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估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建立体质量与主要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眼斑双锯鱼快速生长品系选择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月龄眼斑双锯鱼为研究对象,准确测定其体质量(W)及全长(L1)、体长(L2)、体高(L3)、头长(L4)、头高(L5)、吻长(L6)、尾柄长(L7)、尾柄高(L8)、背鳍前距(L9)、胸鳍前距(L10)、腹鳍前距(L11)和臀鳍前距(L12)等12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计算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应用通径分析筛选显著影响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13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 0.01),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体高(0.965),其次是尾柄高(0.944),与体质量相关系数较小的是吻长(0.730)和尾柄长(0.601);剔除共线性影响后,通径分析筛选出对体质量影响显著的5个形态性状分别是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其中,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排序为体高(0.574)>体长(0.404)>尾柄高(0.284)>吻长(0.108)>头长(-0.358),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排序为头长(1.256)>尾柄高(0.667)>吻长(0.621)>体长(0.540)>体高(0.391);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排序为体高(0.330)>体长(0.163)>头长(0.128)>尾柄高(0.081)>吻长(0.012)。体质量与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等5个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W=-0.708+0.085L3+0.084L8+0.025L2-0.090L4+0.070L6,R2=0.963。【结论】体高可作为以2月龄眼斑双锯鱼选育快速生长品系的首选目标性状,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高等变量则可作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稻田养殖条件下F_5代禾花鲤形态特征对体质量的影响。【方法】测量稻田养殖的6月龄禾花鲤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头高(X_4)、头长(X_5)、尾柄高(X_6)、尾柄长(X_7)、体宽(X_8)和体质量(Y)9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F_5代禾花鲤在稻田养殖条件下体质量的变异系数为9.39%。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对体质量性状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结果表明体宽(X_8)和体长(X_2)对体质量起主要作用,其体宽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17,间接通径系数为0.264;体长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03,间接通径系数为0.404;判别公式为Y=-231.615+71.416X_8+10.934X_2(R~2=0.868)。【结论】以生长速度和体型为选育指标对禾花鲤连续进行5代选育,其体质量变异系数比未选育时降低,选育后代体型更加一致,决定其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宽和体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选育适合稻田养殖的禾花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广西禾花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广西禾花鲤(Rice flower carp)形态形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择全州禾花鲤(QZ)和融水金边禾花鲤(RS)各133尾,分别测定体质量、体长、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吻长、眼间距、尾柄高、尾柄长共10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以体质量为依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相关指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州禾花鲤的全长、体宽和体高3个形态性状和融水金边禾花鲤4个形态性状(体长、全长、体高和头长)与体质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且2个群体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R均大于0.85,说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主要性状。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以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和头长(X_6)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QZ与RS的回归方程:lgY=-0.990+1.735lgX_1+0.432lgX_4+0.790lgX_3和lgY=-0.774+1.022lgX_1+0.438lgX_3+0.574lgX_2+0.689lgX_6。综上,在全州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全长、体高、体宽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而在融水金边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则以全长、体长、体高和头长为重要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影响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其人工选育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方法]随机选取45、65和110日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池塘养殖的卵形鲳鲹群体,共383尾,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头高、吻长、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10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09~0.85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尾柄长>吻长;6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88~0.90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高>尾柄长>眼后头长>吻长>眼径;110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674~0.826,关联度排序为:体长>体高>全长>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吻长>尾柄长.各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相关性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均为体长、全长和体高.[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的各形态性状中,以体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全长和体高次之,因此生产中宜将体长和体高作为间接选育卵形鲳鲹体质量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吉富罗非鱼的生长规律及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吉富罗非鱼的养殖和亲本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菲律宾、马来西亚2个吉富罗非鱼群体及其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它们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性状指标(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其杂交种3个群体的日增质量分别为4.90,3.77和4.16g/尾,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63,5.42和5.49%/d,3个群体间的日增质量和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差异显著(P0.05)。(2)养殖45d之后,马来西亚群体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菲律宾群体和杂交群体,而菲律宾群体与杂交群体的日增质量出现显著差异是在养殖75d之后。(3)3个群体间的体长、体高、体宽与体质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马来西亚群体的生长优势最明显,同时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东北部地区传统稻田养殖的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禾花鲤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为确定不同体型禾花鲤新品种选育测量的形态性状参考依据。【方法】以广东北部地区传统稻田养殖的禾花鲤为试验材料,按体型将其分为短圆体型和长体型2个群体,并精确测量其10个生长性状。