城市群外围农业区的机械化和化学化以及黄淮海农业特区的水利化都居于较高水平,而西南部养护与防护区的农业投入水平总体偏低。针对各功能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是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建立代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评价石家庄市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最终找出各县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区域各县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一致现象,为推动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构建经济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京津冀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当前京津冀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探究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为京津冀区域农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设协同创新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并加强国际合作是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地区应从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涉农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着手,全面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带动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整体进步,为京津冀区域农业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优化海南省农业发展环境,明确地区性农业投资方向和重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特征及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海南省各市(县)域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海南省农业发展地域不均衡,18个市(县)中地处中部地区的市(县)农业发展环境评分较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而处于滨海平原地区的市(县)农业投资潜力较大,可以很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等内生要素对农业发展贡献普遍不大。【建议】应采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以推进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家庄市是农业大市,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为了实现石家庄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农业资源应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群,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等推动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