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饲料中氧化鱼油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氧化鱼油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豆油、鱼油及氧化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含6%豆油(6S组)、6%鱼油(6F组)、2%氧化鱼油+4%豆油(2OF组)、4%氧化鱼油+2%豆油(4OF组)、6%氧化鱼油(6OF组)的5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74.82±1.49)g的草鱼3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试验期为72 d。结果表明:与6S组比较,6F、2OF、4OF及6OF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SGR)下降了5.81%~11.50%,饲料系数(FCR)增加了8.64%~17.28%,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与草鱼的SGR呈正相关关系(幂函数),而饲料中酸价(AV)、过氧化值(POV)及丙二醛(MDA)含量与草鱼的SGR呈负相关关系(幂函数),与FCR呈正相关关系(幂函数),即饲料中少量的AV、POV及M DA会使草鱼生长速度下降,并降低草鱼对蛋白质的利用率及肌肉中PUFA的含量,干扰脂肪的代谢;随着饲料中AV、POV及M DA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对草鱼生长速度、饲料效率的影响处于高位稳定。结果提示,鱼油在提供饲料不饱和脂肪酸的同时,其氧化产物对草鱼生长的副作用也显著显现,保持饲料中适宜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控制鱼油的氧化酸败是提高草鱼饲料油脂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氧化鱼油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在饲料中添加2%的新鲜鱼油(其过氧化物值(POV)1.28meqO2/kg)和POV(meqO2/kg)分别为118.79、189.37和367.86的氧化鱼油,并在新鲜鱼油和POV为118.79meqO2/kg的氧化鱼油饲料中分别添加VE100mg/kg,形成6个处理饲料,投喂50±3g1龄鲤鱼鱼种两个月,结果表明:1氧化鱼油消耗鲤鱼肌肉中VE(P<0.05),消耗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成正比关系。随着储存(-20℃)时间延长,VE含量明显下降(P<0.05);2新鲜鱼油和POV为118.79meqO2/kg的氧化鱼油对鲤鱼肌肉储存(-20℃)期间氧化稳定性的破坏作用强于POV(meqO2/kg)为189.37和367.86氧化程度较高的鱼油,但新鲜鱼油的破坏作用低于POV为118.79meqO2/kg的低氧化程度鱼油。肌肉氧化稳定性在储存初期较差,15d时增强,之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3氧化鱼油对肌肉挥发性盐基氮(VBN)无显著影响(P>0.05),而储存(-20℃)时间对肌肉VBN有显著影响(P<0.05);4氧化鱼油显著增加肌肉渗出性损失(P<0.05),但随着鱼油氧化程度升高,增加态势相对减弱(P>0.05)。随着解冻时间延长肌肉渗出性损失增加(P<0.05);5饲料中添加VE相应提高肌肉中VE水平(P<0.05)、减弱氧化鱼油对肌肉氧化稳定性的破坏(P<0.05)、减少肌肉VBN生成(P<0.05)和降低氧化鱼油诱发的肌肉渗出性损失(P>0.05)。  相似文献   

3.
