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2002年大雪和2008年冰冻灾害天气后,通过调查,发现尾赤桉、尾巨桉等杂交桉具有较强耐寒能力。在-3℃短时极端低温、0℃以下低温持续2d的灾害天气,海拔500m以下地域,杂交桉仅有轻微寒害。在-4℃短时最低气温和0℃以下低温持续20d的冰冻天气,杂交桉寒害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而非生理性冻害,且冰冻后多数能萌芽。选择耐寒品种并在较低海拔种植,在桂林可以发展杂交桉。  相似文献   

2.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Eucalyplus)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引种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由于这一地区属台风多发地区,桉树无性系抗风性选择尤为重要.国内外对桉树的抗风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1~3],选育出一批优良抗风无性系: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早在1973年便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个桉树无性系在海南岛沿海地区进行抗风筛选试验,经多次11~12级台风袭击,选育出高产抗风的刚果12号桉(Eucalyplus ABL 12)无性系,其风害率仅为29%~79%,是当时生产应用无性系的148%[4];王国祥等[2]从广西东门林场引入30个桉树无性系到雷州半岛进行抗风性试验,经1994年3号台风的袭击,对风倒、风折率进行了调查,筛选出EC1等8个抗风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但都未对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种植株行距与抗风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1995年陈少雄等[5]仅从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上进行了抗风性探讨.本文试图从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指标及木材密度、造林密度、行间走向等多方面探讨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为桉树抗风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西北部地区桉树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海南岛西部地区桉树无性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9个无性系树高、胸径、蓄积量、冠幅及生根能力差异显著,包含的8个品种材积生长排序尾×细杂交桉>尾×赤杂交桉>斑皮桉>赤桉>尾叶桉>细叶桉>刚果12号桉>雷林1号桉.综合评价,杂交桉TH9113、TH9117、TH9211、TH9224、赤桉XLY01、斑皮桉9401、尾叶桉U9101 7个无性系生长快,扦插生根能力强,可列为重点发展的桉树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尾细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比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稍差,但抗风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DH32-43是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选育的尾叶桉×巨桉杂交桉无性系,于2012年12月通过广西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桉树良种(良种编号:桂S-SC-EE-024-2012).为了规范DH32-43扦插育苗技术,促进桉树产业化发展,对DH32-43实施扦插育苗的相关技术流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从采穗圃的建立、优质母苗的培育、扦插及插后管理等进行了分述,以期为DH32-43扦插育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桉树无性系生长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人工杂交桉TH9117和(尾叶桉*细叶桉)TH9211两家系营造的无性系试验林中选出最优的9个无性系与雷林1号桉的MJ41、刚果12号桉的2号、B号和WT等无性系,在1.5-3年生时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生长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桉的LH6、LH4、LH5、LH1、LH75个无性系的4个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其林木速生,胸径生长变异系数小,林相整齐、抗风与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7.
对雷州林业局1997年从广西东门林场引进的人工杂交桉DH系列5个无性系与该局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造林的刚果12号桉无性系W5和雷林、柳州尾叶桉(实生)进行对比试验,39个月生的调查结果表明:DH系列无性系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28.30-32.84m^3/hm^2,比刚果12号桉无性系W5平均蓄积生长量大28.3%-48.9%,比柳州尾叶桉和雷林尾叶桉蓄积生长量分别大81.1%-110.1%和69.6%-96.8%。方差分析表明参试无性系和树种间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桂北全州县咸水镇种植的尾赤桉、尾巨桉等6个速生桉无性系的生长表现、寒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速生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显著,以无性系3(尾巨桉)、5(尾巨桉)、6(尾赤桉)3个无性系号生长最好,1号(柳窿桉)无性系生长最差。冻害是检验速生桉无性系能否适应的关键指标,所种植的速生桉无性系受冻严重,在冰雪袭击下所有试验树木均被全部压断,部分树木还被冻死而不能萌芽。类似全州县成水镇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尾巨桉、尾叶桉、柳窿桉等速生桉无性系。  相似文献   

9.
进行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的杂交桉优良无性系选育,开展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最终选育出抗逆性较强的杂交桉优良无性系品种。区域试验,不同无性系在同一区域点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无性系在不同区域点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杂交桉无性系之间的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无性系类型存在较大差别的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开展50个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通过对3.8年生参试无性系的保存率和生长表现观测,结果表明:至3.8a时,各杂交桉无性系的保存率都在75%以上;它们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以及蓄积量上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生长较好的10个无性系为7、8、47、6、12、15、18、4、23、29号,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保持在30m3.hm-2。这些杂交桉无性系生长快、适应性强,有较大的生产潜力,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从人工杂交桉(尾叶桉×赤桉)TH9117和(尾叶桉×细叶桉)TH9211两家系营造的无性系试验林中选出最优的9个无性系与雷林1号桉的MJ41、刚果12号桉的2号、B号和W5等无性系,在1.5~3年生时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生长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桉的LH6、LH4、LH5、LH1、LH7等5个无性系的4个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其林木速生,胸径生长变异系数小,林相整齐,抗风与抗病性能好。尤其是LH4和LH6无性系,3年生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均达到154m3/hm2和152m3/hm2,比对照的W5无性系分别提高了2.02倍和1.98倍,且单株最大胸径达13.70cm,其增产效益较高。这5个优良无性系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等特性,适合于营造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在生产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桉树无性系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桉树无性系在本区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尾赤桉201-2,其次为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1;海拔在300 m以下的适宜种尾赤桉201-2、尾圆桉184-1、尾巨桉3229等,海拔在300~460 m的适合种尾赤桉201-2和巨桉。  相似文献   

