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带鱼延绳钓作业渔获的新种南海带鱼群体由Ⅰ-Ⅶ龄组7个世代构成,以田龄和Ⅳ龄占优势;肛长优势组为320—380mm,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肛长为280mm,在5—10月期间均有产卵活动;按Yon Ba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_∞=856.34mm,W_∞=5375.9g,K=-0.1186,t_o=-1.4625,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623龄。死亡率计算表明,瞬时总死亡率为1.1132,瞬时自然死亡率0.3681,瞬时捕捞死亡率0.7451,最佳最小可捕肛长为287.0mm,最佳最小可捕体重为338.9g。由此说明,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资源状况良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有以下4个: 1.东海带鱼承受巨大捕捞压力自1960—1980年,东海机动渔船艘数(马力)连续增多,到1980年达到1960年艘数(马力)的11倍。带鱼在东海海洋捕捞量中占21.99—38.85%,高于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马面(鱼屯),居于突出地位,在东海区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形势下,承受巨大捕捞压力。 2.东海带鱼捕捞死亡增大 1976—1979年每年基本消灭去年的一个世代,70年代东海带鱼捕捞死亡显然比60年代增大。 3.东海带鱼个体平均肛长趋小 1962年平均肛长为253.1毫米,1976—1979年平均肛长趋小到224.3毫米。 4.东海带鱼补充速度加快 70年代东海带鱼从肛长238毫米以下个体中快速补充,1978年、1979年性成熟个体中最小肛长趋小到180毫米。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5.17、14.34±6.64、16.10±6.28 kg/h,出现频率均在85%以上,对总渔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60.20%、53.77%。东海近海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82.62 mm,优势肛长为150~200 mm;平均体重为102.77g,优势体重为50~110 g。雌、雄产卵个体间肛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呈等速生长,肛长-体重关系为W= 4.520×10-5L2.795 (R2=0.929,n=349)。经χ2检验,带鱼产卵群体♀:♂均大于1,肛长210 mm以下,雌性个体占优势,其所占比例随肛长增加而不断变大,雌雄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64.65、171.65 mm。  相似文献   

4.
1.黄、渤海带鱼体重——肛长关系: 黄海海州湾带鱼 W=441.2×10~(-5)L~2.7773 渤海莱州湾带鱼 W=697.4×10~(-5)L~2.7123 2.根据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结果,1—6龄带鱼体重生长速度比肛长生长速度迅速,6龄带鱼体重为1龄带鱼的5.5—6.0倍,6龄带鱼肛长为1龄带鱼的1.8—1.9倍。肛长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大而递减,体重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大而递增,肛长生长加速度为负值,体重生长加速度为正值(5,6龄或5,6龄以后出现负值)。 3.肛长生长和体重生长,年间虽然有些波动,但除体重生长加速度既有正值也有负值以致变动范围较大外,其余的各项生长数值变动范围都很稳定。 4.黄、渤海带鱼体重生长曲线,曲率小,近乎直线,拐点出现于5—6龄或6—7龄时。平均状态,海州湾带鱼拐点位置在W=0.241W_∞处,莱州湾带鱼拐点位置在W=0.297W_∞处。海州湾带鱼因饵料条件优于莱州湾带鱼,因此,海州湾带鱼的W_∞比莱州湾带鱼的W_∞为大;海州湾带鱼的衰老拐点出现时间比莱州湾带鱼为晚。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i)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特征,根据2015年9—10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样本,通过测定样本胴长(L_M)、体质量(M)和角质颚的形态值,建立胴长与体质量以及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的关系,并利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个体和性成熟度间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未成熟个体间胴长存在显著差异(P0.01),雌性不同成熟度个体间体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胴长和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未成熟和性成熟个体的生长系数b分别为2.22~2.25和1.75;性成熟与未成熟个体间角质颚形态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未成熟个体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取的6个角质颚形态参数值与胴长的关系均符合线性生长模型;通过方差分析,认为不同胴长组之间,雌性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合性成熟度分析,发现角质颚形态参数同时受到胴长与性成熟度间交互作用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 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 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 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 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 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 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 mm与105~114 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 mm与225~245 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50)为178.1 m...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北部尾明角灯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中北部海域中层拖网采集的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尾明角灯鱼的体长为32~76 mm,优势体长组为45~60 mm,占总数的86.9%,平均体长为(51.47±6.60)mm;体质量为0.3~4.3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2.5 g,占总数的91.1%,平均体质量为(1.6±0.61)g;雌雄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长参数b为2.581,表明尾明角灯鱼为异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39∶1,在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中差异较大,10月和1月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不同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性腺成熟比例最高为1月;初次性成熟体长为51.4 mm;摄食等级0~4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0.8%、46%、33.9%、8.1%和1.3%。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绥芬河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年龄、生长以及初次性成熟叉长情况。通过对2015 2017年采捕到的绥芬河大麻哈鱼洄游群体24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将其分为1 +、2 +、3 +、4 +、5 +五个年龄组,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模拟了大麻哈鱼不同性成熟年龄以及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的参数。残差平方和分析( ARSS)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雌、雄个体间以及不同性成熟年龄组( 2 +,3 +)间的生长差异显著。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了绥芬河大麻哈鱼的性成熟概率曲线,结果显示大麻哈鱼雌性个体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 L 50 )比雄性大,ARS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雌、雄个体的性成熟概率差异极其显著。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的平均叉长有减小的趋势,且出现低龄( 1 +龄)个体。  相似文献   

