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02-4603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合贺州气候生长的莴苣(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na Irish)品种并探索影响莴苣产量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11个莴苣品种(永安红莴笋、冬寒红尖叶莴笋、紫箭香笋王、八号红尖叶、永安飞桥香笋王、翠绿长青、南韩红笋、农博士尖叶8号、东方红尖叶、韩国红尖叶、柳兴莴苣)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株商品重、单株茎重、株高、块茎高及茎粗5个性状。[结果]翠绿长青为淘汰品种;柳兴莴苣各项性状指标均表现较低;而其他品种间的差异较小,适合发展;产量性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且块茎重和株高两性状对莴苣的商品量影响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贺州市更好地发展蔬菜产业和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品种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用良种选用耐寒性强的尖叶早熟品种,如合肥尖叶鸭蛋莴苣、北京鲫鱼笋等. 培育壮苗1月中下旬在温室里播种育苗.播前先用20℃的清水浸种3~4小时,搓洗后捞出控干水,装入纱布袋,置于20℃的温度条件下催芽.  相似文献   

3.
正永安莴苣是福建省永安市大绿洲种子行选育的莴苣新品种,品质好,产量高,已在福建、浙江、上海、江西、安徽等地推广种植。永安莴苣根系浅而密集,株高60~80厘米。叶片为红尖叶,披针形,有皱缩,互生,紫绿色。肉质茎长棒形,单棵重1.2~1.6公斤,每亩产量2500~4500公斤,最  相似文献   

4.
尖叶紫莴苣叶红色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尖叶紫莴苣叶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用料液比1∶50(g∶mL)p、H 1的40%乙醇作提取剂、在80℃恒温浸提20 min,提取效率较好。尖叶紫莴苣叶红色素属花色素苷类色素,pH对色素影响明显,80℃以内比较稳定。光照能加快色素降解。金属离子Na 、Ca2 、Al3 、Zn2 对色素色泽无影响,而Cu2 、Fe3 、Pb2 有不良影响。色素抗氧化能力较差而耐还原性稍好。蔗糖、葡葡糖和盐等添加剂对色素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莴笋即茎用莴苣,按叶形可分为尖叶和圆叶,按颜色分为紫叶莴笋、绿叶莴笋,其地上茎肉质脆嫩,味鲜美,可炒食、凉拌、汆汤、腌制等,是消费者喜食的蔬菜佳品。莴苣是一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蔬菜品种,现阶段很多地方规模发展莴笋,已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油麦菜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麦菜又名牛俐菜、牛俐生菜、尖叶生菜、散叶莴苣、叶用莴苣、春菜、凉麻、鹅菜,为油麦菜属菊科植物。油麦菜是以食用嫩叶为主的叶菜类,叶片披针形、绿色,着生在短缩茎上,叶面光滑,质脆爽口,清香微甜,可炒、可涮,又可配菜、生食、做汤。1年可栽培多茬,生长期短,1个生产周期为45~65天。  相似文献   

7.
莴苣不同品种矿质养分吸收与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莴苣不同品种矿质养分吸收与分布的差异,在相同栽培条件下,比较分析了碧玉结球生菜、超早广东尖叶油麦菜和春秋二白皮3个莴苣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对Fe,Zn,Ca,N吸收与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内,碧玉结球生菜地上部与地下部的Fe,Zn,Ca,N(地上部)含量最高,但对4种质养分的累积量最低,它们与超早广东尖叶油麦菜和春秋二白皮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后两个品种之间的差异(除地上部Ca含量外)不显著。3个莴苣品种地下部的Fe,Zn,Ca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但植株对3种矿质养分的累积量地上部显著高于地下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明莴苣抽薹过程中的生理学基础,实现叶用莴苣的周年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温33℃/25℃(日/夜)处理,研究5个品种的抽薹性,及抽薹过程中的农艺性状.[结果]根据茎尖花芽分化情况以及茎长快速伸长的时期,发现五种半结球叶用莴苣的耐抽薹性强弱依次是GB-25、GB-23、GB-26、GB-31、GB-30;半结球叶用莴苣的株高与抽薹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结果表明,GB-25、GB-23为耐抽薹品种,GB-31、GB-30为易抽薹品种,GB-26介于两者之间.耐抽薹性越强的品种株高增长得越迟缓.  相似文献   

9.
紫生菜又称彩叶莴苣,是莴苣中叶用莴苣的一些品种,以食叶为主,宜生食。莴苣为菊科莴苣属,能形成叶球或嫩茎的一二年草本植物。彩叶莴苣以其艳丽的色彩,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青睐。彩叶莴苣每100g叶片中含水89.7g、蛋白质1.6g、糖2.2g、纤维素0.6g、维生素A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7mg、维生素B20.1mg、维生素C13mg、烟碱酸0.5mg、铁1.1mg、磷27mg、钙30mg。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叶用莴苣。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叶用莴苣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意大利全年耐抽薹叶用莴苣、香港玻璃温室叶用莴苣、大禹奶油叶用莴苣3种叶用莴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意大利全年耐抽薹叶用莴苣生长较快,PSⅡ活性较高、光能转化效率较高、光合电子传递速度较快,适合在江苏地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1.
<正>莴苣属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栽培中有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两种类型。叶用莴苣,又称生菜,以柔嫩叶片供食用,有3个变种:散叶生菜(春菜)、皱  相似文献   

