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离子浓度的营养液对水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叶片光合性能和结薯性能的影响,明确水培马铃薯在各个生长发育期对营养液离子浓度的要求,为水培马铃薯高效栽培营养液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早熟马铃薯品种"渝薯1号"和晚熟马铃薯品种‘鄂薯5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液的离子浓度对水培脱毒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和微型薯产量的影响。当营养液离子浓度为3186.38 mg·L~(-1),EC值为2.91 ms·cm~(-1)时,2个品种的微型薯数量和产量最高;在块茎膨大期,该处理下的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量子产额(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qP)等均提高。4248.51 mg·L~(-1)的高浓度处理虽然可以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匍匐茎形成,但不利于块茎形成,推迟结薯,还会引起早熟品种渝薯1号叶片和根系早衰。低营养液离子浓度(C≤2124.26 mg·L~(-1))处理可促进块茎提早形成,但植株叶面积、根系活力、P_n、F_v/F_m、ΦPSⅡ、ETR和qP较低,降低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匍匐茎形成少,使微型薯产量降低。营养液离子浓度为3186.38 mg·L~(-1)时最适合马铃薯全程生长,而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形成前可适当提高营养液浓度,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应适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可有效提高水培马铃薯微型薯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分析不同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配比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以‘费乌瑞它(Favorita)’为材料,于2020年早春马铃薯生长季开展马铃薯施肥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处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块茎膨大及产量形成之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配比对马铃薯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低;T4处理的马铃薯块茎单薯重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6处理的块茎单薯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T3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比混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为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提供物质基础;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单薯重,过高或过低的有机肥施用比例均会造成马铃薯块茎单薯重的降低;合理的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配比,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3.
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克新2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0~50 g整薯播种马铃薯,其植株的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整薯播种的平均株高、分茎数、结薯数、大薯率分别比对照(切块播种)增加了2.81%2、00%、16.67和7.95%,单株地上干重和块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5%和57.89%,收获时整薯播种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9.82%,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整薯播种的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还原糖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与烯效唑互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和烯效唑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马铃薯生长,能够改善马铃薯株型结构,降低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提高块茎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同时可提高块茎数量、大中薯个数及小薯个数,增加单株块茎鲜重和单薯鲜重,最终增加马铃薯产量。过量氮肥和烯效唑在一定程度上对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性状具有抑制作用。马铃薯产量以中氮(183.75 kg/hm2纯氮)和低浓度烯效唑(10 mg/kg纯量)处理组合最高。氮肥与烯效唑互作对马铃薯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影响程度为:茎根块茎叶,对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程度为:茎根叶块茎;对经济性状影响程度为:单株薯块鲜重单株大中薯个数单株小薯个数单株薯块数平均单薯鲜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激动素(KT)对马铃薯试管薯大小的影响,以期获得较大的试管薯。[方法]利用"诺兰"马铃薯脱毒植株,确定形成较大试管薯的最佳KT浓度、光照时间及茎段部位。[结果]KT可诱导较大的试管薯,在全黑暗、含3 mg/L KT的MS培养基条件下,来自植株茎顶端基础苗所诱导的试管薯平均单薯重最大,为326.5 mg,且植株下部茎段的基础苗也可形成较大的试管薯,平均单薯重为237.8 mg。[结论]该研究可为"诺兰"马铃薯品种试管薯贮藏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高寒阴湿雨养农业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期内10个参试马铃薯品种全株干物质积累变化呈"S"型曲线变化,青薯9号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品种,青薯9号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高出陇薯12号53.37%。10个参试品种茎秆、叶片干物质的积累量先快速增加,之后增加速度有所减缓,达到生长高峰期后出现下降趋势。青薯9号、陇薯9号、庄薯3号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期内最高值出现时间比陇薯6号、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1号、陇薯12号、陇薯13号、陇薯14号晚20 d。各品种茎秆干物质积累量与叶片干物质积累相似,9月1日青薯9号茎秆干物质积累达到生育期最高值,且高于其他品种,达到75.37 g。块茎形成后各品种块茎干物质积累持续增加,庄薯3号块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品种。10个参试品种干物质在器官的分配量的多少为块茎叶片茎秆。  相似文献   

7.
