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囊组成。似锥低颈吸虫焰细胞的纤毛数为115条,宫川棘口吸虫为125条。似锥低颈吸虫的排泄管和排泄囊壁内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而宫川棘口吸虫则含少许微绒毛。两种吸虫的排泄管壁合胞体和管腔内含有丰富的脂滴。两种吸虫排泄系统均具有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方次睾吸虫体被两种电镜观察:口吸盘有纤毛圆丘型乳突。背面和腹面前3/5体表有鱼鳞状簇生棘,前端密集,后端稀疏;皮层薄,突起小,无分泌腔、管、孔,皮层下有皮层细胞。腹面后2/5体表无棘,皮层厚,突起大,有分泌腔、管、孔,皮层下有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5.
鸭对体吸虫成虫和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对体吸虫成虫和虫卵扫描电镜观察:成虫腹吸盘及其周周有许多纤毛球型乳突,背腹面体表无棘、皮层均呈网状海绵样构造。虫卵平均为29.99×16.93μm,卵盖直径7.24~8.28μm,卵壳表面布满膜样隆起,末端有结节样突起。文中对鸭对体吸虫、华枝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的致病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核糖体18S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以及两种后睾科吸虫间的亲缘关系,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两种吸虫核糖体18S序列进行了扩增及其比较分析,并以18S为标记基因,选取相关吸虫采用最大简约法(MP)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研究所扩增的5条华支睾吸虫18S序列长度一致,均为1 991 bp,种内差异为0.1%~0.3%;5条东方次睾吸虫18S序列长度一致,均为1 998 bp,种内差异为0~0.1%。进化结果显示,后睾科和异形科各形成一单分支,所有的华支睾吸虫聚集在一起,但东方次睾吸虫却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分支,推断东方次睾吸虫可能为一复杂虫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鸭、犬等动物东方次睾吸虫的感染情况,根据Gen Bank中发表的东方次睾吸虫ITS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粪便样品中虫卵DNA为模板,优化PCR反应条件,经过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实验,建立检测动物粪便中东方次睾吸虫虫卵的方法。结果,阳性样品可扩增得到260 bp的特异性条带,华支睾吸虫、卷棘口吸虫、纤细背孔吸虫DNA样品检测均为阴性,检测到的最低虫卵数为0.031 25个/克粪便,表明研究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临床检测87份鸭粪样本,其中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6.9%,结果显示大庆地区鸭子存在东方次睾吸虫感染,所建立的方法适合于鸭子及其他家禽东方次睾吸虫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5366只家鸭,次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9.6%,其中,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 Tansbe,1921)感染率为9.3%,台湾次睾吸虫(M.taiwanensis Morishta etTseuchimochi,1929)为11.7%,混合感染率为1.4%.这两种吸虫的最高感染月份分别为9月(21%)和8月(32%).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度低于台湾次睾吸虫(P<0.01).从螺类调查和人工感染试验确证次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tulus(Benson)).次睾吸虫尾蚴主要在白天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水温与光照是影响逸出的主要因子.实验条件下,东方次睾吸虫完成一个生活史至少需128d,其中螺内88d,鱼体30d,鸭体15d.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消化系统及马氏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幼虫消化道较简单,为一圆筒形直管,占据体腔的大部分。前肠包括食道和嗉囊,中肠发达,构成消化道的主要部分,后肠包括幽门,回肠和直肠,直肠球形,马氏管6条,乳白色,端段和直肠组成直肠复合体。每条马氏管(不含复合体部分)可分为直肠导、回肠丛、黄色段和白色段4部分。从预蛹期开始,中肠明显缩短,肠内固体食物分解为液体且完全排空,肠腔收缩,肠壁多皱褶。化蛹后1 ̄2d,中肠与食道的交界处发生1个小的突起,  相似文献   

