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促进矮秆基因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以13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31份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材料为研究对象,用分子标记检测 Rht-B1aRht-B1bRht-D1aRht-D1bRht8等小麦矮秆基因,并结合赤霉素处理,分析了供试材料所含矮秆基因类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63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66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D1b,105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8,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8.88%、40.74%和64.81%。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 Rht-D1b,CIMMYT小麦中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赤霉素处理结果显示,供试小麦材料中,有52份对赤霉素敏感,占被检测材料的32.09%。该批材料中,矮秆基因 Rht-D1bRht8的降秆效应最大, Rht-B1bRht-D1b的降秆效应分别是14.69%和17.74%,各基因组合的降秆效应表现为 Rht-D1b+ Rht8Rht-D1bRht-B1b+ Rht8Rht-B1bRht8。同时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Rht-D1b的材料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最强,缩短效应为26.20%,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表现为 Rht-B1b+ Rht-D1bRht-B1b+ Rht-D1b + Rht8Rht-D1bRht-D1b+ Rht8Rht-B1bRht-B1b+ Rht8Rht8。基于以上结果,矮秆基因 Rht8能够在降低小麦材料株高的同时不影响胚芽鞘长度,因此应重视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 Rht-B1b 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 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 Rht-B1b Rht-D1b 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 Rht-B1b Rht-D1b 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 Rht-B1b Rht-D1b 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 Rht-D1b+Rht8 Rht-B1b+Rht8 Rht-B1b+ 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 Rht-D1b Rht8 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 Rht-D1b 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Rht-D1b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 Rht-B1b+Rht-D1b+Rht8)>( Rht-D1b+Rht8)> ( Rht-B1b+Rht8)> Rht-D1b> Rht-B1b> 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 携带 Rht-D1b 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 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67份美国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矮秆基因在美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特点并发掘较少利用的矮秆基因,本研究利用8个小麦矮秆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67份美国小麦品种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7份美国小麦品种中,超过80%的品种(56个)含有矮秆基因,其中 Rht-B1bRht8基因频率较高,分别占62.7%和43.3%。仅有5个品种含有 Rht-D1b基因,同时发现3个品种含有 Rht5基因,2个品种含有 Rht12基因,未发现含有 Rht4Rht9Rht13基因的品种。在含有矮秆基因的品种中,35.8%的品种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矮秆基因。其中有1个品种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有20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B1bRht8基因,有3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D1bRht8基因,有1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D1bRht12基因,其余32个品种各含有1个矮秆基因。本研究未发现同时含有 Rht-B1bRht-D1bRht8以及同时含有 Rht-B1bRht-D1b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部分印度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对部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印度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明确矮秆基因对株高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本研究利用8个小麦矮秆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结合赤霉素处理,检测21份印度小麦品种中的矮秆基因,并结合田间株高调查和室内胚芽鞘长度测量评价了该批材料中各种矮秆基因对株高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1份印度小麦品种中均检测到了相关矮秆基因,且均含有两个及其以上矮秆基因,其中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13份,含有4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份。该批材料中矮秆基因Rht8Rht4的分布频率较高,分别占66.7%和61.9%;含有Rht5Rht-B1b的材料也较多,分别占57.1%和52.4%;未检测到含有Rht12Rht13基因的材料。赤霉素处理结果表明,该批材料中对赤霉素敏感的有4份。胚芽鞘长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的胚芽鞘长度比中国春的长,其中13份材料的胚芽鞘显著长于中国春。田间株高调查结果显示,该批材料株高均显著低于中国春。以上结果表明,这21份印度小麦品种中的矮秆基因降低株高的效应较强,且对幼苗胚芽鞘无不利影响,适于旱地矮秆小麦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矮秆基因Rht-B1Rht-D1在青海春麦区小麦品种中的分布,以青海春麦区历年种植的45份春小麦品种(25份育成品种,14份引进品种,6份地方品种)为材料,利用KASP标记技术检测其两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并分析这两个矮秆基因对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ht-B1位点上存在Rht-B1aRht-B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91.11%和8.89%;Rht-D1位点上存在Rht-D1aRht-D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86.67%和13.33%。25份育成品种中,Rht-B1bRht-D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00%和12.00%,未发现Rht-B1aRht-D1a;引进品种中仅含有Rht-D1b,分布频率为21.43%;地方品种中未发现Rht-B1bRht-D1bRht-B1bRht-D1b均具有一定的降秆效应,Rht-D1b的降秆效应大于Rht-B1b。