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克氏原螯虾抱卵亲虾,在不同的遮蔽物下进行孵化,研究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螫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枝和棕榈皮为遮蔽物的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枯树叶、稻草和泥巴为遮蔽物的孵化率,分别达到84.75%和81.08%。以稻草为遮蔽物的受精卵孵化率最低,为6.32%。  相似文献   

2.
选择向阳面的6个水泥池,利用茶树枝、稻草、枯树叶、棕榈皮、泥巴为遮蔽物,从池塘捕捉克氏原螯虾抱卵亲虾,在不同的遮蔽物下孵化以及苗种培育,研究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遮蔽物条件下,幼虾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以茶树枝和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以稻草、枯树叶、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成活率。其中不设遮蔽物的水泥池中,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存活率最低。在所收获的幼虾个体中,以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平均个体重量显著高于以茶树枝、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  相似文献   

3.
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鳌虾幼虾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向阳面的6个水泥池,利用茶树枝、稻草、枯树叶、棕榈皮、泥巴为遮蔽物,从池塘捕捉克氏原螯虾抱卵亲虾。在不同的遮蔽物下孵化以及苗种培育,研究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遮蔽物条件下,幼虾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以茶树枝和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以稻草、枯树叶、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成活率。其中不设遮蔽物的水泥池中,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存活率最低。在所收获的幼虾个体中,以棕榈皮为遮蔽物的幼虾平均个体重量显著高于以茶树枝、泥巴为遮蔽物的幼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水温25 ℃条件下,盐度0~8时克氏原螯虾的受精卵均可孵出幼体.但以盐度0~4时孵化率较高,每个亲体平均孵出的幼体数量较多,高出此盐度范围时孵化率明显降低,且随着盐度升高,孵化时间延长.试验表明,0~4的盐度为克氏原螯虾孵化的适宜盐度,孵化率较高,孵化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熊青海  韦维婷  夏爱军  黄成 《水产科技情报》2011,38(3):109-111, 114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在离体条件和抱卵条件下的孵化成功率,以及仔虾在与雌性亲虾隔离和共栖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探讨克氏原螯虾母性抚育行为和食仔行为对子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亲虾抚育可以显著(P<0.05)提高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雌性食仔行为对仔虾的体长和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会显著降低(P<0.05)仔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供应短缺问题,以洪泽湖地区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掌握本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并建设了由700 m2大棚产卵池和50 m2加温孵化温室及若干特制网箱组成的苗种规模化繁育设施.2007年9月分批次将16 443只成熟的克氏原螯虾亲虾放入大棚产卵池特制网箱,通过降低光照、微孔增氧、循环流水等措施,先后获得抱卵虾6 053只,平均抱卵率为45.7%;抱卵虾移入温室后,在控温、流水条件下孵化,获得了平均体长0.88 cm的稚虾76.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1.1%.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文宗  赵风兰 《水产科学》2007,26(5):271-274
研究了在<100 lx的弱光条件下雌、雄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P<0.01),并且不受性别的影响(P>0.05)。克氏原螯虾在18:00-19:00时摄食量最高(P<0.05);其次为19:00-20:00和14:00-15:00时(P<0.05);克氏原螯虾在其他时段摄食较少。但克氏原螯虾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鱼类不同。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克氏原螯虾的投喂管理、鱼虾混养和水质调控等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仿野生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karkii)繁殖生态条件,利用水泥池设置不同洞穴和覆盖不同水草进行克氏原螯虾批量产卵试验。在人工洞穴研究试验中,使用石棉瓦洞穴的克氏原螯虾抱卵率最高,最终抱卵率可达到75%,其次是砖制洞穴65%,再次是管道洞穴62.5%,无洞穴组抱卵率最低为45%。在水草研究试验中,使用水葫芦水草的克氏原螯虾抱卵率最高75%,水花生为62.5%,不设水草最差为27.5%。  相似文献   

