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深水网箱养殖中的声学监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水网箱养殖过程出现的一些诸如网衣安全、鱼类逃逸等问题,介绍了几种类型的监测技术应用:(1)声学警戒带方式构成的被动式网衣安全监测技术,监视声纳可以是单波束,也可以是机械扫描的多波束或电子扫描的多波束,同时采用水下机器人进行巡视;(2)基于网箱中鱼的目标强度,实现对网箱中养殖品种大小、数量的统计监测,鱼的目标强度主要取决于鱼的体态特征,同时也与发射声波的波长有关;(3)数量识别技术以及饵料投饲过程中的声学监测技术,通过将声纳输出信号反馈到投饵机,实现饵料投放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视图几何原理重建鱼类游泳三维轨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超  黄志勇  熊彪  占静  石小涛  林晨宇 《水产学报》2017,41(10):1631-1637
鱼类行为学数据是水质污染监测的主要依据,也是鱼类自身健康状况的反应,提取鱼类行为学数据对水质监测研究至关重要。为了获取鱼类行为学数据,实验提出了一种运用多视图几何原理研究鱼类轨迹跟踪重建的方法,实验中用3个摄像头分别从正面、侧面、俯视面3个方向监控水箱中鱼的游动,通过前景跟踪法在3个摄像头中分别得到一条二维轨迹,再利用多视图几何融合,计算出鱼类在水箱中游动的三维轨迹,从而可以重建鱼类的游动轨迹。实验重建了单条鱼在水箱中游动的三维轨迹,计算出了鱼类的位置信息和实时速度。研究表明,重建轨迹与鱼的真实轨迹虽然存在0.88~2.88 s的延迟,但结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成像声呐的鱼类三维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牧场中鱼群的三维空间分布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成像声呐进行位置计算的方法。将成像声呐固定在船舷外侧的水下,并保证波束发射方向和声呐移动方向一致,通过走航的方式采集水下鱼群信息。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图像构建、背景去除、目标提取等,然后利用基于交互式多模型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对水下目标进行关联处理,得到同一个目标在声呐水平视场中不同帧图像中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连续两帧图像中目标位置关系计算目标的空间坐标,最后结合关联算法获得多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深度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获取鱼群在水下的三维运动轨迹及其分布情况,这将为鱼类行为分析以及海洋牧场的资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常年有水入白洋淀的府河为研究对象,从河流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鱼类、大型维管束植物等方面开展汛期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通过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FEQI结果显示: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为上游良好、中游和下游中等。研究发现,不同水文条件下水生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存在局部差异;府河的生物多样性趋于平稳。总体来看,保定市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在中等-良好之间,上游段良好,中游下游河段水质中等。  相似文献   

