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志刚  丁萍 《茶业通报》1998,20(3):F003-F003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通常饮用的主要饮料,亦是我省广大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发展方向,因此全省茶区纷纷生产名优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名优茶热潮。但各地名优茶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悬殊很大。咎其质量差、效益不高的原因是质量意识浅薄,缺乏技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名优茶生产,提高其质量,本文仅就鲜叶质量、加工技术与名优茶质量的关系作一浅析。1鲜时质量与名优茶质量鲜叶是加工名优绿茶的原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左右名优茶品质。一般而言,鲜叶质量主要包括嫩度,匀净度和新鲜度,这是衡量鲜…  相似文献   

2.
张龙云 《茶业通报》2002,24(2):31-32
探讨利用福鼎大白茶鲜叶生产名优绿茶“方坪香茗”的加工工艺,证明通过合理嫩采、适度摊放、高温杀青、低温做形、中温慢烘等技术措施,能生产出名优绿茶,本文同时介绍了“方坪香茗”茶的品质、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张启利 《茶业通报》1995,17(3):23-23
控制名优绿茶色泽的制作技术要点张启利(池州地区农技推广中心)池州地区是安徽省茶叶的重要产地,采摘茶园面积24万亩,年产茶叶6千余吨,近两年受市场经济的引导,名优茶生产发展很快,全区名优茶产量由1992年的78.21吨,占总产的1.3%,产值331.5...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梵净山卷曲形绿茶的产地环境、鲜叶要求、加工技术和质量要求。旨在规范梵净山茶区卷曲形绿茶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5.
凤翎  钱时明 《茶业通报》2010,(3):123-125
<正>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的管理分为加工质量管理和卫生安全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茶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生产大宗茶为主、低层次的产品构成,调整为以名优绿茶生产为主、高品质的产品结构。这种结构的调整,较好地适应了现代人们生活水  相似文献   

6.
浅谈名优绿茶品质特性与加工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阐明名优绿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等品质特性及加工过程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安徽茶叶科技创新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杰 《茶业通报》2007,29(4):150-152
概述了安徽茶叶科技创新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往复式槽体炒茶锅的发明使名优茶生产步入机械化行列,对我国名优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筛网制茶法制成的名优绿茶色泽鲜活翠绿,无与伦比;同时在茶树良种、栽培、加工、贮藏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后,有待于在茶树种质创新、卫生质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品质的智能识别、采茶机、拣梗机及经营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8.
唐茂贵 《茶业通报》2005,27(3):111-112
茶叶是安徽省黄山市各区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茶叶是该市的大宗传统的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茶业经济一直是当地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认真做好名优绿茶的生产加工,对改善茶叶质量,增强茶产品竞争力,促进黄山市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1名优茶生产情况及加工现状黄山市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茶叶品质,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悠久的种茶历史,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名优茶产品,如传统历史名茶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松萝、珠兰花茶等,新开发名茶有黄山绿牡丹、新安源银毫、紫霞贡茶、新安江香芽等。近些年,各类有机、…  相似文献   

9.
付竹新 《茶业通报》2004,26(1):37-38
大别山区的英山县是中国绿茶(名优茶)之乡,是湖北省产茶大县之一。全县从2001年起,被农业部授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以来,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加快发展无公害茶,提高无公害茶生产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了茶业结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张续周 《茶业通报》2015,(4):171-173
青岛卷曲形绿茶具有卷曲似螺干茶色泽墨绿等品质规格,并对鲜叶有芽叶纤细、柔软、色绿等要求。青岛卷曲形绿茶目前有全手工加工、手工辅助做形加工、全程机械加工三种加工工艺,并各具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方世辉 《茶业通报》1995,17(3):24-25
安徽红茶产区开发名优绿茶初探方世辉(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红茶产区包括祁门、东至、石台、黟县、贵池等县(市),长期以来主要生产传统的工夫红茶。但是近年来由于茶叶市场的变化,红茶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低。而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相似文献   

12.
出口绿茶加工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初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绿茶加工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初级吴汉谟,陈福林,吴文华(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430209)由于中低档的夏秋茶按传统工艺加工,因出现松、杂、碎的毛病,本品达不到出口要求。为此,提出出口绿茶加工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一、试验地点、原料和测定方法试验地点:红...  相似文献   

13.
李荣林 《茶业通报》1993,15(3):42-43
长期以来,祁门茶区(凫峰除外)都是生产单一的红茶,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茶类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创制名优绿茶已成时势所趋。祁门茶区的茶树品种特性适制红茶,主要是其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茶多酶含量较多,所以改制绿茶时在技术细节上应与一般绿茶有所不同。目前,改制的绿茶大部分属高档茶,原料细嫩,所以制作技术上总的特点是“透杀,轻揉,高温快烘”。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介了青岛扁形绿茶的品质规格、鲜叶要求,重点介绍了扁形茶的全手工制作、机械炒制并辅以手工辉锅、全程机械加工三种加工工艺、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陈新德 《茶业通报》2000,22(3):28-28
“横龙翠眉”属新创良种名茶 ,产于安徽省含山县良种茶场 ,1 992年开始研制。由于名优茶品质的形成是生态环境、茶树良种、栽培和加工技术等多项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在研制“横龙翠眉”时 ,我们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加工技术创制名优茶的做法 ,而是通过基地的选择建设 ,良种的引进栽培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加工技术改进等多项措施 ,使研制工作获得成功。创制的“横龙翠眉”茶外形紧直挺秀微扁 ,色泽翠绿光润 ,白毫显露 ,香气清香高长 ,滋味鲜醇回甘 ,汤色浅绿明亮 ,叶底嫩绿成朵。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评 ,认为该茶“品质优秀、…  相似文献   

16.
针形名优红茶机械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红久负盛名,享誉中外,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茶类。以其外形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和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独树一帜,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受名优绿茶良好效益的驱使,不少厂家加快了名优红茶的生产步代,尤其是机制做形工夫红茶的生产。针形名优红茶,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振动理条机使其条索紧细挺直。以前的名优茶生产,在做形的环节上多采用手工操作,但手工做形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技术难掌握、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名优茶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大多茶厂已开始采用机械生产名优茶,实践证明,机械与手工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易操作、可控性强、规范制茶工艺、稳定茶叶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等。现将其工艺介绍如下:工艺流程: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1鲜叶采摘针形名优红茶要求条索紧细挺直、金毫显露,因此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长度约4 cm左右,要求芽叶无病虫害。2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基础工序。萎凋中鲜叶正常而均匀地失水,细胞液浓缩...  相似文献   

17.
沈培和 《茶业通报》1999,21(1):34-35
笔者曾参与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茶叶学会第一、二届“中茶杯”、1997年中国食品协会及1998年农业部茶和茶制品展示会等全国性的大型名茶展示评比。在这些茶事活动中,对安徽产的名优绿茶有所认识,其中也有不少茶进入了全国性的名茶行列。现就皖产名优...  相似文献   

18.
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勇  周坚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28-131
本文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理”与“茶理”相协调为主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9.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情况1.项目协作与综合技术推广。全市专门成立了"名优茶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协作小组,经过调查分析,针对我市栽培历史较短,茶树良种面积相对较少,茶园管理水平不高,制茶工艺相对落后,名优茶数量较少,包装档次较低的状况,制定了"三个围绕"的重点推广措施,即围绕鲜叶质量抓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围绕制茶质量抓制茶工艺的规范与改进和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引进推广;围绕市场需求抓好评名创优活动和包装质量的改进。2.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加速了名优茶生产栽培与加工技术的推广与…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概况,茶浓缩汁生产加工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超高压处理对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应用于绿茶浓缩汁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