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全国上下深切关注着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其实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人们对黄河流域尤其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形成了"3个恶性循环":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虽是罪魁祸首,但常反被忽视,致使生态环境脆弱,人民长期贫困;只有下游河床越淤越高,防洪大堤越筑越高,越高越险和断流历时越来越长,上溯速度越来越快2个恶性循环的危害才使人惊恐.不难看出,这是恰与形成黄土高原自然规律完全相悖的人为地质过程的结果.可惜它还未引起人们深入充分的认识,难怪一向短缺一个为各家合力共识的治本对策.当今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并要求重建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黄土高原的持续开发与治理对策就显得更为举足轻重.由此其各项对策都将面临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和抉择.笔者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生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只要维护土壤水库的正常发展就能更好地保卫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降尘堆积环境条件和持续的成壤过程,可使降水具有直接渗入"地下水库"的特殊功能.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这样一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就不失为根治河害,振兴社会经济,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造成贫困,贫困加剧了水土流失,逐渐形成环境恶劣,环境恶劣使人民更加贫困,加剧了水土流失。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环境恶劣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民生活越来越贫困。水土流失的治理能否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到资源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Loess Plateau Watershed Rehabilitation Project)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黄河下游河患的根源。制止水土流失是治黄的核心,是发展当地农、林、牧生产的根本施措。本文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探讨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径。一、水土流失的现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由来已久,早在更新世黄土堆积过程中就有侵蚀发生,当时速度较慢,参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后侵蚀加快。尤其是秦汉以来日益加剧,越到近期越严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450ka BP前后荒漠草原大迁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景波 《土壤学报》2003,40(5):651-65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 ,讨论了黄土高原 45 0kaBP前后的荒漠草原大迁移问题。资料表明 ,在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长安少陵塬和西安白鹿塬 ,第 5层黄土形成初期有代表荒漠草原环境的石膏发育 ,指示当时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干旱化与大幅度的荒漠草原南迁 ,气候带向南迁移了约 5个纬度 ,荒漠草原和更为荒凉的环境广布于黄土高原。石膏的发育还揭示 ,在 45 0kaBP前后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性质的转变 ,由季风气候转变为非季风气候 ,当时该区已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 ,并处在非季风气候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通报》1983,(6):34-36
山西省方山县开府公社神堂沟大队,从1974年以来,坚持在陡坡种草植树,缓坡修梯田,缩河打石坝,垒埂造良田,经过10年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了林草上山坡,粮田下沟滩,收到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神堂沟也由历史上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广种薄收,单一经营形成恶性循环的贫困队,变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收入倍增,粮食单产、总产大幅度上升的富队,为吕梁山区社队治山治水,改变贫困面貌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仅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 ,而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 ,水土保持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的双重重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为了扭转“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恶性循环局面 ,以小流域治理为代表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抓住了解决群众温饱  相似文献   

7.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健康发展,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鄂尔多斯高原区和土石山区5个类型区,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从土壤干层的定义及土壤干层形成的气候、土壤、植被和人为因素等4个方面综述了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南昌高温逼熟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南昌市5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2年逐年6月下旬-7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统计资料,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分析近53a当地早稻灌浆成熟期高温逼熟气象灾害的发生周期及时空分布特征,并就其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昌高温逼熟气象灾害平均2a一遇,且近53a来灾害有由轻度转为重度发生的趋势;(2)南昌地区高温逼熟灾害的出现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重度高温逼熟南部多、中部少、北部无;轻度高温逼熟中部多、南北少。(3)轻度高温逼熟年份中,温度越高水稻空壳率越低、结实率越高,有利于产量形成;重度高温逼熟年份中,温度越高空壳率越高、结实率越低,不利于产量形成。说明轻度高温逼熟对早稻产量基本无不利影响,而重度高温逼熟应积极防御。研究结果有利于合理安排早稻播期及双季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卜常松  江木兰  胡小加  张学江 《土壤》1997,29(6):299-303
本文对未接种的大豆单株根系来源的不同类型B.japonicum菌株共生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2个菌株与6个大豆品种都形成有效共生,但不同菌株,品种和菌株-品种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共生亲和多样性。菌株结瘤竞争力越强,其共生固氮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25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1.67~1.43MaB.P.)划分为二个阶段: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构造运动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导性因素.第四纪以来,受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阶段性.黄土高原地质时期土壤侵蚀的相对强烈期为更新世早期(2.5~2.4MaB.P.)、更新世中期(1.67~1.43MaB.P.)、更新世中晚期(0.85MaB.P.)、更新世晚期(0.10~0.07MaB.P.)和全新世5个时期,其中前4个时期为自然侵蚀期,全新世为人为加速侵蚀期.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构造弧形隆升和断隆带是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产沙中心.  相似文献   

14.
<正> 黄土高原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加之植被度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因此,要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平衡问题,必须积极地恢复和发展植被。目前,建立保土轮作作物植被、森林植被和草地植被,是恢复和发展黄土高原植被的主要途径,其中发展多年生牧草是一项快速形成稳定而又永久覆盖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坡地土壤干层形成机理及补水途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黄土高原坡地林地土壤干层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指出降水较少和下渗困难是本区干层形成的两个直接因素,大鱼鳞坑内打孔覆草拦蓄径流、强制下渗是缓解干层形成的最佳途径,同时指出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应注意树种的选择和搭配,避免种植蒸腾量大、根系吸水强的树种,在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多种草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典型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特性试验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为研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该文以国外引进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器为试验装置,选择了8种典型的生物质颗粒燃料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挥发份含量越高,含水率越低,生物质颗粒燃料所需的点火时间越短,SO2、NOx等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但存在着部分生物质颗粒燃料灰分含量过大、结渣严重等问题。对大多数颗粒燃料来说,软化温度越高,结渣率越低,当软化温度超过1 389℃时,不会发生结渣;Si元素、碱金属元素含量越高,越容易结渣,碱土金属元素含量越高,越抗结渣。玉米秸中Si的质量分数为27.70%,底灰结渣率达到48.84%,落叶松中Si的质量分数仅为9.76%,不结渣;使用添加剂后,玉米秸的底灰结渣率降低了22.77%。这将为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设备及改善燃料的燃烧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思考.围绕这个问题,我对山西黄河流域的61个县,特别是沿黄河(北起偏关、南至垣曲)的19个县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采取边看边议、走访座谈、回忆对比、查阅资料、分析论证等方式,同当地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一道,探讨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治理的成败得失,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山治水的新鲜经验,寻求其中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对策,逐步掌握战胜黄河水害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动权.经过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集中一点就是: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既是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大计,也是振兴黄河流域的重大战略.这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要在遍布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展开全方位大面积治理开发,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8.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一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经济越发展,生活水平越高,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高。森林作为地球的"肺",对环境的保护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公益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基于此,对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根据实际发生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公益林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与黄土高原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农民生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口外迁和减轻土地的人口压力.目前尚在执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显著恢复生态成效,但在解决农民生计方面存在着缺陷.即将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了黄土高原的空间功能格局,并从引导过载人口外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态得到持久恢复等方面为黄土高原提供了的政策保障.黄土高原各省区应抓住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机遇,宜及早组织和开展一批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