通过2007—2009年的研究发现,在马铃薯植株生长到现蕾期或开花前期,通过适当的温度控制,利用脱毒马铃薯离体羽状复叶的腋芽,以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刺激,经过4~5周后,能够诱导出有效微型小块茎。其个体一般为3.0~8.0 g,最高可达10.0 g以上,后代植株生长健壮,不退化,产量高。采用马铃薯离体叶片腋芽结薯,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便、繁殖系数高,提高了单薯粒重,开辟了马铃薯微型薯生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2、T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马铃薯试管薯的繁殖系数,降低试管薯生产成本。[方法]探讨了高、低浓度蔗糖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及其诱导试管薯过程中植株的根、茎、叶片等部位干物质含量变化。[结果]经过适当酸胁迫的马铃薯植株在高浓度和低浓度蔗糖条件下,分别在第5天和第13天可诱导试管薯;而未经酸胁迫植株在高浓度蔗糖条件下于第9天形成试管薯,在低浓度蔗糖条件下未能形成试管薯。酸胁迫植株在诱导试管薯过程中,在高浓度蔗糖条件下,根的干物质含量在诱导试管薯第1天明显增加,茎和叶片中的干物质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低浓度蔗糖条件下,根的干物质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结论]适当的酸胁迫可促进试管薯提前结薯,且在不同浓度蔗糖条件下,植株不同部位的干物质积累规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温室中生产种薯的微型薯大小,为马铃薯种薯温室及田间生产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不同等级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分析马铃薯母薯大小对其植株生长势和结薯大小分布特点的影响。[结果]母薯越大,呈出苗早,出苗率高的趋势,母薯大于1.0 g时,出苗天数和出苗率无显著性差异;植株的茎粗和株高随着母薯增大呈变粗、变高的趋势;不同等级母薯形成的块茎大小分布有差异;同等级母薯(除M级别外)所形成的中薯所占比例较高,达40.0%以上。[结论]根据种薯的适当微型化要求,推荐使用1.0 g以上微型薯进行种薯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品种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钾施肥水平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在淀粉积累期(6月24日)达到最高值后逐渐降低,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增加;高钾处理与低钾处理相比,可使马铃薯块茎的形成时期提前;在一定范围内,马铃薯产量随氮、钾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淀粉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择7个马铃薯品种,设置自然光照、35%遮光、70%遮光处理,对各马铃薯品种植株农艺性状、单株结薯性能、块茎干物质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不同马铃薯品种耐弱光性.试验结果表明:晋薯16号在遮光处理条件下生长势强、抗倒伏,产量构成性状受光照影响较小.因此,晋薯16号适用于保护地栽培和间套作马铃薯种植,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的安第斯山区,那里属热带高原地区,光照强,所以马铃薯具有喜光的特性。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光照强度不仅影响干物质重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植株的发育,强光照有利于马铃薯地下部生长,块茎形成早,块茎产量及块茎干物质含量较高。而弱光照仅利于地上部生长,延迟块茎形成,块茎小。据波贾卡利阿研究,光照强度从自然光照的67%降低到33%,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费乌瑞它马铃薯为材料,以清水、适乐时为对照,选择同一马铃薯品种,研究海藻素营养液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素对马铃薯的出芽率、维生素C含量、单株产量、薯块中淀粉含量、薯块中糖分含量、薯块中干物质含量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对科学施肥和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生长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马铃薯对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在马铃薯苗期、薯块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和收获期N12处理表现为干物质积累最多,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含氮量最高,薯块产量最高达39 757.5 kg/hm2。