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季节、保墒措施、苗木处理、整地深度、造林坡向等技术措施对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其结果可为生产部门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昆都仑水库地处半干旱山地,由于库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库容逐年减少,调洪能力降低。以昆都仓库区为例,对半干旱山地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地区先进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肥力低 ,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建设 ,长期以来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 ,并且林木生长缓慢。在该地区采用ABT生根粉蘸根、吸水剂浸根、根宝泡根或喷树干等措施进行造林试验示范 ,结果表明 ,几种新技术造林比对照提高成活率 14 7%~ 33 5 % ,保存率稳定在 95 %以上 ,幼林生长量 (树高 )增加13 %~ 136 4% ,节约造林经费 12 9~ 36 9元 /hm2 ,效果显著。该项造林技术应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祁连山东端乌鞘岭自然保护区干旱地块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难题,应用推广了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对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立地条件下应用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提高了生态造林苗木成活率,增加了苗木生长量,解决了半干旱、干旱林区的造林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的东部中高位山地位置,属于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治理的重点地区,在治理时通常采用旱地造林技术。旱地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林地蓄水和保墒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对缩短中高位山旱地森林植被覆盖率所需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土壤瘠薄,水资源严重亏缺,这已成为该地区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最为主要的限制因子。侧柏作为本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意义,所以分析研究该树种的主要林分类型林地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养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定标准地和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侧柏幼龄林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特征,以便掌握各林分类型侧柏林地的差异。并通过林学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天然降水,增加土壤水资源,使林木得以充分利用,为该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合理经营林木,提高林地生产力,扩大森林资源和恢复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林地的水源涵养效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各地均分布着大量的山地和丘陵,这些山地凭借其在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造林发展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是我国山地造林的重要组成内容。如何有效提升山地造林苗木的成活率一直是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从多个方面对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固原县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固原县东部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出以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1.选择抗旱树种;2.提前整地;3.地膜造林;4.截干造林;5.浸水蘸浆;6.保根保湿;7.秋季造林等,从而为宁南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油松在黄土高原干旱及半干旱区造林现状的广泛调查 ,分析了以前油松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 ,确定了“造林所用苗木年龄、苗木离土时间、穴植株数及造林地坡向”是影响油松造林成活率的 4个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 4因素 3水平的造林正交试验。通过试验 ,找出了在黄土高原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影响油松造林成活率的主导因子及主要因素 ;总结出了“组织造林专业队 ,保证苗木离土在 48h以内进行栽植、用 3年生裸根打浆苗、选择阴坡及半阴坡地类、每穴栽植 3株”的油松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刺槐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四荒"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了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详细介绍了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峡库区迎江坡面8种连续经营8年以上的代表性土地单元间农林复合结构模式的土壤水分状况监测,研究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相同土地单元组成的农林复合结构模式,因土地单元的配置结构不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异。林地-经济林-坡耕地、坡耕地-林地-经济林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其他结构类型。对三峡库区经济林生产而言,坡耕地-林地-经济林结构模式最优,林地-经济林-坡耕地次之。林地-经济林-坡耕地模式土壤贮水容量最大,林地-坡耕地-经济林模式次之,坡耕地-经济林-林地模式最小。林地中配置坡耕地会显著降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在暴雨后,48h内1m3表层土壤贮水容量减小2.496t;坡耕地中配置林地能显著增加土壤持水能力,48h内1m3表层土壤持水量增加2.02t;林地开垦比坡耕地上造林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论述了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机理、研究方法及防治措施 ,分析了坡耕地泥沙、径流、养分流失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认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 ,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研究多偏重于坡面水土流失特征的描述和控制坡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等 ,研究方法以定性和统计分析为主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机理、养分流失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坡面流失定量预测模型以及控制措施与坡面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需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及其技术体系与调控机制、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案例简析了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优化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4.
试论隔坡沟扶梯田在生态经济林建设中的作用和效益王金峰,栾景仁,李保国,张金柱,张丽娟(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市071000)我国是一个少林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又是世界人口大国和人均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我国一直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采用水土富集工程措施,使土壤的容水能力由84.89毫米提高到243.23毫米,土壤含水总量比对照提高3.1倍,<0.1毫米的土壤粘粒比对照增加68.52%,基本解决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干旱阳坡“造林难”的问题,使干旱阳坡的石榴经济林平均亩产达80.4公斤,每亩年获经济效益482.4元。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ast 50 years, large area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were afforested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 Although the afforestation policy appears successful, many people now doubt whether it is suitable to plant trees with high density on the poor soils in semiarid reg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s of afforestation on the sandy soil properties, al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impacts is fundamental to judge the rationality of afforestation policy. Soil phosphorus (P) fractions, acid phosphomonoesterase activities, and other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compared among five adjoining typical ecosystems on poor sandy soils in southeastern Horqin sandy land. The ecosystems studied are natural elm savanna, degraded grassland,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and mixed plantation of Mongolian pine and poplar (Populus simoni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P dominated soil P (47%-65%) wa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available P. The degradation of elm savanna to grassl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pH and resulted in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soil fertility, although slightly increased labile inorganic P. Grassland afforest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il pH,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 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otal P. Impacts of grassland afforestation on soil P fractions depended on tree species. Natural elm savanna had higher soil P conserving ability than artificial plantations. Therefore,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we suggested that vegetations with low nutrient demand (particularly P) and efficient nutrient cycling w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the semiarid region.  相似文献   

17.
江西低丘水土保持型荒山绿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低丘陵荒山绿化后。在恢复植被、加强林地的蓄水功能等方面的成效,说明对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荒山绿化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都能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关键措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各阶段特点,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和主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1954—2015年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梯田、造林、种草、封禁、淤地坝等5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结果]各项措施的应用面积均随着治理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造林措施增幅最快,面积最大。各项措施历年增量比重相对稳定,造林措施增量比重最大为58%,封禁治理措施的面积增量比重逐步上升,梯田面积增量比重逐年下降;淤地坝工程数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国家政策的指导性与地方治理需求有关,造林是该区域的最为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封禁保护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盘内0~6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明显好于单植杏;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也优于单植杏,但120cm左右深处产生了明显的土壤干层;杏与苜蓿的间作间距大于120cm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对照,适宜的间作间距应大于120cm;在退耕坡地采用杏苜蓿覆盖措施,幼林枝稍生长发育加快,栽植后7年内,杏平均较单植杏纯收入增加79875元/hm2。年平均侵蚀量仅为3.06t/hm2,较单植杏下降53.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