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中国草业统计(2009)和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草地资源、冬闲田资源、林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35.58×106 hm2,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2.59%,可利用草地面积29.04×106 hm2,各省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都在70%以上;2)按照以服务畜牧业为主要原则,将天然草地资源划为4个区域: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半湿润灌草丛区和高原温带湿润灌丛草甸区;3)西南地区岩溶面积达52.23×106 hm2,占土地面积的29.50%,共有292个岩溶县。石漠化面积达11.11×106 hm2,占岩溶面积的21.27%,有88个石漠化严重县;4)西南地区农闲田可利用面积为961.46×104 hm2,农闲田已利用面积为193.11×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20.09%。冬闲田种草已利用面积共计118.58×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12.33%,占农闲田已利用面积的61.40%。5)西南地区灌丛、疏林草地面积合计为1 894.84×104 hm2,占草地面积的29.81%,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06%。  相似文献   

2.
受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影响,草原出现退化甚至沙化,监测其植被覆盖度对于揭示草地的分布状况与空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无人机大样方数据与国产高分一号(GF-1)数据作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同步数码相机获取的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数码相片—无人机大样方数据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无人机大样方数据—GF-1数据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探讨国产GF-1卫星结合无人机大样方估算草原植被覆盖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VM模型的GF-1数据结合无人机大样方计算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具有较高的精度(判定系数R2=0.97,相对分析误差RPD=4.86,均方根误差RMSE=3.23),因此基于无人机大样方数据结合GF-1数据可以准确、快速地反演草地覆盖度,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估算整个草原的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草地产量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基于110个样地、99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草地产草量进行了监测估算,结果表明,1)2005-2007年河北省鲜草年均产量为62 254 697.81 t,平均单产为13 134.57 kg/hm2;干草年均产量为19 438 911.94 t,平均单产为4 101.24 kg/hm2。2)2005-2007年各类草地干草平均单产: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沼泽草地(3 376.13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草地、暖性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干草产量分别占全省草地产量的56.04%,20.85%和18.13%,是河北省草地产量主体。3)2005-2007河北各地市草地干草单产:沧州7 134.40 kg/hm2>保定6 981.15 kg/hm2>承德4 850.26 kg/hm2>石家庄4 677.78 kg/hm2>邯郸2 802.83 kg/hm2>张家口2 519.58 kg/hm2>邢台2 436.47 kg/hm2>秦皇岛2 227.55 kg/hm2>唐山1 984.14 kg/hm2。承德、张家口、保定3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草地干草产量的84.44%,其他6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干草产量的15.56%。4)2005-2007年河北省草地干草年均单产与1979-1984年草地年均干草单产相比,干草单产下降36.49%,明显减产,草地干草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46%。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沼泽草地、低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等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属于严重减产,暖性灌丛草、暖性草丛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为明显减产。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91.96%,其中,严重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1.92%,另有8.04%的草地产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易受人为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全面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动态和制定可持续草地管理战略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不同类型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长特性,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基于2014年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量和风速四个气候因子,构建了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气候条件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14年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气候条件非常有利的面积为647.93×10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5.34%,主要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部和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南部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区域;非常不利的面积为703.68×10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6.66%,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以西属格尔木市管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北部和西部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草地资源分布及植被特征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山地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沼泽草地等7个草地类型;草地分布分为坝上高原区、山地丘陵区草地及滨海平原区;2)草地产量(干草):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产量最高,温性草原产量最低。3)草地植被盖度: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93.97%)>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82.60%)>低地草甸(82.26%)>暖性灌草丛(79.70%)>暖性草丛(76.91%)>温性草甸草原(71.59%)>温性草原(57.63%),山地草甸的植被盖度最大,温性草原的植被盖度最小。4)草地植被高度:暖性草丛(49.25 cm)>暖性灌草丛(34.18 cm)>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28.88 cm)>温性草甸(26.22 cm)>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98 cm)>温性草原(19.77 cm)>低地草甸(18.77 cm),暖性草丛草地植被高度最高,低地草甸草地植被高度最低。5)草地植被动态:2006年草地植被基本以正向波动为主,2005和2007年基本以负向波动为主,其中2007年植被负向波动率大于2005年植被负向波动率。按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最大,温性草原草地次之,温性草甸草地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介于暖性草丛类草地、温性草原类草地与低地草甸类草地之间。  相似文献   

6.