各项品质指标也较好,薯块中淀粉、蛋白质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结论]各时期随施氮量增加,马铃薯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含氮量增加,其中以施氮180 kg/hm2马铃薯长势最好,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无土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生长发育的氮水平,以日光温室基质盆栽马铃薯费乌瑞它(Favorita)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控制营养液中氮浓度分别为84(N1)、147(N2)、210(N3)、273(N4)、336(N5) mg/L,研究不同氮水平对微型马铃薯种薯特性、氮素累积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微型薯的株高、叶面积、鲜质量、干质量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氮浓度高于210 mg/L时,不同处理株高、叶面积、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呈下降趋势。马铃薯微型薯不同生育阶段N1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说明低氮水平会影响马铃薯微型薯的生长。N3处理的产量及结薯数均最高,且分布在5~30 g区间的微型薯产量和结薯数占比分别为98.6%、94.0%。微型薯的氮素累积量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氮浓度达到210 mg/L时,继续提高氮浓度,微型薯氮素累积量增加较小,甚至会导致氮素累积量下降。淀粉及可溶性总糖随着氮浓度的提高先升高后下降,在高氮浓度下含量有所下降;还原糖含量则随着氮浓度的提高不断升高,为提高微型薯品质,应控制氮浓度不宜过高。综合考虑可以得出基质栽培马铃薯微型薯营养液适宜氮浓度为210 mg/L。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黑膜遮挡水培架上的马铃薯植株茎叶,设置白天与夜间不同的光照时间处理,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处理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8 h、黑暗时间16 h处理(处理(8))的马铃薯匍匐茎形成量最多,同时茎叶黄化速度加快;其次为光照时间9 h、黑暗时间15 h处理(处理(7)),马铃薯匍匐茎形成量次于处理(8),但马铃薯茎叶黄化速度慢,有利于块茎膨大生长及茎叶的正常生长。可以看出光照时间长、黑暗时间短,植株营养生长旺盛、叶绿素含量高、生长快,匍匐茎不形成;随着光照时间变短、黑暗时间变长,植株营养生长变慢,生殖生长加快,匍匐茎逐步形成,顶端开始膨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浸种处理是马铃薯生产中常用的促进块茎萌发的手段,然而浸种剂使用不当,会引起内源激素的失调,导致马铃薯高脚苗的发生。研究壳寡糖浸种对马铃薯微型薯芽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壳寡糖作为马铃薯微型薯拌种剂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费乌瑞它’马铃薯微型薯为试材,分别用10、50和200 mg·L-1(w/v)的壳寡糖溶液浸种处理,筛选促芽生长的最佳壳寡糖浓度,以50 mg·L-1(w/v)浸种15 min为处理组(COS50),蒸馏水浸种为阴性对照(Con),并选择易引起块茎芽细长且疯长的外源赤霉素3(15 mg·L-1,w/v)浸种处理为阳性对照(GA3)。测定各处理对微型薯发芽率、发芽势、芽长和芽直径的影响,并检测浸种处理前(BT)、萌发前期(BGS)、萌发期(GS)和伸长期(VG)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用石蜡切片染色观察GS期顶芽细胞的形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芽生长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内在联系。【结果】50 mg·L-1(w/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不同红蓝光比例对块茎形成期马铃薯植株匍匐茎的发生、块茎形成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分别设置白光(W)、红光∶蓝光=1∶7(1R7B)、红光∶蓝光=1∶1(1R1B)和红光∶蓝光=7∶1(7R1B)4个光谱处理,测定不同光处理22、25、32、40和90 d的马铃薯植株匍匐茎数、块茎数、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植株生物量等参数,探究块茎形成期叶片糖代谢与匍匐茎、块茎形成的变化关系以及块茎成熟期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产物代谢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与红蓝组合光谱相比,W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形成期匍匐茎成薯率以及块茎成熟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植株干重和收获指数,但降低了单株块茎数和商品薯率。1R7B光谱处理下叶片光合速率、植株干重、收获指数、块茎产量、平均块茎质量与商品薯率均降低。1R1B光谱处理有利于块茎成熟期叶片在光下合成的淀粉在黑暗条件下有效输送到库器官,提高了收获的块茎数量与块茎产量。与其他光谱处理相比,7R1B光谱处理有利于块茎形成期匍匐茎的发生与块茎的形成,提高了植株的商品薯率。[结论]高比例红光光谱(7R1B光谱和1R1B光谱)有利于马铃薯...  相似文献   

20.
旱地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物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马铃薯克新一号原种采用地膜覆盖和露地两种栽培措施进行试验,研究比较其出苗时间、根系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生物产量、单产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相比,马铃薯生长期缩短15d左右,植株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第667m^2较露地增产605.8kg。商品薯率提高19.2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