采用通径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6月龄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禾花鲤的9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尾长、头高、体宽)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禾花鲤体质量在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51%和43.90%,说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各生长性状测定结果显示,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性状在两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短圆体型群体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有4个(体长、尾柄高、体高和头高),而在长体型群体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有5个(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和头高)。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对体质量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1和0.953,说明分析得到的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准确性高。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灰色关联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27~0.860和0.760~0.803,从同一形态性状来看,短圆体型群体与体重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长体型群体。【结论】2种体型群体分别取通径分析保留的形态性状与灰色关联分析关联系数排名前5的形态性状的交集,表明短圆型体型群体与体质量最相关的形态性状为体长、尾柄高、体高和头高,而长体型群体与体质量最相关的形态性状为全长、体宽和体高,两种分析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不同月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体质量的重点形态性状,掌握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为大麻哈鱼规模化人工养殖及其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恒温封闭循环海水系统中人工养殖4月龄、8月龄、19月龄和32月龄野生一代大麻哈鱼,在养殖过程中测定其体质量、叉长、全长、吻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高和体宽等11个性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拟合出能够评估不同月龄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不同月龄大麻哈鱼各形态性状指标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且随着月龄的增加,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大麻哈鱼在实际选择育种过程中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4月龄大麻哈鱼各性状之间呈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8,19和32月龄大麻哈鱼各性状之间均呈现出极显著(P0.01)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4月龄和32月龄大麻哈鱼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指标为全长、体高和体宽,8月龄为叉长、体高、体宽、尾柄高和头高,而19月龄则是叉长、体高、体宽和尾柄高,各月龄形态性状对大麻哈鱼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分别为0.887,0.890,0.853和0.901,均在85%以上。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剔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形态性状,所得方程保留的形态指标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大麻哈鱼生长过程中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有效应用于大麻哈鱼的人工养殖选择育种及保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72尾13月龄养殖齐口裂腹鱼,测定其体质量(Y)以及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眼间距(X_5)、头长(X_6)、头高(X_7)、头宽(X_8)、吻长(X_9)、尾柄长(X_(10))、尾柄高(X_(11))和躯干长(X_(12))等12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齐口裂腹鱼的眼间距外,其他11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有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5个形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的单独决定系数(0.369)最大,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的共同决定系数总和为0.925,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166.052+9.378X_2+18.727X_3+7.419X_4+12.658X_9-4.742X_(10)。综上,齐口裂腹鱼的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以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提高齐口裂腹鱼优良个体选择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对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高、体宽和眼间距主要通过体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可见,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是影响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正常体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白化牙鲆各55尾,测定其全长(TL)、体长(BL)、头长(HL)、尾柄高(CPW)、体高(BH)5个生长性状和体质量(BW)。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各个生长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并且建立了以生长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正常体色牙鲆中全长是影响体质量的最重要的生长性状,其次是体高;白化牙鲆中体长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的生长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正常体色牙鲆BW=-27.6+13.96TL+3.8BL+65.4HL-240.7CPW+80.9BH,白化牙鲆BW=145.1-302.6TL+176.44BL+214.5HL+187.04CPW+152.37BH。试验结果为牙鲆养殖过程中优势性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SNP位点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为后期猪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RFLP对长白猪、环江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及长×巴F1代、F2代杂交猪的IGF-I基因SNP位点(rs322131043)进行分型,统计不同猪种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长×巴F2代杂交猪的基因型频率与其生长性能的相关性。【结果】IGF-I基因SNP位点在广西巴马小型猪中以AA型为优势基因型,长白猪中以GG为优势基因型,其中A基因频率在广西巴马小型猪、环江香猪、长白猪3个品种中依次降低。不同基因型的长×巴F2代杂交猪中,基因杂合(AG)型猪的体重、体长、胸围、体高平均值在各日龄基本上都比基因纯合(AA/GG)型的低。【结论】猪IGF-I基因SNP位点与其生长性能密切相关,但该位点是否可应用于品种选育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三斑海马早期发育阶段各主要器官形态指标的异速生长现象,丰富三斑海马发育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完善我国三斑海马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0~28日龄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显微镜结合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发育观察,并测量各主要器官形态性状,构建异速生长模型。【结果】三斑海马与大多数鱼类形态差异明显,游泳器官为胸鳍、背鳍和臀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延长,具有较强攀附功能;体表及头部具有突出的棘;吻延长,其长度约占头长的50%。三斑海马全长与日龄的关系方程为y=0.9869x+7.9538(R2=0.9860)。在0~28日龄发育阶段,三斑海马的尾长(异速生长指数1.1472)呈正异速生长,吻长(异速生长指数0.9568)呈等速生长,头长(异速生长指数0.8801)、眼径(异速生长指数0.7629)、头高(异速生长指数0.8836)、口径(45°的异速生长指数0.6803,90°的异速生长指数0.6252)、躯干长(异速生长指数0.8787)、体高(异速生长指数0.8914)、尾柄高(异速生长指数0.9428)、背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8483)及臀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6923)均呈负异速生长;头冠长和胸鳍长出现拐点,其中,头冠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8日龄和12日龄,胸鳍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16日龄和24日龄。