氧化鱼油对鲤鱼生产性能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将新鲜鱼油(过氧化物值 ,POV ,1.28meqO2/kg)和POV分别为59.28、118.79、159.85、189.37、331.82和367.86meqO2/kg 的6个氧化程度不同的鱼油按3 %加入半纯化饲料中 ,投喂60g左右二龄鲤鱼鱼种9周。结果表明 :氧化鱼油损害鲤鱼生产性能 ,即降低鲤鱼增重率(P<0.05)、增加饲料系数(P<0.05) ;氧化鱼油导致肝体比(HSI)、肾体比(KSI)和脾体比(SSI)增加 ,以POV为59.28meqO2/kg 的低氧化程度鱼油增加幅度最高 ,超过此氧化程度 ,增加态势相对减弱 ,这预示低量氧化产物刺激肝胰脏、肾脏和脾脏增生 ,高量氧化产物破坏性增强 ,抑制增生作用 ;氧化鱼油破坏肌肉组织 ,使肌纤维间隙急剧扩大、肌原纤维降解、肌原纤维模式紊乱。  相似文献   

4.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24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将过氧化物值(POV)为11.78meqO2/kg的新鲜鱼油(FFO)和POV分别为399.81、701.62、1065.74meqO2/kg的氧化鱼油(OFO)以3%的比例加入到断奶仔猪日粮中,饲喂4周,旨在建立以氧化油脂为氧化应激源的氧化应激动物模型,初探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应激降低试验猪只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与FFO组相比,以POV为1065.74meqO2/kg的氧化鱼油作用效果最明显。该过氧化程度的氧化鱼油可使平均日增重降低8.16%,饲料增重比提高9.22%(P<0.05);氮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下降21.91%(P<0.001)和30.55%(P<0.001);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降低13.05%(P<0.05)和35.18%(P<0.05)。结论: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3%的POV为1065.74meqO2/kg的氧化鱼油可诱导氧化应激,引起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氧化鱼油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鲜鱼油制成不同程度的氧化鱼油,进行氧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后,加工成含不同氧化程度鱼油的配合饲料,用鲤鱼进行消化试验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鱼油必需脂肪酸(18:3n-3、20:4n-6、20:5n-3和22:6n-3)及VA和VE含量、总能、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能显著下降(P<0.05),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POV达到367.86 meq O_2/kg时,18:3n-3、20:4n-6、20:5n-3和22:6n-3分别较新鲜鱼油下降26.16%、36.63%、42.29%和59.49%,POV分别达到189.37meq O_2/kg和159.85meq O_2/kg时,VA和VE低于检出限。用含氧化鱼油饲料饲养鲤鱼,鲤鱼生产性能下降(p<0.05)。可见,氧化鱼油营养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氧化鱼油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720只体重相近的38周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将新鲜鱼油和过氧化物值(POV)为1 200.10 meq O2/kg的氧化鱼油按不同比例分别加入基础饲粮中,组成新鲜鱼油组(FFO组)、0.25%氧化鱼油组(OFO1组)、0.50%氧化鱼油组(OFO2组)和1.00%氧化鱼油组(OFO3组)。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试验期内各氧化鱼油组显著降低了蛋鸡的平均蛋重(P<0.05),与FFO组相比,OFO1、OFO2和OFO3组平均蛋重分别降低了0.9%、0.9%和1.7%(P<0.05);氧化鱼油组显著降低了鸡蛋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P<0.05),对蛋壳颜色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与FFO组相比,OFO3组显著降低了蛋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由此可见,蛋鸡饲粮中鱼油被氧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对草鱼幼鱼抗氧化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过氧化值(POV)为9.07(新鲜鱼油)、49.72、144.64、345.45 meq O_2/kg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草鱼配合饲料,分别为对照组、轻度氧化组、中度氧化组和重度氧化组。挑选草鱼幼鱼(30±2.68)g 204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重复,分别饲喂上述4种草鱼饲料,饲养8周: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合成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氧化鱼油显著降低3种组织SOD mRNA表达量(90.05);显著降低肾脏和背肌CAT mRNA表达量(P0.05);轻度和中度氧化鱼油组GPx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氧化鱼油显著降低3种组织GCLC mRNA表达量(P0.05)。氧化鱼油对草鱼幼鱼抗氧化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具有组织差异性,鱼油氧化程度越严重,对SOD、CAT和GCLC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程度氧化鱼油对草鱼幼鱼背肌、全鱼及肝胰脏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0.27±2.68)g的草鱼幼鱼204尾,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7尾),在其饲料中添加不同氧化程度的鱼油,第1组为对照组(新鲜鱼油,过氧化值为9.07 meq O_2/kg),其余3组为氧化鱼油组1、组2和组3(49.72、144.64、345.45meq O_2/kg),养殖时间为58 d,测定其背肌、全鱼及肝胰脏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灰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345.45 meq O_2/kg氧化鱼油添加组草鱼幼鱼背肌、全鱼及肝胰脏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背肌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降低了6.55%、11.62%和12.14%,全鱼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降低了6.92%、6.79%和13.60%,同时肝胰脏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降低了8.08%、14.11%和3.52%。