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为一株野生小脆柄菇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纯培养,提取菌丝体总DNA提取、ITS扩增与测序、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进行构建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综合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势,确定其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光吸收法测定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结果】获得纯培养菌株,编号F1734,经鉴定为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 candolleana)。菌丝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10/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范围为7.0~9.0。液体发酵产木质素降解酶结果表明,锰过氧化物酶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为(186.32±7.29)U/mL;木素过氧化物酶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为(4 890.20±979.37)U/mL;发酵9d未测得胞外漆酶活性。【结论】F1734菌株为白黄小脆柄菇,营养需求简单,属于LiP-MnP类白腐真菌,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方法】以羊肚菌M-4菌株为供试材料,以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长势、直径,菌丝生长速率、生长指数为指标,考察15种碳源、27种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羊肚菌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其对15种碳源和27种氮源均能利用,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尿素时,菌丝长势较好,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10.84,10.26 mm/d和54.20,51.30;羊肚菌对复合氮源、氨基酸、铵盐利用较差;在含不同碳源、氮源的培养基上,羊肚菌菌丝生长曲线差异较大。【结论】羊肚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尿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羊肚菌液体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人工栽培羊肚菌(Morchella)液体菌种生产的最佳工艺,以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FY2为材料,通过单因素筛选不同培养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碳源、氮源对液体发酵的影响,根据单因素筛选结果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液体配方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工业化生产羊肚菌菌丝体相关产品的开发及液体菌种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单因素筛选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最适宜温度为25℃,菌丝体干重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最适初始pH值为7,菌丝体干重最大;当接种量为5%和10%时,菌丝体干重都达到4.0g·L~(-1),差异不显著,所以综合成本考虑,确定最适接种量为5%;羊肚菌菌丝在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中菌丝体干重较大,达到5g·L~(-1)以上,但是差异不显著,综合成本考虑,选择葡萄糖做为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羊肚菌菌丝在有机氮源中,黄豆粉生长的最好,有可能与黄豆粉是混合氮源,营养比较丰富有关,在无机氮源中,硝酸钾生长的最好,而这两种氮源中羊肚菌的菌丝体干重差异不显著,所以综合成本考虑,选择黄豆粉做为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  相似文献   

5.
新疆野生黄伞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采集的野生黄伞菌(Pholiota adip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确定其种类,并对其生长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光照、温度、pH值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野外采集的子实体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其纯培养物,通过ITS区段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野生菌为黄伞菌;黄伞菌丝在加富培养基上的生长势优于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势;黄伞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添加MgSO_4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无光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野生香菇进行鉴定,并比较其与栽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方法对野生食用菌进行鉴定,并分析温度、碳源、氮源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比较其与 6 株栽培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结果】2 株野生食用菌(林香 18 和林香19)鉴定为香菇,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在 15~30 ℃条件下生长,其中,林香 18 在 15~30 ℃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为2.5~4.7 mm/d,菌丝生长力极强;林香 19 在 15~20 ℃时菌丝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为 0.5~1.6 mm/d,在 25~30 ℃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为 2.58~3.08 mm/d,说明林香 19 不耐低温。2 株野生菌株在 30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 4.7、3.08 mm/d,且明显高于栽培菌株,属于耐高温菌株;其余 6 株栽培菌株在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为3.18~4.91 mm/d,均属于中温菌株。供试菌株 L12、L26、林香 19、申香 34、申香 60 和浦香 08 以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林香 18 和 L808 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以乳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差;供试菌株以尿素为氮源时均不能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以硝酸钾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差;林香 18、林香 19、申香 60 和 L26最佳 C/N 为 10/1,申香 34、L12 最佳 C/N 为 30/1,浦香 08 和 L808 最佳 C/N 分别为 40/1 和 50/1,由此可知,申香 34、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不受 C/N 的影响,其余菌株均受 C/N 的影响。【结论】野生香菇菌株林香 18和林香 19 均为耐高温菌株,但林香 19 对低温较敏感。林香 18 和林香 19 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蛋白胨,最适 C/N 均为 10/1。研究明确了野生香菇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和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耐高温香菇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地区的4株有害疣孢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双孢蘑菇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采自山东、甘肃、河南、四川的双孢蘑菇湿泡病菌有害疣孢霉菌菌株SD2、GS36、HN15和SC7为供试材料,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对4株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凹玻片法分析了温度、pH、光照和相对湿度对4株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丝分别在蘑菇提取液培养基、25℃、pH6.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SD2和HN15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株SC7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菌株GS36的最适碳源为蔗糖;菌株HN15和GS36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株SD2的最适氮源为玉米粉,菌株SC7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铵。有害疣孢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30℃,pH为6.0,相对湿度为100%;光照对有害疣孢霉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小。【结论】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黄鸡?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其仿生栽培奠定基础,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鸡?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LCT10,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不同培养条件,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强度、通气性、碳氮源与碳氮比对野生黄鸡?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采集到的菌株LCT10为黄鸡?(Termitomyces aurantiacus),其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该菌菌丝体在5~30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菌丝在pH 4.0~12.0均能生长,当pH为8.0,培养皿在黑纸包裹下培养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5种通气处理下均能生长,不做任何通气处理的菌丝生长最快。