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A杂种小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HA杂种小麦研究国内外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从与CHA杂种小麦研究应用密切相关的化学杂交剂(CHA)、强优势在组合选配和制种技术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 CHA 和 CMS 两种,现国外在生产上推广的杂种小麦中,由两种途径生产的杂种小麦大约各占一半,国内则以 CHA 途径比例较大。CHA 杂种与CMS 杂种哪一种产量优势更大些呢?有人认为由于 CHA 杂种不存在恢复问题,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3.
CHA杂种小麦生产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CHA杂种及基本本为材料,探讨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而不同角度阐述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化学杂交(CHA)杂种小麦理论、技术与育种等方面研究表明,津奥啉是一种较好小麦化学杂交剂,使用得当,可取得较高雄性不育率(98%~100%)和较高异交结实率(70%~80%以上)。晋南麦区CHA杂种小麦属多粒为主兼顾粒重的重穗类型,在亲本选配上,以重穗型×多穗型、中间型×中间型、重穗型×中间型配组模式,出现强优势组合机率较大。杂种小麦走向大面积生产主要问题是:强优势组合少、植株高易倒伏、用种量大、制种产量低、种子纯度差且成本高等。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是:选配耐稀播、高产或超高产新组合,研究高产制种技术,降低制种成本,育种与栽培相结合,开展化控半矮秆杂种小麦技术和用种量较低的高产或超高产育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CHA 杂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杂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弱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籽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矮秆大穗型杂种小麦的产量因素构成则表现为每穗粒数多或粒重高,穗粒重高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杂种小麦育种的战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发展杂种小麦是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进品质抗生的重要途径。杂种小麦研究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本文就中国杂种小麦育种的研究战略进行回顾和评价。主要包括:小麦雄性不育新体系的创造及研究发展杂种小麦的关键技术,杂种小麦未来的发展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十分诱人的途径。新型 CHA WL8481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它是一种高效、无副作用,优于乙烯利和均三嗪二酮等的 CHA。进一步探讨其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我们对 WL8481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形态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杂种小麦的粒重优势在利用杂交种提高小麦单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杂种小麦荐灌浆特点及粒重优势,选用杂种小麦冀杂901和常规对照品种冀麦30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杂种小麦冀杂901灌浆过程、特点及其粒重超标优势形成的原因。将调查结果以花  相似文献   

9.
分枝型普通小麦的创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粒重,其中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应用亚远缘梯级复合杂交培育出多粒穗分枝普通小麦(2n=42)品系,其优点是半矮秆,抗病抗逆性好,分枝性状稳定,穗粒数较普通小麦增加50%以上,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公顷产量最高可达11 235kg。选用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分枝小麦与5个普通小麦配置了6个CHA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杂种比双亲之一的推广品种晋麦67号(CK)等平均增产24.4%,幅度为7.5%~38.8%。由此可以预测,多粒穗分枝小麦将成为CHA组合理想的强优势亲本,并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CHA杂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化学杂交剂 (CHA)GENESIS配制了 11个小麦杂交种 ,研究了CHA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CHA杂交种在蛋白质含量、湿 (干 )面筋含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 ;而沉淀值和降落值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杂种优势较小 ,但通过合理选配亲本 ,利用杂种优势改善小麦的烘烤品质和加工品质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超级麦育种的重要途径 --杂交小麦的优势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超级麦育种对小麦的产量、品质及抗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杂种优势利用的角度,探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化学杂交剂(CHA)、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等主要途径的特点及利用研究现状,并就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实现超级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种CHA对西杂一号制种中几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CHA(BAU9403、GENESIS、SQ-1)对西杂一号制种中母本的叶片、株高、穗部性状,诱导雄性不育率、雌蕊活性及其生产的杂种种子的外观、千粒重、发芽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三种CHA均可诱导西农1376产生97%以上的雄性不育率,BAU9403对137植株及杂种种子较GEGESIS和SQ-1有明显差异,认为GEGESIS和SQ-1为西杂一号制种理想的化学杂交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杂交剂(CHA)配制杂交种是当前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河北省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小麦化杀制种研究,在乙烯利化学杀雄技术基础上加工改造,开发出冀化1号(ES)和冀化2号(EK)两种化杀改进剂,并  相似文献   

14.
对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解释CMS小麦不育机理及其棱质互作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小麦的杂种优势生产利用上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主要从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和几类主要的胞质不育系的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小麦CMS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杂种小麦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山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多年来通过对小麦杂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品种已经推广应用。但从宏观层面上看,目前杂种小麦种植面积依然很小,这就需要对杂种小麦技术进一步展开研究。着重探究高产小麦品种的特征,对常规育种手段进行分析,继而提出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T 型杂种小麦的研究在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历程之后,取得了重大进展,所谓杂种恢复度与恢复系恢复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国内外均有 T 型杂种小麦进入较大面积的生产。选配强优势组合以及探讨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则成为目前 T 型杂种小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四个地点连续两年进行。用8个亲本按不完全双列交配模式组配16个 T 型不育胞质杂种小麦。用分解分类法对 T 型杂种小麦育性的环境变异和基因型(G)×环境(E)交互作用,亲本的育性恢复配合力及其与 F_1育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 型杂种小麦的育性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变异,环境变异和 G×E互作变异。环境变异主要表现为年份变异,其次为年伤 X 地点互作变异;G×E互作变异主要表现为基因型×年份互作变异。气象条件对杂种小麦育性有显著影响.根据对环境的反应,把16个杂种小麦分成四个类型。育性恢复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的多;母本对一般配合力方差的贡献不亚于父本。类型 I 杂种亲本育性恢复的一般配合力的构成模式是:高×高,高×中,高×低。杂种小麦的产量和产量稳定性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育性的影响。培育出具有生产利用价值的 T 型杂种小麦的关键是如何把高的产量优势和高的育性结合起来.对杂种小麦育性进行多年点鉴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表明,杂种小麦在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杂种小麦比纯系品种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但是,关于杂种小麦优于纯系品种所表现出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则报道很少。正如一种性状的表现型由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现状,针对限制两系杂交小麦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从提高杂种优势幅度、保证制种纯度、降低杂交种生产成本、提高杂交F1的恢复度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两系杂种小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