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目的,为了探明居民经济收入和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基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民家庭收入和能源消费的调查数据,利用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的分析了农民家庭收入与日常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能源消费量呈线性增加,家庭收入每增加1000元则能源总消费量增加80.42千克标准煤(kgce)。煤炭、液化气及电能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显著增加,而传统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则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同时影响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煤炭、传统生物质等非清洁型能源的消费在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而液化气、电能等清洁型能源的消费比重则上升。这说明家庭人均收入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健康卫生的关注,因此如何将能源清洁化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发现农户能源消费的模式与原因,讨论改善地方能源使用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以云南省德宏、怒江自治州为案例,基于221份有效调查问卷,利用Tobit模型对该地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资源的可获性程度对非商品性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商品性能源消费注重其经济性与便捷性,地形特征是重要解释变量。(2)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非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比例,增加农户家中电器的数量能显著提高农户电力能源的使用量,畜牧养殖等第一产业会显著增加农户秸秆等生物质能能源的消费量。(3)宗教支出的提高会增加农户非商品性能源的消费量,提高少数民族农户汉语水平有利于当地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和改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的实地调查,了解了村民生活能源使用意愿的变化,对郯城县村民生活能源的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村民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由单纯注重生活能源的经济性向注重其使用的方便性、清洁性及高效性转变;郯城县村民最喜欢使用的生活能源第一为太阳能、其次为电和集中供气,三者合计占到了85%。能源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村民使用最多的组合方式是“电+液化气+煤+太阳能”,其次是“电+液化气+太阳能”;生活能源消费类型主要是电、液化气、太阳能和煤;沼气用户仅为4.25%,根据郯城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当地发展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困难。秸秆(柴)作为传统的农村生活能源在郯城县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效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196-200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是国家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在江苏9个典型县3645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相关问题入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江苏典型地区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最终用能消费结构,比较研究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和有效热中商品能所占比例的差异,分析了能源消费与家庭纯收入的变化关系。研究为认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建立能源供需平衡体系和生物质资源的规模化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江苏省农村户用沼气消费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数据显示,使用沼气的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低于未使用沼气的家庭,因为沼气对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减少了秸秆、薪柴的大量粗放使用;同时也有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新能源和商品能在家庭用能中所占的比重。对农户是否选择沼气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促进农户选择使用沼气的推动作用最大,人均生猪饲养量、家庭留守人口中最高受教育年限与农户选择行为正相关,人均纯收入、家庭外出打工人口比例、农户位于粮食主产区、农户使用液化气与农户的选择行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渐增长,农村拥有庞大人群,对农村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利用对江苏省474个农村家庭的调查资料,从文化消费低支出、中等支出、高支出3种支出结构,基础类、娱乐类、发展类3种层次结构,教育消费、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文化娱乐产品消费3种形态结构3个方面探讨江苏省不同地区农村的文化消费结构及其差异性,并从家庭和社区2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3个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方法]在对2006-2013年我国农村十种主要生活能源消费量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EEF、EFC的值,构建STIRPAT模型和改进脱钩指数法,[目的]分析2006-2013年的时间序列下中国农村能源碳排放生态压力。[结果]结果显示:(1)煤炭、秸秆、薪柴的年消费量平均分别以1.58%、3.16%和4.26%的速率降低,电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煤气、沼气和太阳能的平均分别以25.99%、8.53%、22.78%、4.02%、34.85%、12.82%、9.11%的速率增长;(2)我国农村能源供给超过需求,生活能源消费未对乡村环境形成生态压力;(3)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能源碳排放带来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4)适度降低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是建设乡村的有效办法;(5)技术是模型中能源碳排放生态压力的唯一抑制因素,对技术进行创新是当前进行乡村建设重要途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模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还应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注重引导居民绿色消费观,使我国乡村建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利用1995-2015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能源消费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为0.88,农业、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50、0.52;在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碳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对较小;以天然气和电力为代表的优质能源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关联度。长江经济带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理念不断加强,技术的进步升级加之农村物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正从传统能源消费向现代能源消费转变。在消费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相对高速发展的城市能源消耗,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相对落后。再加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当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因而必须加速农村能源的利用形式变革,优化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立农村生态产业,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碳中和目标愿景对中国农村能源供给体系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东北严寒农村地区调研,总结分析了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特点。结果表明:受气候条件影响,东北地区农村人均年生活用能消费达(0.99±0.40) tce,冬季采暖用能占比达(79.4±4.9)%,主要以秸秆、薪柴及煤炭资源消耗为主,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差,低效传统炉灶仍普遍存在。针对农村地区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居住方式与能源需求趋势,基于生物质及太阳能等资源利用,采用多能互补、多元化供应模式,提出了在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分户式秸秆成型燃料取暖+建筑节能+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以及“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建筑节能+分户式省柴节能炉灶”的技术应用模式,并对4个示范村节能减排能力的提升进行估算分析,预计年生活用能节能占比可达(39.7±5.1)%,碳减排量可分别提高5.7倍、66.6倍、24.1倍和15.6倍。  相似文献   

11.
合理解决荒漠化地区的农村能源利用与生态和环境的矛盾,实现多元化能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详细介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铁木日乌德嘎查的现状及能源利用基本情况,从社会经济、技术、生产结构、人文和自然地理等角度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决定该嘎查采用当前的能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当前这种以玉米芯、秸秆、煤、电、柴油、汽油为主,液化石油气和太阳能为辅的生产已及生活用能结构不仅使当地居民饱受经济和健康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对当地荒漠化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村镇住宅建筑能耗的全年调研,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村镇居民的用能习惯及村镇建筑的能耗水平。采用分类归纳法,对家用电器测试归纳,并对非用电设施调研估算归纳。基于实测数据和调研估算数据建立了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村镇住宅建筑用能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村镇住宅能源消费形式以电为主,为电+燃气+薪柴+煤+太阳能的混合型结构;村镇居民用能习惯在使用何种能源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对同一种能源的使用差异性不大。实测数据表明,所建立的村镇住宅建筑用能模型能准确反映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新村镇住宅建筑用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tton genotypes,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major components in cottonseeds. [Method] Eleven upland cotton cultivars were planted in 10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region as research materials. Cottonseeds wer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six main components including protein content (PC), oil content (OC), gossypol, phytic acid (PA), α-tocopherol and γ-tocopherol, then the genotypes,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otypes,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tein and oil content in cottonseeds. The environment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ossypol and phytic acid content in cottonseed. The genotypes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ossypol content and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ytic acid content in cottonseed, but their interaction was insignificant. The genotype effects of α-tocopherol and γ-tocopherol were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s of tocopherol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reached the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In addition, protein content and oil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sum of the protein and oil contents remained stably at 75%. [Conclusion] In cotton seed quality breeding, not only the differences in varieties, but als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eties and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ottonseed i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genoty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