能利用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蔗糖、蜂蜜、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胨、甘氨酸、硝酸铵、尿素作为氮源,其中,在蜂蜜上生长浓密且生长快,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C/N为(20~30)∶1。LCT10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其他处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粗腿羊肚菌菌丝栽培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自云南丽江的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人工栽培时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温度及不同酸碱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粗腿羊肚菌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作为最佳碳源,以硝酸钾或硝酸铵作为最佳氮源;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7.5,最适温度为18~25℃。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营养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杏鲍菇的营养生理特性。【方法】以杏鲍菇菌株XBG-01为供试材料,测定不同培养基中菌落的直径及菌丝生长速率,观察气生菌丝的长势,研究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杏鲍菇能以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作为碳源,其中以果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均较好,最适碳源为果糖;在供试氮源中,杏鲍菇对复合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均能利用,其中以蛋白胨为最适氮源,麦芽浸粉和酵母膏次之;无机盐中的1.0 g/L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维生素中6 mg/L维生素B2、烟酸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中8 mg/L IAA、KT,均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不同碳源、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有显著影响,向培养基中适量添加某些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杏鲍菇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开发利用野生博湖蘑菇资源,为博湖蘑菇的人工栽培及商品化生产提供优质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方法】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农业有机物等培养基配方研究博湖蘑菇的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结果】结果表明,博湖蘑菇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温度为22℃,最适的pH为6.0,最佳有机物配方为马铃薯加蔗糖,最佳原种培养料为谷粒和麦粒。【结论】野生博湖蘑菇菌丝能够在马铃薯加蔗糖的母种培养基和以谷粒、麦粒为主的原种培养基上良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达V901草菇菌丝在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碳源有葡萄糖、纤维素、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和蔗糖,但对草菇菌丝生长最有利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碳氮比是10∶1;最佳可溶性淀粉浓度是5.0%;钾对草菇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方法]以茶薪菇为材料,探讨碳源、氮源、初始pH值、温度、转速和培养时间对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麸皮为碳源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葡萄糖为碳源时产酶活力较低。(NH4)2SO4为氮源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其次是酵母粉与蛋白胨。茶薪菇在pH值6.0时产酶活力最高。28℃以下时茶薪菇生长较缓慢,32℃以上时菌丝生长较快,但酶活力较低,30℃时产酶活力最高。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5 d时茶薪菇产酶活力最高。[结论]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为麸皮5%,(NH4)2SO41%,初始pH值6.0,培养温度30℃,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5 d,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达40.2 U/ml。  相似文献   

14.
冬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株野生高产冬菇菌种的培养特性。[方法]以新鲜野生冬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冬菇菌种,研究其培养特性。[结果]冬菇在加富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菌丝白色、呈细棉绒状或绒毡状,稍有爬壁现象。在显微镜下,菌丝粗细均匀,有锁状联合。菌丝在pH值5.5~7.5范围内均能生长,pH值6.0时生长最快,长势最好。菌丝在21~29℃范围内均能生长,25℃时生长最快。冬菇菌丝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中的满袋时间分别为40、44 d,冬菇产量分别为1.47、1.15 k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49.06%、38.33%。[结论]冬菇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25℃,人工栽培的最适培养基是棉籽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郭莹莹  李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1-14723,14826
[目的]筛选富硒灵芝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以及发酵条件对富硒灵芝菌丝体干重、总硒含量及有机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亚硒酸钠含量为0.01%的条件下,优化培养的条件为:葡萄糖含量4.0%,马铃薯浸出液含量20%,蛋白胨含量1%,KH2PO4含量0.3%,MgSO4含量0.15%,在pH7.0、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28℃和摇床转速为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富硒灵芝的菌丝干重为15.28 mg/ml,有机硒的含量为4 115.36μg/g。[结论]试验确定了富硒灵芝发酵培养的最佳方法,为富硒灵芝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杰  顾泽峰  刘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04-1305,1392
[目的]对蛹虫草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为发酵工业中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蛹虫草的药用有效成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改变碳源、氮源、接种菌龄、培养基起始pH、培养周期、培养温度、摇床速度、接种量和装液量来确定蛹虫草菌丝生长最佳条件。[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蔗糖,浓度为2%,氮源为蛋白胨,浓度为1%,接种菌龄为36h,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培养周期为6d,培养温度为24℃,摇床速度为200r/min,在250ml锥形瓶中的装液量为150ml;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干重最大。[结论]该方法获得了蛹虫草C-7发酵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蛹虫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潘自皓  顾薇  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31-14533,14544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流加培养方式,提高转氨酶供体——大肠杆菌XD-12的发酵浓度。[方法]通过研究碳源流加、氮源流加、pH控制流加对发酵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培养条件。[结果]产转氨酶大肠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搅拌转速500 r/m in,通气量1.5 L/m in,培养基初始pH为7.0,控制发酵过程pH为7.5,初始葡萄糖浓度5 g/L,初始氮源为5 g/L蛋白胨+1.5 g/L牛肉膏,从葡萄糖浓度下降为2 g/L开始每隔2 h间歇流加120 g/L的糖,从8 h起每隔2 h间歇流加15 g/L蛋白胨+4.5 g/L牛肉膏。在此条件下培养24 h,大肠杆菌的菌体干重浓度达9.66 g/L,较分批培养提高了104.7%。[结论]这对降低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和优化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高活性的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B17,从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等方面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 H、接种量等培养条件。[结果]B17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乙酸铵,碳氮比为20∶1,发酵初始p H为6.0~7.0,接种量为3%,在该最优组合的发酵条件下以30℃、160 r/min培养24 h,絮凝活性可提高25.0%~38.3%。[结论]该研究可为筛选高效的絮凝剂产生菌、优化菌株的培养条件、提高絮凝剂的活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0107产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0107产脂肪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探讨碳源、氮源、诱导物和pH值等条件对产脂肪酶的影响。[结果]较为合适的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1.50%,蛋白胨1.50%,橄榄油1.00%,K2HPO40.20%,MgSO40.05%。较优化的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9.0,30℃培养60h,酶活达9.15U/ml,与初始相比酶活提高1.7倍。酶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8.5和所60℃,70℃保温2h酶活稳定,这些性质都有利于对动植物油脂的转酯化。[结论]该研究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0107所产酶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