试验显示,氧化的鱼油能显著降低草鱼幼鱼背肌、全鱼及肝胰脏的营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饲养288只AA+肉鸡,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在相同的日粮基础上试验组添加新鲜鱼油和不同酸败程度的鱼油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0~21d,各组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而饲料/增重比的组间差异趋于显著(P0.124),其中酸败鱼油组有高于新鲜鱼油组的趋势。试验22~42d,与新鲜鱼油组相比,各组日增重和饲料/增重比的组间差异均趋于显著(P0.067,0.099),日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0),其中添加氧化初期鱼油组的日粮与新鲜鱼油组的饲料/增重比变化不大,但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及酸败程度的加剧,饲料/增重比显著高于新鲜鱼油组。随着鱼油氧化程度的增加,肉鸡的胴体组成和肉质各项指标均有降低的趋势。添加不同氧化程度鱼油的饲料对屠宰率、胸肌水分、腿肌水分、腿肌脂肪以及屠宰后24h的pH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腹脂率、胸肌脂肪、系水力和屠宰2h后的pH值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表明,鱼油的氧化并未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但饲料转化效率降低,鸡肉的系水力、腹脂率及脂肪沉积等也降低,肉的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添加精氨酸对其的干预作用。选取初始体重为(4.41±0.05)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含2.5%新鲜鱼油(FF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FO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FO2组)、2.5%新鲜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FA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2组)的6种饲料,投喂期为56 d。结果显示: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逐渐降低,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逐渐升高,均在FO2组达到极值,与其他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在FFA、FOA1、FOA2组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FOA1、FOA2组的增重率分别比FO1、FO2组升高3.0%和9.9%。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增重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1组肝体比显著低于FF组(P0.05),FO2组肠体比与FFA、FOA2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肝体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A1组全鱼粗脂肪含量与FO1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逐渐降低,FO2组显著低于FF组(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黄颡鱼血清T-AOC分别升高77.0%(FOA1组vs.FO1组)和137.4%(FOA2组vs.FO2组),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和精氨酸对黄颡鱼血清T-AO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鱼油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并降低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但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强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水葫芦沼液对青菜生长及AsA-GSH循环影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了在青菜整个生长周期内,不同比例水葫芦沼液对青菜生长的影响及其体内AsA-GSH循环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比例沼液代替化肥对青菜的株高及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在不同的采样时期,其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当沼液使用比例大于50%时,株高和生物量均随着沼液使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处理后总量Vc、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的变化趋势不同,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45和60 d时,总量Vc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AsA虽然有所增加(除了30 d时),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DHA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当沼液使用比例大于50%时,总量Vc、AsA和DHA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在AsA循环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30 d酶活性最高,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循环中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GSH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45 d酶活性最高。说明用适量的水葫芦沼液替代化肥对青菜进行处理,有助于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加了体内AsA-GSH代谢循环,提高了青菜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抗氧化剂对米糠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酸值(AV)、过氧化值(POV)和丙二醛(MDA)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乙氧基喹啉、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三种抗氧化剂按不同组合或单体的形式添加到油脂中对米糠毛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抗氧化剂或抗氧化剂组合,米糠毛油AV无显著变化;POV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19 d后抗氧化剂添加组POV增速较对照组缓慢,且复合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优于单体抗氧化剂。添加单体抗氧化剂后油脂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复合抗氧化剂组MDA含量均低于单体组。