13.
一、尾叶桉的引种东门林场于1985年引种尾叶桉,系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尾叶桉种源试验。现已引种11个不同地理种源,人工造林面积310.5公顷。一年成林,3.5年生不同施肥水平的平均蓄积量达61.11立方米/公顷,比本地窿缘桉增产108.99%,最高达113.96立方米/公顷,年增长量32.56立方米/公顷;平均经济效益比窿缘桉提高161.5%,大面积生产造林,4年生平均年材积生长量18.36立方米/公顷。建立采种母树林22.1公顷,实生种子园4个,无性系种子园1个,种子园总面积8.8公顷。初选优良表现型个体191株,萌芽率97.5%,优良无性系平均扦插生根率77.24%,最适季节扦插生根率达100%。优良尾叶桉×巨桉人工杂交组合F_1代年生长量5.65米,最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尾叶桉、巨尾桉二树种在两广的生长表现,造纸制浆性能、理化质量指标及其对抗病抗风能力等存在问题,提出了尾叶桉、巨尾桉纸浆材的选育和对策。近年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巨尾桉(E. gandisXE. urophylla)这两个桉树种在华南各地发展很快,尾叶桉人工林已达八万多亩,巨尾桉人工林约5000亩左右。但各试种点和人工林种植点发展在生产上也暴露了这二个树种的一些缺点,表现为1、抗青枯病能力差;2、抗台风能力较当地沿用的雷林1号桉(E. leizheuNo.1)赤桉(E. camaldulellsis)、园角桉(E. tereticornis)、刚果12号(E. 12ABL)等桉类差,因此从林木改良和遗传育种的角度出发,有目的地选育出速生、抗逆性强(抗青枯病抗风)和筛选出符合纸浆材经济性状要求及高质量指标的种源、品种、家系、无性系很有必要,现就几年来华南各地尾叶桉、巨尾桉生长特性,对青枯病及风害抵抗能力以及制浆造纸质量等情况综合,提出有关这二个树种的选育措施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尾赤桉DH191-4是东门林场采用印度尼西亚的尾叶桉U48(母本)和澳大利亚的赤桉CM(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利用杂优模式选育的桉树新品种(桂S-SC-EUC-011-2013),201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良种委员会审定为桉树良种.本文简介了该品种的选育研究过程,并对其特征特性、适应性、栽培技术要点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大梧工区为试验地开展柳窿桉、尾赤桉201-2、尾赤桉184-1、巨桉与赤桉等7个桉树无性系的引种效果试验,旨在筛选适于在当地推广造林的桉树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在生长量和抗寒性方面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耐寒性方面,赤桉最好,尾赤桉次之,巨桉第三,柳窿桉最差;生长性状方面,尾赤桉表现最好,赤桉次之,而巨桉、柳窿桉因受冻严重生长量较差。据试验结果建议闽西地区选择赤桉和尾赤桉进行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17.
DH32-43是尾叶桉×巨桉的杂交桉无性系,适宜华南地区种植并作为林木良种进行推广造林.本文总结了DH32-43无性系的组培繁殖技术和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包括组培扩繁、轻型基质移栽管理、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施肥配方、合理造林密度等,为新无性系推广与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桉树无性系抗风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闽东南沿海山地开展9224、赤桉2号、M1和新U6(对照)等4个桉树无性系抗风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间的生长量、风害率、保存率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长量以9224和M1为最高;林分保存率以9224和赤桉2号为最高;抗风性以赤桉2号和9224为最强。综合适应性、抗风性和速生性分析,初步认为9224是速生抗风优良无性系;赤桉2号虽然生长量较其它无性系低,但也达到福建省桉树适宜产区Ⅲ类地的速丰林标准,抗风性强,在闽东南沿海低海拔台风多发地段种植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1.东门林场尾叶桉良种。系国营东门林场于1985年在实施中澳东门按树项目中从印度尼西亚帝汶岛等地引进的优良品种。1985-1995年建立了尾叶桉种源试验和家系试验共170个。分别在柳州沙培林场、国营铁廉林场建立家系试验点各扣个。1989年开始建立采种按树林,进行优良个体选择,建立无性系种子园。现有来种母树林900亩,实生种子园和无性系种子国共900亩。1989年以来累计生产种子op公斤,供区内外造林叨万亩,年生长量每亩为1.5-2.0立方米。该良种具有耐瘠薄、较耐旱、速生丰产、轮伐期短(约6年)、于形通直、分校小、树冠窄、材质好、…  相似文献   

20.
对尾叶桉11个种源174个家系2 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与抗风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叶桉种源间、家系间、区组间的差异以及种源与区组、家系与区组的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台风对尾叶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风折,占整个试验林木的22 5%。尾叶桉种源 家系的生长性状与其抗风性能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174个家系的生长和抗风性的综合指数选择,初步选出了32个适合粤西生长的既抗风、生长又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