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便于传播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之中采用了视频化的微课教学方式,本文重点分析微课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微课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较好地提高中职电子技术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理念的出现,高校微课教学进一步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众多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进。分析微课教学现状,总结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合"互联网+"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等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微课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从而为高校教学应用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数学教学中,是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教学实践,使微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人中职数学课堂中,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微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中,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微课主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网上课堂,以视频形式,课本教材的知识点、难点为主题,精简的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便捷性、资源共享性。而现在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课堂气氛沉闷等导致学生有厌学情绪,造成效率不高。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满足英语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活动运用微课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主动学习英语,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随着全国高校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的举行,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微课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课教学已更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采用,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也适当使用微课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苏显扬 《甘肃农业》2020,(3):106-107
中职教育意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岗位实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课岗融合"既是中职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也是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通过研究"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基础内容,结合现阶段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的不足,提出开设校本课程、打造"双师队伍"、建设教学基地、融合季节实际情况与优化评价方式等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微"已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蔓延到了教育领域,"微课"就是最好的证明。分析了在高职英语听说课堂引入"微课"教学的原因,阐述了高职英语课堂应用"微课"的方法及作用,以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自主学习,进而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潮流。微课作为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业务水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职学校教师除了要会利用微课资源,还要做出自己原创的微课作品,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教师的教学思考、中职师生的互动、创新性。通过微课的使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资源影响着高校的课堂,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创新创业教育中微课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暴露出其过于注重形式而轻内容、教师使用微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师应以工匠精神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执着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内容的实用性,融合传统教育的优点,创新微课的授课模式,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创新创业教育微课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0.
对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将微课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应用于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中。微课可以将比较枯燥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分课堂将课堂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促进了师生们的互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结合"微课+对分课堂"二者的优点,将其应用在东北林业大学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对授课班级进行分组,分组时兼顾学生成绩,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组结合所选主题制作时长为5 min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讲授完后,留10 min时间让各组同学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讲授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等。研究发现,此教学模式提高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质量,但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中职数控专业翻转课堂中的微课教学应用原则与中职数控专业翻转课堂中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及国际交往的增多,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对目前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改良措施,人才的培养体系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创新思维极其重要。微课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受大众接受。本文将对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谈谈加强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273-274
教育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课堂"的提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课堂已经不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地方。"互联网+课堂"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得以实施。颠覆传统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文章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将微课程作为主要课前自学手段和学习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实施探究性任务为驱动的课堂互动学习,并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巨大变革,其中,"微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对比"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分析"微课"在现代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微课"的定位给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微课在高校许多专业中都有应用,而且越来越普遍。微课视频短小精悍,以讲解专业知识点为主,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微课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优势与特点,并以实际案例探讨在高校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巧妙吸引学生兴趣,营造开放、交流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实施以考促学的考试管理。  相似文献   

17.
杨晓宇 《农家参谋》2022,(11):168-17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微课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微课教学特点,以及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微课普及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翻转课堂与微课开发应用成为推进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改革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微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与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微课内容开发与微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层面设计电子商务微课开发的具体方案。并提出改善高校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等电子商务微课普及应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时间长,这对于数学基础薄弱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的中职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弊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时间短、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的微课应运而生,它为课前预习,解析重难点,课后复习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其次简单叙述了微课的制作方式,最后说明了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95-296
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而该模式主要包括视频学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过程。应用该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对一些有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实验和设计实验。而且该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学生课前进行在线预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拥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在下课后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测验,以此来巩固知识的积累。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开放性的实验室,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翻转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介绍了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微课"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