NDVI是监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最常用的指标。基于2002和2015年9月上旬植被生长期内的Landsat TM遥感卫星影像,以ENVI 5.2软件为影像处理工具,分别获取两期影像的NDVI,研究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山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获得各植被类型的面积以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5与2002年相比,石羊河上游地区高覆盖度、中等覆盖度、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18.4%、13.4%、10.1%,而极高覆盖度和极低覆盖度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0.5%、26.6%。NDVI差值植被指数结果显示,上游地区植被发生退化的面积为6935.6154 km2,占总面积的51.26%,而发生改善的面积为6595.2834 km2,占总面积的48.74%。通过监督分类获得的各植被类型的面积显示,乔木林面积增长显著,13年间增长了108.75%,但是灌木林和草地的面积缩小严重,分别减少了49.87%、19.78%。祁连山石羊河流域上游森林植被在13年间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石艳 《青海草业》2023,(2):59-64
本文对都兰县天然草地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全县草地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38.13×104 hm2,危害面积为29.90×104 hm2。其中草原鼠害发生面积为26.86×104 hm2,危害面积为21.97×104 hm2;草地虫害发生面积为9.20×104 hm2,危害面积为7.00×104 hm2;毒害草发生面积为2.07×104 hm2,危害面积为0.93×104 hm2。通过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都兰县草地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9.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维持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年土壤保持总量为1.65×108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68.18 t/hm2;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草甸草原的土壤保持功能最高,农田和典型草原其次,沙地植被和草甸最差;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可见,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保持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助于维持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两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栽培草地土壤碳、氮含量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单播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容重最大,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容重最小;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大,其次为隔行混播草地,二者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土壤全氮含量为单播无芒雀麦草地最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0~40cm全剖面,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有机碳储量最大,为46.98t/hm2,隔行混播草地次之,为44.77t/hm2,二者显著高于同行混播草地(38.75t/hm2)及单播无芒雀麦草地(36.37t/hm2)(P<0.05)。  相似文献   

11.
草地盖度是评价草地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高精度的盖度估测模型是开展天然草地动态监测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8年实测数据和地形、土壤等55个指标,建立了4种草地盖度遥感估测模型,通过比较得到研究区草地盖度遥感估测最优模型,并分析了2001—2019年研究区草地盖度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最小绝对压缩变量筛选方法选出10个有较高重要性的变量。其中,比值植被指数与草地植被盖度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他单因素模型与草地植被盖度间的相关性。在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优于人工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其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8和12.75%。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草地盖度模型优于单因素模型,其R2可提高0.09~0.16,RMSE降低1.52%~2.81%;2001—2019年,研究区草地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55.4%,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为44.6%。  相似文献   

12.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特征及其在草地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耿君  杨冉冉  田庆久  杨闫君  周洋 《草地学报》2015,23(5):1093-1100
为评价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草地监测能力,在分析传感器波段设置、辐射分辨率和光谱响应系数等特征的基础上,以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取草地分布信息,计算不同植被指数,结合地面同步观测的草地光谱、地上生物量、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等实测数据,通过R2和均方根误差筛选并建立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波段设置与部分常用传感器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增强了地物类型的识别能力,辐射分辨率的提高,增强了数据的层次性;光谱响应系数较好的涵盖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光谱曲线特征;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的最佳估算模型均为基于比值植被指数的三次多项式模型,覆盖度最佳估算模型为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幂函数模型,并得到了较好的制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滇东北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于2005年5-10月,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拔2380 m、22°的坡地上设置水土流失试验样方,观测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和天然草地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坡度一致时,不同植被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随降雨量的升高而增大;降雨量一致时,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为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天然草地。