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柞蚕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秋蚕期都有发生,春蚕多在4—5龄期,由于接近营茧期,被害蚕有的只能做个薄茧;秋蚕多发生在1—3龄期,被害蚕多在蚕期毙死。线虫发生的轻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蚕场潜伏线虫的数量,一是蚕期的雨量。蚕场线虫多而且雨量又大,发生就重。辽宁的线虫发生较早,据作者在东沟县调查访问,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五年在我省柞蚕区的调查,河南有食蚕鸟类20余种。调查了对柞蚕危害较重的几种鸟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并根据基本活动规律,制订了相应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辽宁柞蚕区黑线姬鼠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qrarius)是辽宁柞蚕区分布广、数量多、危害柞蚕严重的优势鼠种之一.但有关柞蚕区的黑线姬鼠发生规律等资料尚未见报道.为给鼠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1992~1998年,对辽宁柞蚕区黑线姬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技术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柞蚕微粒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丁杰  问锦曾 《蚕业科学》1992,18(2):88-92
从辽宁柞蚕分离出的两种微孢子虫,经光镜和电镜形态、寄生习性的研究结果,确定为柞蚕微粒子虫新种和修氏内网虫,在中国柞蚕微粒子病蚕中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柞蚕饰腹寄蝇(以下简称寄生蝇)为害柞蚕生产,由来已久;但未有象近几年来的猖狂严重。其种类很多,有产白卵、灰卵、黑卵之分;其寄生习性,有的产卵于蚕的体皮上,化蛆钻入蚕体内为害;有的产卵于柞叶上,被蚕儿食下寄生;其化性有一化多化之别;在分布地区上,几遍全国各柞蚕区,贵州、陕西等省系多化性,东北、内蒙等地,系一化性,而为害最严重的,是辽宁省;轻者寄生春蚕百分之二、三十,重者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全部寄生,致使辽宁省的柞蚕生产受到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王文航 《北方蚕业》2002,23(2):38-40
柞蚕生产是辽宁的传统产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全省每年放养柞蚕利用蚕场53.3万hm2(其中人造蚕场13.3万hm2),蚕茧产量4万t,放养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居国内和世界首位,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0%和70%,在国内外蚕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曲福祥  江利臣  于静 《北方蚕业》2010,31(2):61-61,63
放养柞蚕是庄河一大特色传统产业,全市每年放养柞蚕12000多把,其中春柞蚕1500多把,养蚕收入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从2000年开始,庄河地区春柞蚕寄生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到2009年所有蚕场均有发生,寄生率高达60%~95%。不仅在庄河地区,整个辽宁春蚕均受其害,防治蚕寄蝇成为庄河乃至辽宁省春蚕生产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从林业政策、农业药害、害蚕昆虫几个方面,分析辽宁南部地区柞蚕生产下滑的原因,发现农业除草剂的使用影响春蚕生产,步行甲危害影响秋蚕生产,提出了恢复和发展辽南地区柞蚕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受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既能食下传染,又能通过胚胎传染给后代,蚕的各个阶段都可发生,该病分布很广。对柞蚕育种影响很大,以1962年为例,因受微粒子病的危害,全省种茧生产合格率仅占17%。我场制造柞蚕无毒种的经过: 我场早先是个林场,兼生产柞蚕普通种。那时柞蚕微粒子病十分猖撅,以1952年  相似文献   

10.
一、茧场选择和整理放养柞蚕的场所称为蚕场,蚕场包含有家蚕的蚕室蚕具和桑园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蚕儿和柞树的生长发育,而且对防御虫敌灭害和保苗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蚕场的选择和整理,对柞蚕放养来说是很重要的。根据多年来的气象环境和劳模们的经验,稚蚕期蚕场,应该选择背风(主要是背东北风和西北风)  相似文献   