10.
紫贻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1.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人工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家鸭的肝肝,胆囊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研究。LM显示: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胆小管广泛增生,肝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嗜酸性细胞浸润。胆囊部分粘膜上皮脱落,粘膜下血管充,出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SEM显示:胆囊壁部分粘膜脱落而显光滑。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切片法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主要由体壁、疣足、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组成。体壁从内向外分为壁体腔膜、肌肉层、表皮层和角质层,壁体腔膜是一层扁平细胞,肌肉层由环行、纵行和斜行的平滑肌组成,表皮层为单层柱状细胞,其中夹有腺细胞和感觉细胞;疣足的壁与体壁一致,疣足内充满毛细血管、间充质细胞、黏液细胞和血细胞,在性腺发育期间,有大量生殖细胞着生于疣足壁上;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为从口到肛门的直管,包括口、口腔、咽、食道、胃和肠,在食道两侧有一对食道腺;排泄系统由肾管构成。  相似文献   

14.
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东方次睾吸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发生过程。东方次睾吸虫的精子划分为3段:第1段主要包括核和一根鞭毛轴丝;第2段包括较细的核和两根鞭毛轴丝;第3段则由两根鞭毛轴丝组成。第1、2段合称为精子的头部,第3段称精子的尾部。鞭毛为9+“1”的形式,中心有螺旋形的结构。精子发生过程与其他吸虫基本相同。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都呈玫瑰花状排列。精子细胞成熟过程中出现特殊的分化区域,许多微管排列在膜的内侧,核向分化区域旋转、移动和浓缩;附近出现两对带有小根的中心粒,两根鞭毛由此突出。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卢丰德 《农技服务》2014,(11):146-146
<正>阔盘吸虫病是由歧腔科(又称双腔科)、阔盘属的阔盘吸虫寄生于牛、羊、鹿等草食反刍动物的胰脏胰管中,偶可寄生于胆管和十二指肠,引起的疾病。我国已发现6种阔盘吸虫,分别为胰阔盘吸虫、支睾阔盘吸虫、河鹿阔盘吸虫、福建阔盘吸虫及圆睾阔盘吸虫。而造成肉牛阔盘吸虫病的主要是胰阔盘吸虫、支睾阔盘吸虫及腔阔盘吸虫。本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极广它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南方各省区都有流行。想要判断肉牛是否得了阔盘吸虫病,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它  相似文献   

18.
由于肠道化学感觉系统可以控制全身的代谢过程,因此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动物进食后,管腔营养素受体被激活,触发了肠上皮细胞内相关信号机制,肠内分泌细胞释放大量激素。十二指肠暴露在高浓度盐酸的脉冲下,但受到肠道防御机制的保护,包括碳酸氢盐和黏液的分泌和黏膜血流量的增加。深入探讨营养素诱导的肠激素释放及其防御机制,有助于通过营养源和营养素的优化与平衡。文章论述了肠黏膜的化学和营养感觉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方法,进一步研究人源志贺菌对鸡的致病性和为相关侵袭特性提供体外模型,分别取不同日龄鸡胚,用0.1 g/mLⅠ型中性蛋白酶和300 U/mLⅪ型胶原酶联合分离纯化鸡肠上皮原代细胞,筛选其最佳培养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然后采用0.125%胰酶和0.01% EDTA联合消化进行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传代.结果显示,应用Ⅰ型中性蛋白酶和Ⅺ型胶原酶消化15日龄鸡胚肠组织可获得满意的肠上皮细胞分离效果,细胞贴壁性良好.培养出圆形或多角形单层生长呈“铺路石样”的细胞,培养的细胞在12 h内贴壁,24 ~48 h明显增殖,72 h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生长状况不良.经透射电镜观察鉴定为肠上皮细胞.且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建立的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制备的细胞可以连续传代3次.  相似文献   

20.
鲤鱼消化道粘液物质及碱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鲤鱼食道、肠粘液物质及碱性磷酸酶进行了研究。食道、肠杯状细胞均含中性粘液和延粘液,肠部分杯状细胞还含有硫酸粘液。含硫酸粘液的杯状细胞随前、中、后肠逐渐增多,其中硫酸粘液的含量在后肠杯状细胞中最高。前、中、后肠吸收细胞核上方胞质和纹状缘含有发达的碱性磷酸酶。肠上皮中有嗜酸性颗粒细胞,其颗粒含有中性粘液和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