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其中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十分重要,而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都依附于校企共建,因此"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尤为重要。本课题从"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建设"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意义,进而总结出"校企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体制、制度、资金、技术、市场和教育等困境。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制,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育成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成功因素,提出了创新创业路径。结合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获奖项目"智慧农机"的实践经验,从创新创业需求出发,提出了以高校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型领导为目标的"融内联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生业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下,使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方面面相融合,从而更加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崭新而且热门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新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着手,探索出适应"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从而早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78-279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较严峻,我国民办高校应该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更应该找到新方法和新策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广东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投身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中。通过探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社会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在农村进行创业活动的主要障碍,提出"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口号提出后,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的年轻一代,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所以很多高校开始逐渐对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就业压力。所以,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2.0推动下,现代社会步入"互联网+"的新形态、新业态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愈加多元化,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可充分搭载"互联网+"的基础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创新,紧抓创业机遇,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指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发展契机,开创性的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既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帮助乡村解决当下较为关键的"三农"问题。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意义所在,在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大学生创业与所学专业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其利弊。利用所取得的专业优势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从栽培、生产、加工到果品零售各个方面,都是好的创业出发点。通过立足园艺专业,将园艺科技创新基础与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开辟"立足专业做实创新就业之路"的新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农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业动力不足等现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育人为本,注重"双创"意识培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助力创业实践;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校内、校企协同。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从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试图从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出发,介绍该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化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进一步完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始与"三农"相关联,特别是农业类大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他们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也越来越显著。文章分析了当前农业类大学生创业的形势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和农业类优秀创业项目,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多维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就业创业的意识有了新的高度,但是对于就业创业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在这样的前提下,协同创新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就大学生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在最近几年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建设理念。但是从我国当下的现状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而这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还是在教育资源的提供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满足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因此,本文以我国当下的新常态视角,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困难,并通过"共产党讲堂"平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实现大学生创业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高校共青团应发挥其应有的优势,辅助大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本文对高校共青团在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7.
依据对保定地区"90后"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总体较强但成功案例较少。通过对制约大学生网上创业因素分析,提出"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网络创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开展校园创业服务建设,搭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网络创业氛围,争取社会家庭大力支持"等4个方面推动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转变经济结构,释放经济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文章以广西涉农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问卷法,从个人背景、教育环境、政策环境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普遍较高,但创业意愿到创业实践的转化率较低。进而从加强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的实用性,构建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等方面提出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就"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做好计划实施工作。我校的方案从总体上,增加了学生社团对创业的影响、科学商店对创业的影响,按照《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要求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本文以"水果采摘"为研究项目主题,通过对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对国家、农民、个人具有的政治、社会、个人意义,以及各地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的模式和成功经验,最后提出深化小额信贷政策对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的助推效应:金融机构还须从创新融资对接方式、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力度,创新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