携带Rht-B1a/Rht-D1b品种的株高显著低于携带Rht-B1a/Rht-D1aRht-B1b/Rht-D1a的品种,该组合类型不仅可使株高降低,也可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未发现携带Rht-B1b/Rht-D1b组合类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以3个小麦群体(中国冬麦区白粒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历史品种、春小麦育种材料)共321份小麦品种为材料,检测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的分布频率,并分析比较它们对春小麦育种材料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21份材料中,共有193份材料含有 Rht-B1b矮秆基因,分布频率为60.1%,其中,中国冬麦区白粒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历史品种、春小麦育种材料中含有 Rht-B1b矮秆基因的材料分别有29、77和87份,分布频率分别为 34.5%、72.6%和66.4%;共有135份材料含有 Rht-D1b矮秆基因,分布频率为42.1%,其中,中国冬麦区白粒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历史品种、春小麦育种材料中含有 Rht-D1b 矮秆基因的材料分别有41、21和73份,分布频率分别为48.8%、19.8%和55.7%;共有78份材料同时含有 Rht-B1b Rht-D1b矮秆基因,分布频率为 24.3%,其中,中国冬麦区白粒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历史品种、春小麦育种材料中同时含有 Rht-B1b Rht-D1b矮秆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5、17和46份,分布频率分别为17.6%、15.9%和35.1%。对已被鉴定株高表型的91份春小麦育种材料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时携带 Rht-B1b Rht-D1b矮秆基因的材料株高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原因,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茎秆细胞学观察、苗期赤霉素(GA)反应试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和矮秆基因检测,分析了陕农33的13个矮秆突变体植株生长发育、茎秆解剖特征及对GA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陕农33相比,矮秆突变体的株高都显著下降,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是由于节间长度的缩短,其中穗下节和第四节间的降秆效应较大。经进一步细胞学观察,突变体变矮是由茎秆细胞长度减少和细胞变小共同引起的,其中细胞长度减少是主因。从苗期植株对GA3的反应看,13个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或弱敏感型,说明赤霉素转导途径存在问题,即矮秆突变位点可能在赤霉素转导途径上。从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看,13个矮秆材料中只有1个材料的茎秆GA3含量较陕农33略降,其余均增加,而CTK含量均减少,10个材料的IAA含量增加,说明这些材料的株高下降与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代谢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矮秆基因检测,13个矮秆突变体和陕农33均含有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 Rht-D1b基因,只有两个矮化材料含有 Rht-B1b,因而推测矮秆突变体可能还含有其他致矮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株高是决定小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农艺性状,为验证已克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降秆效应、并发掘新的株高相关QTL位点,以济麦44×济麦229构建的285份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2020-2021年(济南)和2021-2022年(济南和济阳)在试验基地种植并调查每个家系的株高。利用已开发的Rht-B1bRht-D1b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群体内家系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间株高差异,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检测并构建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株高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85份RIL家系中,82份材料含有Rht-B1b基因,78份材料含有Rht-D1b基因,29份材料同时含有Rht-B1bRht-D1b基因。根据基因检测结果,Rht-B1b可降低株高6.76~8.83 cm(8.10%~10.75%),Rht-D1b可降低株高11.68~16.60 cm(14.68%~17.36%),Rht-B1bRht-D1b基因同时存在可降低株高8.85~35.80 cm(11.05%~34.82%)。2 344个骨架标记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3 349.95 cM,标记平均密度为1.43/cM。株高性状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分布于1A、1B、2B、4B和4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0.81%~32.3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在3个环境及BLUE值下稳定存在的主效的QTL,为已克隆的Rht-B1bRht-D1b基因,分别可以解释10.40%~20.12%和22.25%~32.32%的表型变异。此外,Qph.saas-4D.1Qph.saas-2B.2可在2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其中Qph.saas-4D.1与多个前人的研究得到的QTL位点相近,可能为同一QTL位点,Qph.saas-2B.2未发现与前人研究的结果重合,可能为株高新QTL位点,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矮秆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矮化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矮秆基因在中国不同麦区的分布,以及株高和小穗密度与赤霉病抗性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分析3个矮秆基因 Rht1 Rht2 Rht8在211份不同麦区小麦自然群体中的分布,并结合其在不同环境下株高、小穗密度以及赤霉病抗性的调查数据,分析矮秆基因 Rht1 Rht2 Rht8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麦区矮秆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 Rht1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麦区, Rht2 Rht8主要分布在黄淮麦区;(2)与野生型品种相比,携带 Rht1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株高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3)携带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品种,而携带 Rht1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则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品种;(4)携带 Rht2 Rht8的小麦品种,小穗密度显著大于野生型品种,而携带 Rht1的小麦品种,小穗密度则显著降低。因此,不同矮秆基因对小穗密度性状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抗性和不同麦区矮秆基因选择利用差异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对不同麦区的271份小麦品种(系)所含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对其在滴灌栽培模式下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271份小麦品种(系)中有177份含矮秆基因Rht-D1b,占65.31%;110份含Rht-B1b,占40.59%;58份含有Rht8,占21.40%;27份材料不含有所检测的3个矮秆基因。34.68%的品种(系)含有2个或3个矮秆基因。根据所含矮秆基因的类型可将271份材料分为8类。3个矮秆基因都能显著降低滴灌栽培模式下小麦的株高,其中Rht-B1b还显著降低了穗长、小穗数和单株产量,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Rht8对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均产生了负效应,但影响不显著;Rht-D1b对株高的影响最大,并对穗长、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正效应,在育种中应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11.