5.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鱼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鱼效果的监测评价及相应技术优化是鱼道成功运行的保证。通过对比射频识别技术与其他水生生物监测技术之间的优缺点,从鱼类生理伤害度、监测精度、标签遗失率以及适用鱼类个体尺寸范围和监测成本等方面,阐述了射频识别技术在鱼道监测工作中的优越性。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在鱼道内部通过效果、鱼道进口吸引效果和鱼道河流连通性修复方面的应用,概括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所包含的关键技术,加强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鱼道监测、评价、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养殖鱼类摄食行为的特征提取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养殖过程中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的问题,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量化鱼类摄食行为,提取可用摄食参数,构建精确的摄食模型是优化投喂策略的有效途径。总结了摄食过程中主要觅食感觉器官、捕食量化指标和摄入声信号特征。综述了养殖期间影响摄食行为的环境因素。对比分析了两种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即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光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基于声学监测与声呐成像的声学技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能够提高摄食模型准确性和普遍性的方法,以及被动声学的研究潜力及研究方向,以期为投饲系统向智能化的迈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五种生物评价方法对齐市不同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污水生态系统、Trent生物指数和Goodnight生物指数对江水底栖动物评价能很好地反映水质污染状况,生水生态系统、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湖水藻类评价能很好地反映水质污染状况,同时对完善生物学评价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被动声学技术的海洋生物测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开展基于被动声学技术实现海洋生物测量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被动声学技术用于海洋鱼类测量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列举了常用的被动测量设备以及被动声学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端点检测、特征提取和识别技术;分析了采用上述测量技术可以研究海洋鱼类的栖息地、生活习性以及人类活动对鱼类的影响。通过列举石首鱼和鳕鱼的发声研究,提出今后被动声学技术研究的重点应集中于各种被动鱼目标特征库的建立和完善,鱼类、海豚等海洋生物的被动声辐射机理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声特征参数以及鱼类发声和特殊行为之间的关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4种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目标强度测定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的测量是渔业声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2015年6―10月,在小型水槽内使用Bio Sonics DT-X(199kHz)科学探鱼仪发射水平声波,测量了4种共29尾不同鳔室结构的淡水养殖鱼类体侧向及背腹向(180°范围)的目标强度,并拍摄X光影像以了解鱼体鳔室结构及特征。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7尾、鳜鱼(Siniperca chuatsi)9尾、鲫鱼(Carassius auratus)6尾、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7尾。结果显示,单体鱼目标强度与声波入射角度具有cos三次方函数关系,体侧向与背腹向上最大目标强度均出现于鱼体主轴垂直于入射声波时,最小目标强度出现于头尾方向朝向声波时,与最大目标强度相差10dB。不同种鱼类体侧向平均目标强度略大于背腹向0.5~5dB。单室鳔鱼类目标强度比相近体长的两室鳔鱼类小。对4种鱼类的目标强度与鱼体相关生物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体侧向与背腹向目标强度主要受体长、鳔长和鳔长/鳔高值的影响较大。通过目标强度与实验鱼全长、体长、体重的线性回归,获得体侧和背腹入射方向目标强度与3个生物学参数的关系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鳔室形态鱼种的回波特征差异,辅助判别长江内常见鱼类(如瓦氏黄颡鱼、鱖鱼、鲫鱼等)的声学信号,结果对于淡水水域水平原位监测时分析评估资源量相关参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造成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缺氧,二是低温。越冬期,越冬鱼类会受到水体环境、天气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介绍了采用越冬前水质调控技术、越冬期间生物增氧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机械增氧技术、化学增氧技术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者综合的方法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渔业水质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渔业的水质监测技术是获知鱼类生长环境状况的前提,也是渔业现代化养殖的基础。为此,介绍了影响渔业水质的6个环境因子,总结了我国目前渔业养殖水质监测技术的现状,即水质监测参数单一化、参数获取方式局限性和水质调控方式经验化,并逐个地分析了发展趋势,即水质传感器多参数、数据网络高可靠性和水质调控系统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漓江30多年来3次较大规模的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的鱼类信息数据,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方法,利用数学统计法和多样性指数法分析历史与现状数据,研究了漓江鱼类多样性特点及30多年来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漓江鱼类日益枯竭的原因,为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漓江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各种致危因素的叠加影响,漓江水生态系统呈现出亚健康状态,水生生物结构严重失调,鱼类自然资源日趋衰竭的态势严重,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浅水湖泊石臼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对石臼湖水质和鱼类资源开展的2次调查数据,研究石臼湖水质、鱼类资源现状及演变趋势。采用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OECO富营养湖泊判断标准,研究石臼湖、姑溪河、塘沟河、清水河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通过商业捕捞的渔获物调查,收集石臼湖和姑溪河鱼类资源数据,分析河网区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等渔业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石臼湖及毗邻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污染,且湖区受水量变化影响低于河流区,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为富营养状态。石臼湖分布鱼类110种,2012-2013年共调查到54种;其中,石臼湖38种,固城湖33种,姑溪河51种。石臼湖、固城湖和姑溪河主要经济鱼类(数量和重量均超过1%的种类)分别有13、11和9种。石臼湖鱼类主要以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鲇(Silurus asotus)等适应静、缓流生境的鱼类为主,并以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等小型鱼类或小规格个体鱼类(1 000 g)为主;湖区天然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由于和长江下游干流相通,姑溪河鱼类种类数高于湖区,但其生物量远低于湖区;渔业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水质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河湖的连通性有关;受枯水期水量偏少、上游和周边来水污染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影响,石臼湖水质出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宜采取源头控污、限制养殖、渔民转产以及人工增殖等措施,保护石臼湖水质,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4.
声音导鱼技术对保护鱼类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其研究重点是声音如何让鱼类产生趋避行为及如何准确的让鱼类产生趋或者避的行为。从生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对声音导鱼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声音导鱼的关键技术,包括鱼类趋避行为对声音的响应关系、鱼类声域的确定、鱼类声音信号的采集、鱼类声波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以及实际声场中声波的叠加技术等,并根据声音对鱼类诱驱作用的原理建立了一个声音导鱼的大坝模型,分析了大坝实现声音诱驱鱼的关键要素;展望了声音导鱼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用于鱼类室内三维跟踪的红外反射系统很多鱼类养殖设施已装备了由人工操纵的摄像系统,用于鱼类行为监测。例如,鱼一旦吃饱就关停的投饲系统,或监测由水质恶劣或疾病导致的鱼类行为异常。本研究展示的用于室内跟踪鱼类的三维红外反射(IREF)系统可让鱼类行为的监测自动化,其因省去了人工连续监控的需求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通过剔除人为主观因素而提高了鱼类行为分析的准确性。该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周勇 《河北渔业》2013,(11):58-5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不少水库已成为城镇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保护和净化水库水质,维护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水库管理机构、水行政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重要职责。鱼类作为水体中最重要的生物因子之一,在净化水质、保护水生态系  相似文献   

17.
正水平水声学是研究浅水水域的鱼类,以及对采用垂直水声方法所采样数据计算出的鱼类密度和生物量估算值再作完善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为了正确地诠释声学研究的信息,使用了以前建立的有关鱼类的反射声或目标强度与其体长或体重等生物(学)参数关系的方程式。对于淡水鱼类,这些关系式少  相似文献   

18.
水体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生产生活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广泛、易在生物体内蓄积、不易分解的特点,不仅对水生生物各类群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食物链间接危害人类健康,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鱼类作为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重金属及其生态毒理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鱼类重金属的来源、赋存和迁移转化规律,阐述了重金属对鱼类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和遗传水平的毒理学效应以及鱼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并结合重金属对鱼类生态毒理学研究中不足,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演变态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漓江30多年来三次较大规模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的鱼类信息数据,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的方法,利用数学统计法和多样性指数法分析历史与现状数据,在物种多样性层面上分析研究漓江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及鱼类三十多年来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并在多样性的层面上分析漓江鱼类日益枯竭的原因,为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漓江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各种有害致危因素的叠加影响,漓江水生态系统呈现出亚健康状态,水生生物结构严重失调,鱼类自然资源日趋衰竭的态势严重,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趋势显著,保护与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池塘养殖水异位生态治理技术工艺,比较处理工艺不同环节水质指标,分析了治理工艺对池塘养殖水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与原养殖池相比,生态处理工艺中的沉淀池、曝气氧化池以及生态净化池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余氯、总氮、总磷等质量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溶解氧呈上升趋势,池塘养殖水生态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