12.
家庭水培叶用莴苣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意大利耐抽薹叶用莴苣为材料,对家庭水培叶用莴苣观赏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其生长后期对叶用莴苣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可食性,确定最佳的营养液配方并选择合适的小型水培装置。结果表明:以日本山琦(莴苣)配方为水培营养液配方结合压缩空气式小型水培装置为最佳的家庭水培叶用莴苣模式,该模式生产出的叶用莴苣观赏性高,可食性好。  相似文献   

13.
适合山东周年配套栽培的叶用莴苣品种叶用莴苣又名千金菜、生菜,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特优蔬菜品种。长期以来,我国各地主要栽培散叶莴苣,近年来又相继引进了结球莴苣和皱叶莴苣,形成了配套栽培品种。潍坊市农科所从荷兰等地先后引进系列叶用莴苣品种,在品比试验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植物工厂条件下不同光质(白色荧光灯、红色LED、蓝色LED、红/蓝LED)对散叶莴苣生长和烧边(tipburn)发生的影响,为植物工厂内散叶莴苣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蓝LED能显著增加散叶莴苣的鲜重、叶数和叶面积,降低散叶莴苣的硝酸盐含量,但是没有降低烧边病情指数;红色LED能促进茎的伸长,显著降低烧边病情指数和硝酸盐含量,但是不利于干物质、维生素C积累和叶面积增加;蓝色LED则抑制散叶莴苣的生长,并增加硝酸盐含量,但能显著降低烧边病情指数.说明红色LED有利于植物工厂内散叶莴苣生长和降低烧边发生.  相似文献   

15.
莴苣,又称千金菜,属菌科莴苣属,一、二年生植物,其叶球或嫩苣可供食,其叶含莴苣素,味苦,有镇痛作用。莴苣是江宁区汤山、谷里、湖熟等街道秋冬季蔬菜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品种。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高温下叶用莴苣品种‘PS11’的最适CaCl_2喷施浓度,为促进周年均衡生产和合理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叶用莴苣品种‘PS11’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1、3、5、7 mmol/L的CaCl_2溶液,以喷施纯水为对照,分析高温下叶用莴苣表观图以及不同浓度CaCl_2溶液对叶用莴苣茎长、叶片形态、保护酶活性、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5 mmol/L的CaCl_2溶液对高温下叶用莴苣茎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喷施1、3、5 mmol/L的CaCl_2溶液增加高温下叶用莴苣的叶片展幅、最大叶长。喷施7 mmol/L的CaCl_2溶液降低高温下叶用莴苣的最大叶宽,且老叶的干枯现象严重。CaCl_2溶液浓度为5 mmol/L时,叶用莴苣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最低。【结论】高温下叶用莴苣品种‘PS11’的最适氯化钙喷施浓度为5 mmol/L。  相似文献   

17.
论莴苣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和莴苣的分布及生理生态特点,提出:地中海沿岸为莴苣的初生原产中心。欧洲南部为直立莴苣、结球莴苣、皱叶莴苣的次生原产中心,中国北方为茎用莴苣的次生原产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蔬菜的感官品质是指人们食用蔬菜时口腔味觉与触觉的综合反映,通常采用品尝方法进行鉴定。本试验选择10位不同年龄段的资深品尝员组成专家小组,采用系统评分法对50个叶用莴苣品种的感官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叶形、不同颜色叶用莴苣间的多个感官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结球莴苣的口感优于散叶莴苣,绿叶莴苣的口感优于紫叶莴苣。  相似文献   

19.
<正>油麦菜,又名莜麦菜,油荬菜,有的地方又叫苦菜(实际上不是苦菜),属菊科,是以嫩梢、嫩叶为产品的尖叶型叶用莴苣,叶片呈长披针形,色泽淡绿、质地脆嫩,口感极为鲜嫩、清香、具有独特风味,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大量钙、铁、蛋白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温处理条件下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花芽、花茎细胞学和茎的形态变化.[方法]以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eL.)“G-B30”,“G-B31”为材料,对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花芽和茎的分化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并结合茎的快速伸长时期确定叶用莴苣的抽薹期.[结果]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茎尖生长点由尖锐的锐角变为半球形,生长锥逐渐加宽变平,且都是在高温处理第4天时茎尖生长点就开始出现由圆锥形变扁平;花茎高温处理第8天细胞排列出现规律性,与常温8d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在8~20 d时花茎伸长迅速.[结论]通过观察花芽和花茎分化的情况,并结合花茎的形态变化判断,综合可知“G-B30”,“G-B31”在高温处理第8天开始抽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