顾鑫 《中国马铃薯》2014,(5):301-305
目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有很大面积的马铃薯田,但对其害虫的控制缺少必要的生物手段。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田害虫、天敌昆虫的种类、群落特征及种群动态间的区别,为科学制订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取点法、直接观察法及陷阱法调查昆虫种类,鉴别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马铃薯田所有活动的昆虫种类,用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优势集中性对昆虫群落的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马铃薯田活动的昆虫共9个目、21科、27种。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致呈低-高-低-高的趋势,受气候影响较大。6月中旬、7月末及8月初的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依靠天敌自身控制害虫的能力不足,此时需要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0月,对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水质调查,调查站点布设三亚西瑁洲西端3个站点,鹿回头南端4个站点,亚龙湾2个站点,共布设9个调查站点。分析了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油类、铜、铅、锌、镉、汞、砷共14项指标。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有机体污染指数法以及水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海域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水质评价指数均小于1,单因子指数较小;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1,污染物浓度较低;富营养化评价指数E<1,该海域海水水质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分别计算了植物油籽1999-2008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植物油籽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低,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我国植物油籽10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植物油籽产业内贸易主要由水平产业内贸易引发。文章认为应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升我国植物油籽的质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促进植物油籽品种的多元化,并争取WTO的特别保障条款,减少进口大豆、油菜籽对我国大豆、油菜产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包衣大豆萌发期、苗期生理与形态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种衣剂包衣的大豆种子萌发期、苗期生理指标、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包衣的大豆种子发芽率,呼吸强度、苗期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株高和根比、胚根长和粗等指标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amounts and types of fatty acids present in millet plays a role in its known hypoglycemic properties. In a two part study, the first part involved complexing excess amount (2 mmol/g of starch) of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to cooked pearl, finger, proso and foxtail millet starches, subjecting the complexes to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calculating their expected glycemic index (eGI).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consisted of complexing the millet starches with the fatty acids in the amounts present in their respective millet flours. Elaidic acid in equal amounts to oleic acid was also used to ascertain the effects of the cis or trans configuration of the fatty acid on millet starch digestibility. The complex index (CI) of the fatty acids with millet starc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evel of unsaturation. Significant (p < 0.05) reductions in the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eGI of the millet starch-fatty acid complexes were observed. Reductions in the starch hydrolysis of the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the amounts of the fatty acids added. The presence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generally resulted in less starch being hydrolyzed. Oleic acid seemed to be a very effective fatty acid in reducing the amount of starch hydrolyzed. Trans oleic acid (elaidic acid) showed to be less efficacious compared to oleic acid in cis configuration. The amount and type of fatty acids interacting with star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ypoglycemic property of millet.  相似文献   

16.
叶面喷药对提高大豆幼苗抗酸雨胁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豆为材料,研究在模拟酸雨条件下叶面喷施不同种类药剂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其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氯化钙外,云大-120、氯化锏、稀土、爱多收等均能提高大豆幼苗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增加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的生长、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干物质积累等,增强了大豆幼苗对酸雨逆境的抵抗能力,其中以云大-120为最好。此外,酸雨也会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7.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基本特征。Pi和Pi′是品种Vi的丰产性指数,分别表示产量低于和显著低于vi的品种的出现率;Si是品种的稳定性指数,表示vi在各种环境中的产量秩次的变异。Dj是环境或试验的鉴别力指数,表示环境Lj中品种间的显著性差数的出现率。本文以一个l0个品种l0个地点的棉花品种区试实例说明了上述非参数统计方法。该方法可供我国作物区试和农技推广工作者备择应用。  相似文献   

18.
林杰  陈莹  施元旭  王校常 《茶叶科学》2014,34(3):261-27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应用正构烷烃(n-alkanes)混标和分析物中的正构烷烃对茶叶保留指数(RI)进行了测定,得到的保留时间相对碳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99,证实了两种保留指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在谱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法,龙井茶香气成分的鉴定率从46.67%提高到74.67%,大多数物质可得到完全鉴定。同时,保留指数能对质谱匹配过程中存在的同分异构体进行有效的鉴定,提高物质定性的准确性,使物质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归纳相关文献数据,构建了HP-innowax色谱柱的保留指数库,提高了利用HP-innowax色谱柱进行挥发物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中189份自交系氮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庆  李猛  王慧  吴永升 《玉米科学》2015,23(5):6-11
以子粒产量的氮敏感指数和耐低氮系数为评价指标并结合株高和吐丝期等二级性状,对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重要的18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氮利用效率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子粒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基因型差异是氮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将正常供氮条件与低氮胁迫下的产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株高和吐丝期等二级性状,鉴定出郑58、郑28、中106、7595-2和昌7-2等20份玉米自交系较耐低氮且二级性状更符合当前玉米育种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南方温室大棚栽培环境下,以泰国柳叶蕹菜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CO2对蕹菜生长发育及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蕹菜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以CO2浓度为1 200μL/L增加的效果最佳.CO2施肥可明显提高蕹菜叶片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蕹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CO2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浓度1 200μL/L的CO2处理14d时增加效果最佳.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在处理7d和14d时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处理21 d后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