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超级小麦育种产量突破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目前小麦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局限性,认为超级小麦育种应重视非叶片光合作用地位,提出了非叶片光合面积比值、非叶片光合贡献率的概念;并研究了它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品种间的差异,认为植株性状的突破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提出了实现超级小麦产量突破的育种策略与性状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光照充足。在春小麦品种的选育中,无论在形态性状和生态特性方面,还是在抗逆性方面,育种的选择指标,与平原及沿海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不同。本文总结了作者35年来在青海从事作物育种和引种的经验及他人的智慧,制定了选育适应高原地区丰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常规目标。在穗、叶、茎、根及生育期特性的选择方面,提出与内地小麦育种不同的选育指标。为适应高原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个体增产潜力的选择优先于群体性状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持续不断发展使得小麦育种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近些年,各种小麦育种创新型品种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到小麦种植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小麦育种过程当中还存在整体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增强种质资源综合创新和使用,用科学、合理方式来进行组配,选择合适类型提升小麦产量要素,这样才能提升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单倍体育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倍体育种是一种效率高、见效快的育种手段,可与常规育种及其他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产生小麦单倍体主要有3种方法,即花药培养法、球茎大麦法、玉米杂交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育种工作者可根据试验条件选用。笔者根据近几年小麦单倍体育种的实践,就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后代选择、加倍效果的鉴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日前,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全面结束,今年做小麦杂交组合3000个。近年来,为充分利用皖垦组织化、规模化优势,全面提高皖垦种业的小麦育种水平和档次,农场积极开展小麦规模化育种,把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在亲本选配、后代选择、抗性检测、产量品比、多点鉴定、布点推广、示范宣传等方面逐步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小麦育种体系,全面推进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6.
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Ⅲ.小麦育种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本麦区小麦育种目标、育种途径与方法亲本选配、杂种后代处理与选择、品种试验、扩繁和推广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生态和生产条件,对近年来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抗病性利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麦育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育种策略及构想.  相似文献   

8.
毕节地区小麦育种工作走出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毕节地区小麦育种工作的回顾与成效 毕节地区小麦育种工作始于1943年毕节地区农科所的前身贵州省四区(即毕节专区)农场建立之实,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  相似文献   

9.
小麦分子育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核心仍然是常规育种手段和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育种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分子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小麦常规遗传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分子育种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到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设计培育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60Co-γ和EMS的诱变原理,诱变剂量的选择,诱变材料的选择以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这2种诱变技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分析了小麦育种现状以及诱变育种在小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黄淮麦区蔓延,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系统阐述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制、外缘抗源的利用及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在加强小麦抗赤霉病优秀种质资源搜集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3.
小麦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于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些年,小麦常规育种技术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对小麦品种的改良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作者首先对小麦常规育种技术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的主要类型,包括杂交育种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和诱变育种技术,探讨高产、多抗、优质小麦育种及育种目标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优化措施即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与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及实施条件,结合超级小麦育种工作的积累和育种目标,综述了小麦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重点及主要内容,为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培育超级小麦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66年,第一份CIMMYT育成小麦品种Penjamo 62引入四川,1989年中国和CIMMYT签订小麦穿梭合作育种协议、四川被指定为我国3个春麦穿梭点之一。之后,四川开始较为系统地利用CIMMYT种质和育种新技术,以提高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加速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CIMMYT真正对四川小麦育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个方面:引进有用种质;提供育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科学家交流及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如何才能在四川小麦育种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CIM-MYT的这些优势去提高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加大CIMMYT种质在四川生态下的筛选力度;以我院原有小麦育种项目及积累的育种材料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冬春杂交、穿梭育种、改良混合选择和微效多基因持久抗性等CIMMYT育种新技术及新思路,结合已较为成熟的DH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等分子技术,构建新的育种体系;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坚持以引进改良、自育创新为主,CIMMYT/四川//四川及冬/春//春已证明是利用CIMMYT种质资源较好的杂交模式;以熟悉四川育种及CIMMYT育种的专家及在CIMMYT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专家为核心,组成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育种及科研团队,并坚持不懈,是成功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的基础;加大双方科学家互访及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训力度和信息资料的及时交流,增进双方科学家对对方育种理念、生态环境、育种资源、技术经验以及育种材料的田间长相等的更深刻认识和体验,从而增强双方工作的针对性与互动性,这是有效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经验的成功保证。截至2006年,选用CIMMYT种质由四川育种家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达19个,其中有3个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一个是世界上首次利用CIMMYT人工合成种育成的商用小麦新品种。这批新品种在四川表现出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四川输入了一批条锈病新抗源;使四川首次在强筋小麦育种上获得突破;打破了四川小麦育种单产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创造了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新水平;预期在近几年内,将有更多用CIMMYT种质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四川审定推广。这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及育种新技术已成为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广适应型高产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创制与遗传机理研究(可用川麦42为基础)、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及品种研制与新抗源筛选转育(以现有持久抗性和四川核心资源为基础)、四川生态下优质稳定表达材料的筛选转育以及高产优质的节约环保型简化栽培体系开发,将是四川与CIMMYT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主要技术方向,而继续强化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和科学家间加强专项合作及对现场交流、指导,将是进一步取得成功与成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麦育种进程与现代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60年来国内小麦育种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以矮化和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高产和优质并进的育种阶段.聊城农科院自建院以来选后选育出鲁麦3号、鲁麦12号、聊麦16、聊麦18、聊麦19号等小麦品种,为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麦育种的具体程序分为三步:制定育种目标、正确选配组合、严格世代选择.文章还对小麦育种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到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中,能够缩短小麦育种年限,提高新品种选育实效。我们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以期为小麦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凉山州小麦生态区的特点和通过区试毕业的优良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从事小麦育种的经验,探讨对凉山州小麦常规育种工作的认识。凉山州小麦育种以走多穗兼顾大穗、粒重、抗病、优质的路线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20.
李邦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01-10904,10940
根据近年来小麦新品种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及推广应用情况,分析研究了小麦红粒品种和白粒品种的种植现状,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群众喜爱、市场需要为基础,高产、抗逆性强为前提,努力选育优质、白皮、大穗大粒、商品性好、广适性强、农艺性状优异为中心"的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新目标新方向。在30多年的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工作中,将传统的育种理论与自创的选择方法相结合,阐述了白粒小麦品种种质资源的选育方法及育种成果。在目前小麦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不太成熟、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