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养殖密度与成贝个体大小、成活率、贝柱产量及产值等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养殖密度的经济效益。提出在河北省海湾扇贝养殖区,放养密度以35个/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来,浅海筏式养殖的主导品种栉孔扇贝连续三年发生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栉孔扇贝的养殖优势如虾池养殖东方对虾一样跌入低谷。为此,我们渔技人员与广大养殖户一同探讨,采取了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模式,确保了浅海筏式养殖的健康发展。现把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1.进行栉孔扇贝的换季养殖改变传统的春放冬收的养殖模式,购买当年培育的较大规格苗种或越冬渡夏的“老头苗”,把分苗时间提前至当年11月份,每层放苗40-50粒,第二年6、7月份收获,扇贝规格可达5-6cm,一般笼产6-8kg。2.进行海湾扇贝养殖搞好海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3.
信息广场     
“河北扇贝养殖区环境调查评估及健康养殖模式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2006年7月21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扇贝养殖区环境调查评估及健康养殖模式研究”[编号:04220502]进行了鉴定。该项目自2004年1月开始实施,首次在河北海湾扇贝养殖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文、物理、水化学、浮游生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鱼类、污染源等综合环境的调查,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河北扇贝养殖区海湾扇贝养殖容量评估,同时进行了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适于河北的扇贝健康养殖模式。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对河北海湾扇贝的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实施必将改善我省海湾扇贝的养殖状况,增加渔民的养殖收入,极大地促进我省海湾扇贝的健康发展。(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孙桂清)“金乌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由河北省水产研究所主持的“金乌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2006年6月15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为河北省水产局指令性计划项目,课题编号:冀渔科200601,起止年限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2006年主要进行了孵化试验及幼体培...  相似文献   

4.
小型温棚养殖日本对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已经作为成功的对虾养殖模式广泛推广,发展迅速,春冬养殖两季,夏季空置。为了充分利用温棚和探索更多的温棚养虾模式,本试验利用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空置期养殖日本对虾,选择了20个小型温棚(共计0.93hm~2)开展了养殖日本对虾的试验,并取得成功,日本对虾养成规格180~200尾/kg,平均单产2 892kg/hm~2,平均利润117 855元/hm~2。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6.
2012年从福建宁德引进大型藻类龙须菜,在昌黎扇贝养殖区进行养殖试验,对藻体生长适宜水温、水层及增重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龙须菜养殖适宜生长水温20~24℃,适宜生长水层为0.8~1m,9月份生长最好,月增重率最高可达489%。  相似文献   

7.
1、进行林孔扇贝的换季养殖改变传统的春放冬收的养殖模式,购买当年培育的较大规格苗种或越冬渡夏的“老头苗”,把分苗时间提前至当年11月份,每层放苗40-50粒,第二年6、7月份收获,扇贝规格可达5-6cm,一般笼产6-8kg。2、进行海湾扇贝养殖搞好海湾扇贝养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购苗。有技术的养殖单位可自己保苗,无技术的养殖单位一定要购买进入30目以上网袋且入海暂养的较大规格海湾扇贝苗。二是要注意分苗时间,避开牡好附着期,一般在8月25日以后分苗,可有效地避开牡螃附着期。三是适时进行水层调节。9月份还处于台风多发季节,…  相似文献   

8.
<正> 海湾扇贝原产美国,1982年由青岛海洋研究所张福绥教授引进我国并很快成为我国北部地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山东等地养殖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促使这部分养殖能力投向海湾扇贝养殖,使海湾扇贝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随之急剧增加。而海湾扇贝的苗种生产经  相似文献   

9.
1986年,金城镇就开始进行海湾扇贝养殖。到1992年,养殖面积由当时的5亩(0.33ha)逐步扩大到2700亩(180ha)。养殖的海湾扇贝亩产也由开始时的2000kg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6-8月对渭河流域陕西段4座水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测算了各个水库的鱼产力和鲢鳙放养量。结果显示,4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共鉴定出8门40种属,密度为12.00×10~4~132.50×10~4个/L,生物量为0.394 4~2.767 0mg/L;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0~2 180个/L,生物量为0.205 7~1.852 0mg/L;初级生产力(水柱平均日毛生产量)为0.405 3~2.206 5mg(O_2)/(m~2·d)。基于浮游生物的鱼产力为鲢鱼32.55~230.70kg/hm~2,鳙鱼46.28~231.60kg/hm~2;基于初级生产力计算的鲢鱼产力为26.23~142.28kg/hm~2,鳙鱼为14.75~80.31kg/hm~2。各个水库鲢鳙的合理放养量分别为98.13~621.63kg/hm~2、48.83~249.54kg/hm~2。  相似文献   

11.
海湾扇贝保苗及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湾扇贝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海湾扇贝的一个品种,1982年被引进到我国养殖。海湾扇贝的显著优点是;适温性广。在水温10~31℃之间可正常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24~28℃。生长快,养成周期短。一般只需要5~6个月。产量高,出肉率和肉柱高。亩产一般在6000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10000斤,每斤带壳的扇贝可加工出贝柱0.12斤。肉味鲜美,肉质细嫩。产出快,利润高。养殖一亩海湾扇贝,约需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一次性投资12000元左右。每亩收益为15000元左右。养殖技术容易掌  相似文献   