【结论】三斑海马吻长等速生长保证其摄食口径和捕食能力,尾长正异速生长提供强大的攀附能力,头冠的生长速度变化在特定阶段为其提供保护,而特定阶段的胸鳍快速发育可有效提高其捕食能力。三斑海马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主要优先发育攀附功能器官,其次是摄食器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 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 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 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利用小群繁育技术进行水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效果,为保种机构创新保种方法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江苏)中保存的金定鸭、山麻鸭、荆江麻鸭、广西小麻鸭、攸县麻鸭等5个蛋鸭品种为素材,采用小群繁育技术进行保种,并开展连续两个世代的生产性能测定。【结果】在同一品种内,两个世代间近交系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生长速度整体上未发生较大波动,体斜长、胸深、胸宽、龙骨长、骨盆宽、胫长、半潜水长等体尺发育指标差异也不显著;在繁殖性能方面,也发现运用小群繁育技术进行资源保护其世代间差异不明显,较完整地保持了蛋鸭品种的繁殖性能。【结论】以小群繁育技术开展水禽品种资源保护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随机选取一龄黄姑鱼幼鱼362尾,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吻长、吻尖至背鳍起点长、眼径、眼间距共12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00**),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高(16.00%);眼间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0.066**)。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重(0.627 6);决定分析的结果和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形态性状对体重总的决定系数∑d=0.904,它与相关指数R2的数值相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104.906+4.336 x1+11.654 x2+14.015 x3+7.138 x4+8.761 x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为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寻找、生长性状调控机理及后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25个SNP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卡方检验(χ2)筛选出2个极端(体长极大和极小)罗氏沼虾群体中与生长状况存在潜在相关性的SNP标记位点,进一步对罗氏沼虾浙江群体60个个体进行SNP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的关联分析。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对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5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检测。【结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NP6、SNP7、SNP16、SNP20和SNP24等5个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极端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存在潜在相关。5个潜在相关SNP标记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NP6、SNP7、SNP16和SNP24等4个位点与生长性状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位点SNP6与体长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头胸甲宽关联显著;SNP7与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SNP16与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体长关联显著;SNP24仅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对浙江群体中60尾个体体长50%小个体和体长50%大个体2个群体中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SNP6和SNP24 2个标记与生长的关联性显著,SNP7和SNP16与生长的关联性极显著。【结论】HSP90和HGS基因可能是与罗氏沼虾生长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标记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影响牛生长发育性状的GH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牛GH基因的遗传多态以及各多态位点对肉牛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以期找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为下一步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和PCR-RFLP方法分析了牛GH基因第3内含子、第4内含子、第5外显子、3′非翻译区和5′侧翼区的位点遗传多态,并分析了5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肉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的基因型效应,以及GH基因的第5外显子、3′非翻译区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组合基因型效应。【结果】GH基因的第5外显子、3′非翻译区的基因型效应在肉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这2个位点等位基因B为优势等位基因;第5外显子和3′非翻译区的组合基因型ABBB(即组合5)的基因型效应(极)显著(P<0.05或P<0.01)高于其它6个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极显著高于单标记位点效应。【结论】GH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突变等位基因B为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的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F3代波杂山羊XKR4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筛选出优异基因为后期培育新品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F3代波杂山羊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液DNA混池测序鉴定XKR4基因SNP位点,统计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纯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等,以卡方(χ2)检验分析基因型是否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并利用SPSS 25.0分析不同基因型与F3代波杂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F3代波杂山羊XKR4基因Intron-1区域存在2个SNPs位点,分别是C194069A和T194091A。C194069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中C>A,优势基因型为CC型; T194091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中T>A,优势基因型为TT型;C194069A和T194091A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初生群体中,T194091A位点AA基因型与其他基因型的体斜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3月龄群体中,C194069A和T194091A位点各基因型的生长性状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6月龄群体中,C194069A和T194091A位点AA基因型的体重分别与相应位点的CC基因型和TT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在12月龄群体中,C194069A位点AA基因型在体重和胸围方面均极显著优于CC基因型(P<0.01,下同),在体高方面与CC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T194091A位点AA基因型的体重、体斜长分别与TT基因型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此外,在0~6月龄和0~12月龄,C194069A和T194091A位点AA基因型的日增重与CC基因型和TT基因型分别存在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论】 F3代波杂山羊XKR4基因存在2个SNPs位点(C194069A和T194091A),且均表现为AA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即XKR4基因可作为F3代波杂山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