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及作物主要生长期的夏半年(4~9月)气温日较差等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  相似文献   

2.
北方旱作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 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3.
天水市1961-2010年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温度资料,借助于气候变化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该地近50年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5℃的积温及≥5℃的日数、≥10℃的积温及≥10℃日数均有明显增加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呈减少趋势。气温升高、正积温及其天数增加和负积温及其天数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建议根据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北坡气温的垂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OBO Onset自动温度记录仪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对长白山北坡6个海拔梯度的气温,间隔30min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长白山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3℃/100m。平均最高气温及全年日平均气温沿着海拔梯度成二次曲线性变化,而月平均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极端温度沿海拔高度变化不明显。月平均日较差沿着海拔高度显著降低,中低海拔月平均日较差值较大。日平均气温≥0℃、≥5℃和≥10℃的积温沿海拔高度呈二次曲线性变化,且这些积温天数都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变化速率约为4d/100m。  相似文献   

5.
1961~2008年中国大陆极端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乌鲁木齐、兰州、漠河、青岛、拉萨、成都、南京、广州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了中国大陆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0a来,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升幅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升幅,极端气温差趋于缓和;中国大陆极端气温的异常偏冷偏暖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西北西部和华东地区外,其它地区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数呈增大趋势;除东北地区外,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显著减少,青藏高原无霜期明显加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降水量,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越冬作物生育期降水量、春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和秋作物生育期降水量,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相比,西部增多,东部减少,分界线与黄河走向基本一致。西部呈增多变化趋势,洪水事件频数增多,可利用水资源略有增加,对农业的正面影响增大。东部呈减少变化趋势,干旱频繁发生,尤其是极端干旱事件频数增多,可利用降水资源更加紧缺,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增大。西北地区冬季降水普遍增多,对土壤保墒、作物安全越冬和春播有利;但是,牧区雪灾增多,影响牲畜安全过冬。  相似文献   

7.
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期间的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宁夏各地≥0℃和≥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近19 a增加显著;≥10℃积温不同等值线明显向地势较高地区移动,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积温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成熟;≥0℃和≥10℃积温期间降水量主要在部分干旱地带增加,这有利于干旱地带农牧业生产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河北南部4个代表性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河北南部冬小麦冬前及越冬期积温适宜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温度及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日期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5~2007年,日期变化存在10~12a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气温稳定降至14℃的日期在2003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9~2010年;冬前≥0℃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89,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2004~2010年积温适宜度呈显著降低趋势,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12~15a尺度震荡周期;越冬期负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64,变异系数0.36,1967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1976~1993年,负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4~7a震荡周期;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1995年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十分显著;越冬期最低气温≤-10℃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河北南部麦区冬前积温升高趋势不显著,近10a大多数年份积温显著偏多,但波动较大,偏离常态发生概率增大,积温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极易出现积温过多或过少,造成冬前旺长或苗弱;越冬期负积温呈明显减少趋势,积温适宜度上升,极端最低温度升高,日最低气温≤-10℃日数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端最低温度偏低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的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甘肃、内蒙古西部与青海近代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内蒙古西部与青海省45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1960-2000年稳定通过O℃(T≥0℃)和稳定通过10℃(71≥10℃)的积温,并对其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积温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积温呈波浪式上升;积温的大小与持续期的长短关系密切,两者变化趋势相吻合;且由于各区地理位置的不同,积温和持续期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而Ⅲ区(青海南部)的积温与持续期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于I区(内蒙古、甘肃)、Ⅱ区(青海).最后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I.Ⅱ,Ⅲ区内T≥0℃及71≥10℃的积温变化进行了突变分析,得出此3个区突变时间大致发生在1996年附近,其后气温上升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10.
若羌县近50a来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若羌县气象站1958~2007年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深入分析若羌县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近50a来若羌县年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04℃/10a,50a增温达1.02℃,年均气温波动基本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一致。(2)年内气温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各季节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夏两季对全年气温上升贡献较大。(3)近50a来≥0℃、≥10℃、≥20℃活动积温值增加,持续天数增多,而<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4)近50a来若羌县气候显著变暖,热量资源增加,使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生长期延长,对越冬作物有利;同时病虫害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若羌县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1.
近半个世纪来锡林郭勒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49年(1960~2008年)锡林郭勒盟各台站的气温资料,对锡林郭勒盟地区近49年的年、季节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最高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秋季最高气温上升明显。全盟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43℃/10a,偏大于全国增温速率。最低气温增温比平均增温显著,平均气温增温...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温度对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Moore)]幼虫发育的影响,在20、24、26、28、30和32℃6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20~30℃时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龄幼虫和整个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7.0、5.1、11.3、11.8、11.6、10.3、10.0和10.8℃,有效积温分别为13.3、87.7、60.0、60.8、70.2、81.3、101.5和466.3日·度。  相似文献   