12.
<正>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东海岸,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中科院海洋所张福绥教授引入我国,1992年河北省开始养殖。经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河北省重要养殖品种,其产量、产值占全省养殖产业的三分之一强,居全国扇贝养殖第三位。河北省扇贝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秦皇岛两区两县(山海关区、北戴河新区、昌黎和抚宁县)和唐山乐亭县。全省养殖面积稳定在5.33万hm~2,年产量30万t左右。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13.
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述锡  崔金元  林勇 《水产学报》2013,37(11):1513-1520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适宜的扇贝浮筏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3 个贝龄扇贝周年壳长生长都没有显著差异;1龄贝壳长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9.53 mm;2龄贝壳长年均增长23.50 mm;3龄贝壳长增长较慢,年均增长15.47 mm;3个贝 龄扇贝周年湿重增长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和2龄贝湿重增长较快,3龄贝的年均增长约54.07 g,2龄贝的年均增长约37.80 g,1龄贝的年均增长约14.69 g;2 龄贝、3龄贝各养殖密度梯度之间累计死亡率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死亡率介于76.30%~83.33%,2龄贝死亡率介于88.89%~91.78%,养殖密度为150个/层的1龄贝与80个/层和50个/层的1龄贝累计死亡率差异显著。依据自然稀疏模型,浮筏养殖适宜密度3龄贝为4~5个/层;2龄贝为8~16个/层,1龄贝为29~124个/层。  相似文献   

15.
<正> 莱州市1995年浅海海湾扇贝养殖约1400hm~2。从10月25日开始,扇贝收获已全面铺开。从收获和加工的现场了解的情况看,今年扇贝养殖出现了“三高一低”的局面:“三高”即产量高、出柱率高、价格高;“一低”是费用低。今年产量约52500~  相似文献   

16.
冀渔广角     
<正> 莱州扇贝养殖健康发展扇贝长一寸,技术作这是山东省莱州市大面积养殖海湾扇贝的一条根本经验。 1993年,莱州市沿海群众千方百计等资1.5亿元,使海湾扇贝养殖飞跃发展,养殖面积由1992年的3050亩猛增到1.45万亩,增长375%。如此大的养殖面积要取得好的收成.进而实现高产高效,除搞好必要的细化管理工作外,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关键。为此,市水产局认真总结了1992年在浅海水域开发养殖海湾扇贝、特别是1080亩海湾扇贝养殖平均单产5560kg、出鲜肉柱率16.7%和亩效益16000元最高纪录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  相似文献   

17.
<正>1扇贝养殖生产现状1.1养殖种类、规模昌黎县的浅海扇贝吊笼养殖业起步于90年代初,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的标准化养殖模式,该产业已成为我县渔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昌黎县扇贝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海湾扇贝,并引进了少量的紫扇贝、中科红和加拿大扇贝原种。从2010年到2012年扇贝养殖面  相似文献   

18.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北美的大西洋沿岸 ,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是扇贝科优良的养殖品种之一。1 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将其引入 ,1 983年育苗取得成功 ,1 985年开始推广 ,目前已成为中国近海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1] ,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本文归纳了几种理化因子对海湾扇贝育苗的影响。一、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湾扇贝受精、胚胎和早期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 .温度对亲贝性腺发育的影响Orton[2 ]认为 ,影响生殖最重要的外界因子是温度 ,海湾扇贝的性腺发育与水温有关。关于温度对海…  相似文献   

19.
河北扇贝养殖区污损生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1819)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珍珠贝目、扇贝科、海湾扇贝属,原产于美国太平洋沿岸。其闭壳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谷氨酸含量高,味道十分鲜美,用其闭壳肌制成的干品,是海味中的珍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河北省扇贝养殖主要集中在昌黎县沿海,到2002年已经发展到2万hm2,年产量超过10.6万t,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2.7%,在我省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s)是生活于水中岩石及船底等设施表面的一类动植物的总称。这些生物大量生存于扇贝养殖设施上,其多数种类是有害的,主要表现在与扇贝争夺饵料、空间、堵塞养殖笼,制约了海湾扇贝的持续健康养殖,为查清污损生物对海湾扇贝养殖的影响,2005年夏季与秋季两次对扇贝养殖筏、养殖笼与养殖球上取样,对污损生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1种类组成两次调查采集的污损生物共30种,隶属12个门类,见表1。在所有样品中,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最多,各为5种,各占生物种类总数的16.7%;其次是藻类(绿藻门3种,红藻门1种)4种,占13.3%;多孔动物、苔藓类各3种,分别占10%;腔肠类、...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2年开始,辽宁省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我地区实施。项目中推广了网箱保苗技术、参礁改造技术、虾、参混养技术等技术措施。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每年完成面积66.7hm~2,对虾产值1 000多万元,增加效益100多万元。1对虾的养殖1.1虾苗选择虾苗选择黄海1号、2号抗病毒虾苗。1.2放苗时间和密度规格1cm,投放密度7.5万~15万尾/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