11.
<正> 螽蟖是柞蚕主要害虫之一。该虫种类多、分布广,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和危害。仅在辽宁、山东、吉林等省就发现有十余种食蚕螽蟖。螽蟖主要为害4—5龄春蚕、春茧及1—4龄秋蚕。柞蚕受害率平均约20—30%。对于螽蟖的防治过去曾用红砒毒饵药杀,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杀不死土褐螽蟖,残效期短。建国后用六六六及氟硅酸钠毒饵药杀,效果较好,能杀死包括土褐螽蟖在内的各种螽蟖,已应用20余年。因为六六六对人、畜、环境污染严重,已被列为禁用农药。 我们从1979年开始,在20余种药剂中筛选出“杀螽丹一号”,经过5年试验防治效果显著,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由于桑始叶螨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桑叶组织吸食汁液造成被害叶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致使叶质变劣,提早硬化,影响到蚕儿的食下和消化,导致蚕儿生长发育缓慢,蚕茧品质降低。 2、螨害叶对小蚕的影响较小,对大蚕的影响很大。在茧质方面饶有兴味的现象是:一龄与一至二龄食螨害叶以后改食无害叶区比一至五龄一直食无害叶的对照区成绩更好,而五龄及四至五龄食螨害叶区与一至五龄一直食螨害叶区成绩相差无几,是否有这样的规律拟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3、上龄食螨害叶,下龄开始改食无害叶,从食无害叶开始龄期经过有缩短的趋势,相反,上龄食无害叶,下龄开始食螨害叶,龄期经过则延长、到大蚕期延长更为明显。 4、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有桑叶螨为害的蚕区可试行在小蚕期尽早采摘枝条中、下部的被害叶喂蚕,这样既可降低叶螨虫口密度,减轻为害,又促进枝条上部叶片充分成长,从而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真可谓两全其美的事。  相似文献   

13.
杨新峰 《北方蚕业》2022,43(1):58-60
搜集、整理河南柞蚕区柞蚕俗语,对“一筐蚕”“惊蛰蛾子清明蚕”“大眠场”“二八场”“火芽”“蚕过芒种不做茧”“旱生老虎湿生锈”“开蚕”等俗语作一解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柞蚕饰腹寄蝇也叫柞蚕寄生蝇,蚕民称蛆蛟、蚕蛆,属双翅目寄蝇科。近年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春柞蚕放养中发生较重,多时可寄生70%~90%,严重的影响了春种茧的质量和数量,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掌握蚕寄蝇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1用灭蚕蝇3号浸蚕杀蛆1.1看蚕寄生情况1.1.1在  相似文献   

15.
<正>无斑雨蛙(Hyla arborea immaculata Bocttger)属两栖动物,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尤其喜食鳞翅目无毒毛的各种幼虫,柞蚕稚蚕是它最喜食的一种.由于雨蛙攀缘能力很强,爬到柞墩上危害一、二龄柞蚕很厉害,尤其是山脚下有稻田和沼泽地附近的蚕场受害更严重.现将无斑雨蛙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牡丹江市周边农田中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害鼠种类及其生活习性,于2010年3-11月通过实地考察,利用夹日法、挖洞法、水灌烟熏法采集标本,结果表明,农田啮齿动物7种,隶属3目5科7属,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主要优势种;啮齿动物的密度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10月;黑线姬鼠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对农田危害最为严重,且有贮食行为。根据调查情况对害鼠提出防治措施,为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刺蛾类是为害柞树等林木的重要害虫.1964年以来,在辽宁地区发现为害柞树的刺蛾有20余种,大发生时常将柞叶食光,严重影响柞蚕生产.笔者曾对数种刺蛾进行生物学观察和防治试验.本文仅就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迷刺蛾Miresina banghaasi(Hering et Hopp)和客刺蛾Ceratonema retractatum Walker的观察结果报告如后.分布与寄主根据现有记录,迷刺蛾分布在辽宁、四川等省.主要食害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相似文献   

18.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省柞蚕主要虫害之一,分布于丹东、凤城、岫岩、宽甸、盖县、海城、庄河等十余个市县。据文献记载,辽宁省以Pernyimermis SP.分布最广,为害最重。此虫为害4—5龄春柞蚕及1—4龄秋柞蚕。凡是被害的柞蚕,一般均随着寄生线虫的脱出而死去,极个别被寄生晚的柞蚕,也只能作个薄茧,而不能正常化蛹、发蛾、繁殖后代。据调查,辽宁省已发生线虫为害的蚕场范围很广泛,为害面积正在扩大。这些有线虫的蚕场用于养蚕,常常因线虫寄生造成减产。严重地区,不得不被迫停止养蚕,致使大片蚕场常年不能利用。  相似文献   

19.
田荣乐 《北方蚕业》2012,33(3):54-57
正辽宁丹东的柞蚕生产,经历了沧桑巨变。所谓沧桑是指1940年以前在日伪统治下艰难生存;所谓巨变是指1960年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生存发展。丹东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鸭绿江下游,大部为山区,蚕场较多,地势比较平坦,养蚕场海拔为200~300m。有人做过调查,世界柞蚕在中国(占90%),中国柞蚕在辽宁(占70%),辽宁柞蚕在丹东(占50%),已成为业界共识。近百年来,丹东柞蚕生产之所以能够顽强生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柞蚕区的寄生蝇主要是家蚕追寄蝇和蚕饰腹寄蝇两种,家蚕追寄蝇一年发生多代,蚕饰腹寄蝇一年发生2代。对河南省柞蚕寄生蝇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柞蚕寄生蝇病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