13.
在20、24、28、32、36℃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邱氏异爪蝗(Euchorthi ppus cheui Hsia)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邱氏异爪蝗(EHC)卵、1、2、3、4龄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01±3.25)、(11.89±6.68)、(11.05±4.65)、(15.02±4.45)、(17.05±2.19)、(14.16±3.02)℃,有效积温分别为(295.01±44.67)、(132.93±53.55)、(122.99±32.72)、(95.36±31.22)、(94.90±17.41)、(847.73±96.92)日·度.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东北地区12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北地区极端最高(低)气温及极端高(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且后者比前者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9℃/10a和0.1℃/10a;除中部部分地区外,东北地区年极端高温日数随时间变化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加0.8天;年极端低温日数则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速率为4.7天/10a。近50年中,东北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高温日数均无显著突变点,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低温日数都在1982年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15.
1951-2009年西安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1-2009年西安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两安的年平均气温与全国同步,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增暖趋势,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和冬季的增暖趋势异常明显,日较差整...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13、18、23、28和33℃温度条件下以菜豆为食物的牧草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13~33℃,牧草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牧草盲蝽若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9℃和10.21℃,有效积温分别为323.62日·度和393.7日·度;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3℃时牧草盲蝽的若虫期存活率最高(75%),33℃时存活率最低(41%)。18~28℃为最适温区,较低的温度(13℃)和较高的温度(33℃)不利于牧草盲蝽的存活。  相似文献   

17.
南疆地区近41年的温度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南疆地区25个气象站点1961~2001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41a南疆地区≥10℃积温,平均温度年、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1)1961~2001年,南疆地区≥10℃积温值增加,变化周期以6a,12a为主,持续天数增多。(2)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时期。春夏秋三季平均温度上升幅度不大,冬季平均温度上升最显著,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平均温度振荡周期以3~4a,8a居多,各季较为一致。(3)≥10℃积温值增加,喜温作物生长期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冬季平均温度,尤其是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越冬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扩展,多熟制向北推移,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4)南疆地区冬季气候变暖,冬温偏高,也造成了如冬季农田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加,易成病虫害,增大防治难度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变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变温条件下不同平均温度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生率、羽化率、雌性百分率、发育历期、每寄主育出蜂数和r_m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温度30℃下该蜂已不能完成世代,在平均温度18~28℃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该蜂的寄生,但平均温度28℃时的羽化率最低。温度对每寄主育出蜂数和雌蜂百分率影响不显著。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8℃下发育历期最长,28℃下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37.5天和18.3天;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53℃和350.33日度。用r_m值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在18~28℃温度范围内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r_m值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温度对突背蔗犀金龟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突背蔗犀金龟化蛹和羽化情况,计算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突背蔗犀金龟蛹在17~32℃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拟合模型为Logistic模型V=0.122 922/(1+e~(4.916 7-0.195 8T))。采用直接最优法分析,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02℃和198.00日·度。蛹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11℃,发育适宜温区为14.59~35.64℃。本研究明确了温度对突背蔗犀金龟蛹发育速率的影响,对成虫发生期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度是影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地区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利用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并构建了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化蛹率、蛹的存活率与羽化率以及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35℃下幼虫的发育历期为55.26~9.58 d。20~30℃为种群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卵、幼虫、蛹和卵到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27、11.10、12.20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44.57、211.93、135.69和390.55日·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发生区域、发生期和发生世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