9.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清 《水产养殖》2009,30(6):39-40
克氏原螯虾是较适宜稻田养殖的水产品种,开展稻田养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克氏原螯虾能消灭稻田中的虫卵、幼虫,降低稻田虫害的发生率,减少稻田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还可利用克氏原螯虾大量摄食秸秆,实行稻草还田,降低养殖成本,有效改善稻田湿地水质,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熊青海  陈婷  郭建英  黄成 《水产科学》2012,31(3):147-151
研究了洞穴、角落、空旷3种生境下,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的存活率和残肢率,以探究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采集在室外池塘下,虾蟹混养和克氏原螯虾单养的克氏原螯虾收获量、回捕率,分析自然条件下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结果显示,混养时克氏原螯虾在洞穴型和空旷型生境下,存活率显著提高,残肢率显著下降;而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则显著下降,在洞穴型生境下残肢率显著提高;在角落型生境下,虾、蟹混养会导致克氏原螯虾存活率显著降低,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在野外池塘条件下,虾蟹混养组最终的克氏原螯虾收获量和克氏原螯虾单养组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饲养状态下克氏原螯虾的格斗行为,丰富克氏原螯虾的行为学研究内容,进行2期试验。第1期试验取50尾隔离组克氏原螯虾投入非隔离组驯养箱内(单—群组),取50尾非隔离组克氏原螯虾投入非隔离组的其他驯养箱内(群—群组),24 h后记录各箱内克氏原螯虾存活数。第2期试验取隔离组和非隔离组中体质量和体长接近的同性克氏原螯虾两两组内配对(非隔离组克氏原螯虾不与原同伴配对),形成36对格斗,用摄像头拍摄格斗过程,记录克氏原螯虾间第一次格斗起始时间(犹豫期时长)、每次格斗时长、总格斗时长和格斗回合数。以总格斗时长和格斗回合数的比值,即平均每次格斗时长作为格斗强度的衡量标准。结果表明,单—群组死亡率显著高于群—群组(P0.05);隔离状态下饲养的克氏原螯虾之间的格斗发生率、格斗回合数、格斗总时长以及格斗强度均显著大于非隔离状态下饲养的克氏原螯虾(P0.05);但剔除未格斗样本后,两种饲养状态下的克氏原螯虾各项格斗行为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结果揭示了隔离环境下饲养的克氏原螯虾更加好斗,但隔离环境并不提升克氏原螯虾的战斗能力。当某一克氏原螯虾从隔离环境进入陌生群体环境时,更容易发生死亡现象(入侵者死亡,或原住民死亡,或两者先后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克氏原螯虾工厂化育苗技术,2008年利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育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亲虾培育成活率84.3%;交配抱卵率81.6%;受精卵经孵化出苗率71.9%;平均每立方水体出苗数5593尾;平均每只亲虾出苗125尾;每只抱卵虾出苗182尾.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探讨低温对其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设定不同温度(4、12和25℃),测定克氏原螯虾在96h内的心率和耗氧率情况,得出温度是影响其心率和耗氧率的一个影响因素,且在4~25℃范围内,心率和耗氧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个体死亡率也随之变小。测定了不同体重的雌雄克氏原螯虾的心率,得出克氏原螯虾的性别与心率有关,且克氏原螯虾雌虾的心率明显大于雄虾,而体重和克氏原螯虾的心率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又名淡水小龙虾、龙虾、克氏螯虾.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克氏原螯虾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虾仁出口欧美的供不应求,克氏原螯虾一跃成为水产养殖的炙热品种.本试验就克氏原螯虾在水泥池高密度养殖生产条件下进行了养殖技术的探索,在总结养殖经验技术的同时为以后的大规模养殖生产及工厂化苗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温对克氏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的控制和自然水温条件下克氏螯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4℃和自然水温组没有幼体孵化出,在17℃ ̄32℃水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水温低于22℃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低,只有在24℃ ̄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最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6.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及蜕皮周期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地区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地点、不同月份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以及同时期部分小虾和超大型虾的含肉率,分析了螯虾的营养成份,并测试了蜕皮周期中的虾体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与食料的丰欠、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人工饲养的螯虾含肉率是野外生长的1.4倍,春季含肉率最高,可达(15.33±2.31)%,秋季含肉率最低,仅(5.38±2.15)%,雌雄螯虾含肉率总体差别不显著,雌性比雄性略高。另外,蜕皮周期中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的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明显,在螯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有助于螯虾的生长、发育。文章最后还比较了红、青壳螯虾的含肉率及营养成份,青壳螯虾的含肉率较红壳螯虾的高出1.6倍,但红壳螯虾食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运用T检验和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体重、头胸甲长、宽和腹节总长是引起雌雄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显示,江苏高邮和江苏洪泽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重庆忠县、江西湖口、湖北荆州和湖北洪湖群体与江苏高邮、江苏洪泽、上海崇明和四川宜宾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03%,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是克氏原螯虾的腹节因子,贡献率最大;10个不同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节上。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64.7%,雄性综合判别率为65.6%,判别率较低。变异系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使它们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温对克氏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的控制水温和自然水温条件下克氏螯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在14℃水温和自然水温(10~15℃),没有幼体孵化出;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水温低于22℃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低;只有在24~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最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20.
肖鸣鹤  肖英平 《水产学报》2012,36(7):1088-1093
以体质量(0.015±0.004)g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终末体质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出减小趋势,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在5种养殖密度下变化规律不显著(P>0.05)。克氏原螯虾幼虾体内水分含量在5种养殖密度下差异较小(P>0.05);粗蛋白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由54.02%增高至60.75%(P<0.05);粗脂肪含量不断减少(P<0.05),由26.19%减少至19.19%(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克氏原螯虾幼虾肌肉葡萄糖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呈不断增多趋势(P<0.05)。克氏原螯虾幼虾肝胰腺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呈不断增多趋势。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体内蛋白、脂肪、葡萄糖和尿素氮等物质的含量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