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蚕桑强国,当前蚕桑生产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1年中国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全量数据,系统梳理各类蚕桑经营主体的注册和在营数量演进,分析新型蚕桑经营主体的发展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3年至今,各类型蚕桑经营主体发展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其增长速度甚至快于其他农业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第二,与“东桑西移”发展规律相符,东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减缓、甚至下降,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蚕桑产业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且近年来增速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农业产业平均发展水平,尤其是蚕桑生产大省(区)的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经营主体、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蚕业》2017,(2):25-29
为稳定蚕桑产业发展,依托项目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培育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开创了新型蚕业经营模式,一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现代蚕业园区,以企业化运作代替"一家一户"的单独经营,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建设蚕业农场,改变原有的小规模、低效率生产,三是推进多户联合的专业合作社经营,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和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蚕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四川蚕桑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蚕桑产业快速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蚕桑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蚕桑生产已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标准化种养殖转变,其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促进了新型蚕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四川蚕桑产业的提档升级。但是,高效益也伴随着高风险,其中家蚕病害是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最大风险,尤其四川属盆地性亚热带湿润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蚕业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自贯彻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浙政办发[2009]105号)以来,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蚕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比其他农业产业,仍存在经营主体弱、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运作欠规范等诸多问题,蚕桑对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吸引力不强,经营主体弱质化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为了稳定我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通过调研摸清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影响培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培育和提升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总体思路、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放问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市、区)的蚕桑生产现状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意愿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配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销售秩序欠规范、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理想等贫困县(市、区)蚕桑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贫困县(市、区)科学合理发展蚕桑生产的对策建议:广西应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意愿的贫困县(市、区),加大扶持引导,构建产业配套;挖掘基层人才资源,加大蚕桑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种苗流通与检疫检验制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供给;加快推进蚕桑多元化开发,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和蚕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重庆市涪陵区尝试建设适度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培育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针对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就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改善建设条件和探索建设模式等,给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新兴优势特色产业,但广西蚕桑生产的现状仍表现为以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种养关键设备普及率不高,蚕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比较低。通过分析广西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加强基地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规模化、加快广西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建议,为推动广西蚕桑生产转型升级,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蚕桑生产组织模式的调查分析与调整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东梅  黄先智  沈以红 《蚕业科学》2010,36(6):1056-1060
重庆市现有的蚕桑生产组织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公司规模化经营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对这4种生产组织模式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4种模式分别存在规模小风险大、投入大成本高、制度设计有缺陷、服务功能有限等问题。调整与完善重庆市现阶段的蚕桑生产组织模式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通过桑园流转等方式,重点发展蚕桑生产基本户;(2)构建使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干、鲜茧利益共同体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3)以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蚕桑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实蚕桑生产合作社的生产与经营内容,提高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重庆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营主体栽桑养蚕水平、增加蚕农经济收入,2019年重庆市蚕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于3月21日在涪陵区珍溪镇召开。会议特邀西南大学桑树专家赵爱春教授、蚕病专家潘敏慧教授作专题培训。涪陵区珍溪镇片区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蚕农及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共约250人参加。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动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宁南县从当地实际出发鼓励支持蚕桑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科学养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