9.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 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 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 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 500~4 500 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 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 g和88.89%,雄性为160~220 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 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 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 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 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 mm,雄性个体为146.95 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相似文献   

10.
1.在各种规格囊网网目的拖网所捕获的带鱼肛长范围内,以 L_(0.5)为中心,随着肛长增大,捕获率越来越大,逃逸率越来越小,直到全部捕获;随着肛长缩小,捕获率越来越小,逃逸率越来越大,直到全部逃逸。这就是放大网目的繁殖保护意义。在捕获肛长较大带鱼的同时,也捕获一定数量肛长较小幼带鱼;既释放大量幼带鱼,也逃逸一部分肛长较大的带鱼,这就是拖网网具在捕捞效率上的两重性。2.从网目53.8毫米改换为网目64.8毫米的初期,暂时减产。带鱼资源经过休养生息后,又会提高产量和稳定产量。在稳定时期之后,改换网目80.4毫米虽然能大量提高产量,但尚未摆脱以1龄带鱼为捕捞基础,同时兼捕大量当年生幼带鱼的不合理局面,仍须继续进行放大拖网囊网网目试验。3.过渡性渔捞调整:(1)定额捕捞,年产量为35—40万吨之间,其中机轮渔业占25%,群众渔业占75%。(2)渔期调整,全年时间应当分作三个渔期,4、5、6月春、夏汛以机轮渔业为主,捕捞年产量定额的25%;7、8、9月黄、东海带鱼禁捕期;10、11、12月秋、冬汛以群众渔业为主,捕捞年产量定额的75%。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61年~1962年(1962年)、1997年~1999年(1998年)以及2006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的渔业生物学资料,对3个时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的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生长、死亡参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1962年和1998年相比,2006年二长棘犁齿鲷的体长频率分布由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雌雄比明显增加。2)平均体长由1962年的108.8 mm减小到2006年的102.0 mm;L50由108.9 mm减小到95.9 mm;生长系数由0.35增加到0.50;二长棘犁齿鲷小型化、性成熟提前和生长加快现象明显。3)对比1962年,1998年并未发生平均体长、L50的减小,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期二长棘犁齿鲷并未受到长时间的过度捕捞。4)3个时期的开发率分别为0.49、0.62和0.60,目前二长棘犁齿鲷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春季南沙海域鲣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5月和2016年4月灯光罩网船在南沙海域生产调查采集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优势叉长为260~280 mm,占14.68%;优势体质量为27~100 g,占18.35%;叉长与体质量关系参数b值为3.403 9。雌、雄性比约为1∶0.9;性腺成熟度以Ⅰ期(47.71%)和Ⅳ期(27.06%)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上升。性腺发育个体性腺长与叉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初次性成熟叉长为392.70 mm;摄食等级以1级和2级为主,分别占36.24%和29.36%,1~4级有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饱满度指数为0.74~7.45,均值为2.53。  相似文献   