监测期内裸地累计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369.5 t/hm2、26.5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天然草地累计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为0 t/hm2,其中每hm2累计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减少了369.5 t、92.0 t、62.2t、50.0 t;累计土壤流失量分别比裸地、马铃薯地、燕麦地、改良草地减少了26.5 t、9.4 t、0.63 t、0.5 t。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方法,通过播前基施硒、锌微肥和富啡酸,研究了硒锌和富啡酸配施对紫花苜蓿产量、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统一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适量硒锌或富啡酸的施用均可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且以两者配施效果最好,产量达16.28 t/hm2,显著(P<0.01)高于对照,增幅为42.43%;施用硒锌混合微肥或富啡酸均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硒、锌含量及积累量;硒锌和富啡酸配施极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粗灰分含量,而对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三者配施显著提高了氨基酸总量及缬氨酸(Val)、亮氨酸(Leu)以及赖氨酸(Lys)等3种必需氨基酸(EAA),同时提高了非必需氨基酸(NEAA)中的天门冬氨酸(Asp)、精氨酸(Arg)、组氨酸(His)和酪氨酸(Tyr),其他氨基酸变化不明显。因此,适量硒锌与富啡酸配施有利于增加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改善紫花苜蓿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3种翻耕补播方式(深翻耕补播、浅翻耕补播和免耕补播,播量30kg/hm2)及深翻补播不同播量(7.5kg/hm2、15kg/hm2和22.5kg/hm2)为研究对象,以封育未补播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封育未补播处理可提高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翻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更好地掌握河南省现有天然草地饲草资源特点与利用现状,为未来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天然草地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全国草地清查总体工作方案》,从草地类型、草地面积、植被生产力水平、饲草种类和利用现状等5个方面,对全省天然草地资源开展外业调查工作。[结果] ①河南省天然草地共有4类30个型,总面积为52.24×104 hm2,74.04%的天然草地分布于豫南、豫西山区和低山丘陵地区。②河南省天然草地的饲用植物有1 400多种,建群种有41种,优势种有123种,主要伴生种有357种。③河南省天然草地的平均草层高度70.43 cm,平均盖度86.36%,平均产草量为7.02×103 kg/hm2,94.40%的天然草地属于未利用或轻度利用状态。[结论] 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类型多样,牧草生产水平高,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需要加大开发和利用力度,进一步挖掘草食畜牧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被重建管理方式对沙质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横山县雷龙湾乡恢复15年的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未封育自然恢复、封育自然恢复、未封育人工恢复和封育人工恢复4种管理方式对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沙质草地筛选科学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流动沙地对照组相比较,经过15年的植被恢复4种管理方式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0.12~1.03 m,12.70%~53.18%和7.27~29.08 g·m-2,土壤容重降低0.12~0.27 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6.80%~17.01%,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封育管理方式下植被与土壤的恢复效果优于未封育方式,人工植被恢复优于自然植被恢复,采取封育与人工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严重退化沙质草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为了促进农牧交错带退化沙质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区应该采取封育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植被恢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施肥是改良轻度退化草地的常用措施。2011-2012年,本研究以贵南县轻度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2011年施加不同氮肥量(0,60,105,150,195和240 kg·hm-2)和菌肥(45 m3·hm-2),探讨施肥在退化草地治理过程中对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轻度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的盖度、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且施肥后次年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的盖度、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优于当年。45 m3·hm-2菌肥处理在当年的效果较好,195 kg·hm-2氮肥处理在次年更佳,2012年7-10月地上总生物量均为最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分别高出44.3%,97.1%,123.0%和135.4%。不同草种对施肥的响应也不同,195 kg·hm-2氮肥处理下,2011年禾草地上生物量较高,2012年莎草生物量高于禾草。综上,195 kg·hm-2尿素施用量配合围栏封育的措施可用于贵南县轻度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6—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组成、覆盖度、草群高度、物种数、产草量等进行监测研究,探讨该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动态变化,为合理使用该地区草地资源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7年间研究区草地植被产量(Y)与盖度(X1)、高度(X2)成正相关(r=0.8978),其逐步回归方程为:Y=7.75X1+9.37X2+110.76;草地植被波动率总体呈“波浪式”变化,2006年、2010年和2012年3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比正常年好;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4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比正常年差。总体看,研究区天然草地等级评定为“中质中产”草地,利用状况为合理利用,草地植被基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