结果提示,复合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优于单一抗氧化剂,单一抗氧化剂中以乙氧基喹啉效果最好,复合抗氧化剂则以0.15%乙氧基喹啉和0.015%BHA复配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氧化程度猪油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值,为其在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6.38±1.03)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8头,按照有重复的4×4拉丁方设计,饲喂4种饲粮,分别为基础饲粮、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过氧化值(POV)为0.44 mmol/kg的新鲜猪油的试验饲粮(FL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POV为29.64 mmol/kg的氧化猪油的试验饲粮(OL_1组)以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POV为55.79 mmol/kg的氧化猪油的试验饲粮(OL_2组)。试验共分为4期,每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与FL组猪油相比,OL_1和OL_2组猪油的DE值分别降低了4.62%(P0.05)和9.45%(P0.01),ME值分别降低了3.80%(P0.05)和9.63%(P0.01),能量表观消化率分别降低了4.06%(P0.05)和7.91%(P0.05),能量表观代谢率分别降低了3.23%(P0.05)和8.12%(P0.05)。由此得出,猪油氧化后会降低其DE和ME值,并降低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率,且氧化程度越高,上述指标降幅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鱼粉生产过程中蛋白质、油脂安全质量的变化,以山东省荣成市相邻的、蒸煮和烘干工艺参数不同的2家鱼粉厂(A、B厂)加工过程中物料为材料,对蛋白质腐败指标如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组胺含量、腐胺含量、尸胺含量、组氨酸含量、鸟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油脂氧化指标如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值(POV)、酸价(AV)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原料鱼到鱼粉的加工全过程中,A、B厂物料的AV、POV、MDA含量、TVBN含量、组胺含量、腐胺含量、尸胺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减幅分别在51.56%、26.25%以上。2)A、B厂蒸煮压榨工艺使物料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减幅分别在70.74%、26.5%以上。3)烘干工艺使物料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A厂4级烘干工艺(物料最高温度83℃)使物料中AV、POV、MDA含量、TVBN含量、腐胺含量、尸胺含量显著下降(P0.05),减幅大于4.58%,B厂3级烘干工艺(物料最高温度114℃)使物料中AV、POV、MDA含量、TVBN含量、组胺含量、腐胺含量、尸胺含量显著下降(P0.05),减幅大于4.73%。由此可见:1)从原料鱼到鱼粉的加工全过程使鱼粉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含量显著下降。2)蒸煮压榨、烘干工艺能显著降低物料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含量,是影响鱼粉产品安全质量的主要环节。鱼粉安全性品质受生产工艺的影响较大,在选择鱼粉产品时应该考虑生产工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选用24头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以饲喂基础日粮为对照组,饲喂氧化鱼油和腹腔介入12mg/kg体重敌草快(Diquat)为应激组,试验期26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氧化鱼油和Diquat都造成了脾脏损伤,使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P<0.05);(2)饲喂氧化鱼油显著增加了脾脏MDA(丙二醛)含量(P<0.05),降低血浆抑制羟基自由基的能力(P<0.05),极显著降低脾脏GST(谷光苷肽-S转移酶)的活力(P<0.01),降低血浆中SOD(超氧化物岐化酶)、GSH-PX(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1)和抑制羟基自由基的能力(P<0.05);(3)Diquat极显著增加脾脏MDA的含量(P<0.01),降低脾脏GST的含量(P<0.01),降低血浆中SOD、GSH-PX的活性和抑制羟基自由基的能力(P<0.01),提高MDA的含量(P<0.01)。氧化鱼油和Diquat可诱导断奶仔猪产生氧化应激,并导致了脾脏和胸腺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大比例预混料中经常使用油脂作为能源,以提高饲料的能值,减少饲料的粉尘,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但环境温度对不同油脂配制的预混料在储存期间其氧化规律的研究却很少。采用2×3双因素区组设计,将用大豆油、鱼油和脂肪粉配制的10%母猪预混料分别放置在常温(25℃)和高温(35℃)下,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共24个样品。在0、15、30、45和60 d检测各组预混料的外观、水分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结果表明,无论环境温度高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10%母猪预混料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均呈极显著线性升高(P<0.01)。在贮存期间,无论是常温还是高温,鱼油配制的预混料各氧化指标都是增长最快,其次是大豆油,脂肪粉增长慢(P<0.01)。相对于常温来说,高温促进了油脂的氧化,高温下不同油脂配制的预混料的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均极显著升高(P<0.01)。研究表明,高温加速油脂的氧化,脂肪粉相对于大豆油和鱼油,其氧化速度慢。建议配制母猪预混料时,使用脂肪粉作为油脂原料。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对育肥猪后期生产性能和冷藏生猪肉肉质的影响以及硒和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将40头DLY杂交猪(59.4kg)分为4个处理,对照组和3个添加剂组(0.3mg/kg硒,100mg/kg维生素E,0.3mg/kg硒+100mg/kg维生素E)。试猪平均体重为81.3kg时,将每个处理的10头猪各分为2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5%新鲜和氧化鱼油,试猪于平均体重109.8kg时屠宰取样。结果表明:①各处理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冷藏0~6d肉样的TVB-N、pH、L*无显著差异。②氧化鱼油显著提高肌肉丙二醛(MDA)含量,肉色b*值和血清尿素氮(BUN)、丙二醛(MDA)(P0.05);③油脂和添加剂在日增重(ADG)、滴水损失、肉色a*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上表现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育肥后期添加5%氧化鱼油5周,对冷藏2d肉样b*值和2、4d肉样MDA含量有显著影响,硒和维生素E表现显著的抗氧化效应和与氧化鱼油的互作效应,硒+维生素E的添加在氧化鱼油组的作用效应大于新鲜鱼油组。  相似文献   

18.