13.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07-2008年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生长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生长的影响。分析认为,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存在相关性,性成熟度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个体的耳石MW/TSL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无关。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胴长也存在着相关性,胴长300~400mm的个体与500~600mm和600~700mm、胴长400~500mm与500~600mm和600-700mm的雌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差异显著(P<0.05),胴长为400~500mm至500~600mm的个体,其MW/TSL增加迅速,差异极显著(P<0.01)。胴长350~400mm与400~500mm、400~450mm与450~500mm的雄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胴长400~450mm时的MW/TSL值为最小。研究表明,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生长有影响,但雌雄个体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系(中国)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和2011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生殖洄游群体中采集了571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样本,进行了鳞片观察和生物学测定。根据退算叉长,采用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大麻哈鱼叉长的生长,并计算了生长速度和加速度。结果表明,大麻哈鱼3龄前生长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对3+龄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表明,在1.372和1.492龄时,雄、雌个体生长速度最快,而在2.674和2.823龄时生长加速度最低,和性成熟开始时期相吻合。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了大麻哈鱼50%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50),雄性为46.19 cm,雌性为47.95 cm,ARSS分析表明雌雄差异显著(P<0.05),对应的50%初次性成熟时间T50分别为2.00和2.15。通过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认为应将50%初次性成熟叉长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黑龙江大麻哈鱼雌性个体GSI和绝对繁殖力均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雄性个体上述指标均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黑龙江雌性和雄性大麻哈鱼GSI与叉长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78x–18.225(R2=0.441);y=–0.090x+8.852(R2=0.423)。黑龙江群体性腺发育程度高于乌苏里江群体,乌苏里江群体性腺发育的不一致性导致了GSI和叉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修复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资源,2013—2016年实施了大规模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受精卵7835×104粒,同期还开展了跟踪监测调查。本研究利用放流前后的定点资料和补充采样数据,估算了生长参数和死亡系数等指标,并构建资源评估模型,模拟分析了渔获产量和残存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浙北海域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极限体长为138 mm,年生长系数K为2.354,t0为–0.05237 a,年总死亡系数Z为2.83,年自然死亡系数M为1.74,年捕捞死亡系数F为1.09;现行捕捞强度下,每投放1×104粒受精卵,可形成137.3 kg产量,同时还补充了502 ind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种群修复和增产增收的目的。评估结果显示,将开捕时间推迟2个月,捕捞产量可增加10.0%,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7.5%;捕捞强度也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将年捕捞死亡系数降至0.76,捕捞产量最高可达155.6 kg,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9.4%。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效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1994—1996年(5—11月间)在台湾浅滩邻近海域进行的带鱼延绳钓探捕生产情况、经济效益、南海带鱼群体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等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探捕船日产量变动于1000—1500kg,最高为6500kg;其渔获体长优势组320—380mm间占65.2%,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占56.1%,年龄结构为3龄和4龄鱼合占75.4%。本文还对南海带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_(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_(50)和A_(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4年8月—2015年2月于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106尾,测量其耳石样本的长、宽、周长、面积等形态指标,分析耳石形态特征,以探讨其耳石形态特征与个体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线鱼耳石的形态指标在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耳石的宽、面积及长宽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耳石的长、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现,耳石的长、宽、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面积、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这8个形态指标为金线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金线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体质量的最佳拟合函数为多项式函数。  相似文献   

20.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x~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 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 mm,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 820±253 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9l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