将肉仔鸡分为 3组 ,分别饲喂含 0 .2 %、4%鱼油的日粮 6周后 ,制作鸡腊肠。鸡肉采用真空包装 ,0℃贮存 0、1 0、2 0、3 0 d。测定肉品的烹制率、脂肪酸组成、脂质氧化、微生物及感官特性。结果表明 :日粮中鱼油含量对腊肠的烹制率、水分、脂肪、蛋白质、灰分以及胆固酵含量没有影响 (P>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用含 2 %、4%鱼油日粮饲喂肉仔鸡而制成的腊肠 ,其 n-3脂肪酸 (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 )的含量较高 (P<0 .0 5 ) ,但 n-6脂肪酸含量较低 (P<0 .0 5 )日粮的鱼油水平对肉品的 TBA值 p H没有影响 (P>0 .0 5 ) ;但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 ,真空包装鸡腊肠的 p H降低 (P<0 .0 5 )。不同鱼油含量对鸡腊肠贮存过程中厌氧菌落平板计数没有影响 (P>0 .0 5 )。日粮中添加 2 %、4%的鱼油不会加重鸡腊肠的鱼腥味 (P>0 .0 5 )。  相似文献   

19.
1 为什么鱼粉比鱼油更易氧化?早在60年代,美国就要求运到美国港口的鱼粉和鱼油都必须添加抗氧化剂。鱼油由于装在容器中,仅鱼油的液面接触空气,虽然鱼油极易氧化,但由于与空气的接触面有限,再加上铁桶加盖密封,相对来说氧化程度缓和。而鱼粉虽然经脱脂后其中的残油仅10%左右,可是鱼粉接触空气的表面积是鱼油的数千倍乃至数万倍,氧化程度明显提高,鱼粉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因氧化而引起的结块、发热甚至燃烧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2 为什么长期以来选用乙氧基喹作鱼粉的抗氧化剂?乙氧基喹(Ethoxyquin)化学名全称:6-乙氧基-2,2,4-三甲…  相似文献   

20.
奶牛围产期血清脂肪代谢、肝脏功能和氧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产前30 d的奶牛30头,分别在产前30、20、10、5、0 d和产后5、10、15、20 d采集血清,检测脂肪代谢指标(TG、Chol、NEFA、HDL、LDL含量)、肝脏功能指标(AKP、LDH、ALT、AST活性)和抗氧化、脂质过氧化指标(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①血清TG和Chol含量产前呈降低趋势,TG含量产犊当天急剧下降,Chol含量产后逐渐升高;血清NEFA含量产前变化不明显,产犊当天急剧升高,产犊5 d开始降低;血清LDL和HDL水平产前呈降低趋势,产后逐渐升高。②血清LDH和AST活性在产前5 d或产犊当天开始升高,产犊5 d后逐渐降低;ALT和AKP活性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③血清CAT和GSH-Px活性在产前呈降低的趋势,产犊当天升高,之后逐渐降低;血清SOD活性产前呈升高趋势,产犊当天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血清MDA含量在产前5 d开始升高,产犊5 d后逐渐降低。表明奶牛围产期发生脂肪动员和氧化状态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