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的无机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机构确认为致癌物,自然界的砷以不同化学形式存在,包括无机砷(三价砷和五价砷)以及有机砷,毒性顺序为AsH^3〉As^3〉As^5〉R—As—X。目前国际上均以无机砷的形式进行卫生学评价。沿海滩涂砷的污染日益严重.深入研究水产品中的无机砷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6mol/L HCI水浴条件下,无机砷以氯化物形式被提取,实现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分离,选择介质为2mol/LHC1条件下测定总无机砷,设置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表1),寻找最佳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2.
黑碳吸附汞砷铅镉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测定了黑碳阳离子交换量,研究了黑碳对汞(Hg^2+、砷(As^3+)、铅(Pb^2+)和镉(Cd^2+)离子的等温吸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碳阳离子交换量为0.15cmol·kg^-1,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黑碳对Hg^2+、As^3+、Pb^2+和Cd^2+的等温吸附是非线性表面吸附,可用Langmiur方程拟合;黑碳对Pb^2+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对Hg^2+、As^2+和Cd^2+的;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约5h达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快反应阶段和慢反应阶段,可用动力学一级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描述: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速率、吸附亲和力和最大吸附量有:Pb^2+〉As^3+〉Hg^2+〉Cd^2+;黑碳吸附的Hg^2+、As^3+、pb^2+和Cd^2+易解吸,30min内洗脱率高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3.
辩证地看待砷制剂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开锋 《饲料博览》1999,11(4):15-17
1砷应用的历史回顾1.1砷的存在形式砷的化学性质非常复杂,很少以元素状态存在,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出现(Nielson,1975).自然界中主要含砷矿物有砷黄铁矿(FeAsS)、雄黄矿(AsS4)和雌黄矿(As2S3)等。常见的无机砷化合物有As2O3(俗称砒霜,中医称信石)、砷酸铅、砷酸钙、砷酸钠、亚砷酸钙、亚砷酸钠等。常见的有机砷化合物(简称“胂”)主要有对氨基苯砷酸3一硝基一4一羟基苯砷酸、盐酸二氨基二羟偶砷苯(酒尔佛、606)等。1.2砷的应用概况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砷化物入药的记载。它具…  相似文献   

4.
对氨基苯砷酸对猪生长的影响徐长明,胡来根,徐筠遐,李宝泉,金学康,高红兵(江苏省农科院牧医所南京210014)(江浦县汤泉粮管所)砷一直被认为是有毒元素,实际上元素砷是无毒的,有毒的是砷化合物。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砷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刺激造血...  相似文献   

5.
水稻砷污染健康风险与砷代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目前稻米主要生产区(东南亚地区)的土壤和灌溉水砷污染严重,导致稻米中砷的积累;砷在稻米中的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所以,稻米砷污染问题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比较突出且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减少水稻对砷的吸收、控制水稻体内砷向籽粒转移、降低籽粒中砷的生物有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因此,深入理解水稻对砷的吸收、体内转运和转化等代谢机制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有关水稻对砷的吸收和体内砷代谢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水稻根系通过磷吸收通道吸收五价砷(As(Ⅴ)),水通道吸收三价砷(As(Ⅲ))。进入水稻体内的砷,一部分由地下部转运到地上部,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被转运到水稻籽粒中。根表铁膜能抑制水稻对As(Ⅴ)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在水稻的地下部和(或)地上部还存在着As(Ⅴ)还原、As(Ⅲ)甲基化等砷形态的转化过程。最近,水稻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已经被克隆和表征。  相似文献   

6.
由于禽畜粪便未做防渗的露天堆积,导致饲料添加剂洛克沙胂(ROX)进入环境从而诱发无机砷污染。本研究通过157 d的一维土柱模拟探究了ROX长期持续污染的前提下,垂向包气带上砷化合物形态和含量的时空变化,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响应。结果显示,在157 d的ROX持续污染模拟过程中,ROX降解速率很高,显著高于迁移速率,ROX的降解与吸附均发生在土壤浅层(0~10 cm)。ROX降解产物主要为As(Ⅴ)和As(Ⅲ),其中As(Ⅴ)含量明显高于As(Ⅲ)含量,砷化合物均主要聚集在0~40 cm深度,土壤中砷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土壤溶液中的含量,土壤对砷化合物的固定能力很强,砷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十分缓慢,157 d最大迁移深度为40 cm。由此可见,土壤一旦被砷污染,其长期危害难以消除。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深度显著不同,结合RDA与PERMANOVA分析证明深度和ROX含量是控制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得知,表层土壤中ROX持续污染会诱发较大的砷致癌风险。因此,建议全面执行我国禁止使用ROX的规定,在仍然允许使用ROX的国家和地区,要加强对禽畜废弃物的规范处理,避免长期在未防渗的地面上露天堆积。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旱作(大豆、苜蓿)、水作(水稻)二种环境条件下,砷与镉、铅、铜、锌共存时的复合生态效应,砷处理浓度为20、40mg/kg;对砷复合污染防治措施研究,包括土壤改性(施酸、喷酸、施加石灰等)、施用腐殖酸以及水旱田对比试验等。结果表明:砷复合污染下毒性>Ca-As>Fe-As>Na-As,Ca-As复合污染对苜蓿试验的生态效应既与污染物绝对浓度有关,也与As/Ca比值有关,Cd-As复合污染诱使苜蓿吸收更多的Cu和Pb,产生次生生态效应,旱田上,改性措施或许有一定的抑制砷吸收作用,在水田上效果不明显,水改旱,砷吸收量可减少2.5-7.8倍,但这将增加大大豆对镉的吸收量达1.9-4.7倍。因此认为在砷复合污染情况下,在生产实践上应用改良措施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总砷含量、水溶性砷形态、脂溶性总砷含量分布特征,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水溶性砷形态和脂溶性总砷含量。结果表明,在雌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雄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性腺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雌蟹和雄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随体质量的增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8个省份中华绒鳌蟹成蟹性腺和肝胰腺中总砷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在肌肉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83.3%~99.6%,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18.8%~51.8%,肌肉组织与性腺、肝胰腺组织中水溶性砷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性腺(雌)和肝胰腺(雌、雄)组织中脂溶性总砷的百分比范围为14.34%~72.59%,3个组织脂溶性总砷百分比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3个组织脂肪中总砷含量与相应组织总砷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相应组织脂肪百分含量无正相关性。可见,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存在差异性,水溶性砷是肌肉组织中砷的主要形态,砷甜菜碱(AsB)是水溶性砷的主要成分,在性腺(雌)和肝胰腺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脂溶性砷,尚未见中华绒鳌蟹脂溶性砷种类,新陈代谢,潜在毒性以及来源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9.
通过砂培盆栽的方式,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锑胁迫(0、5、10、20、40、80和100μmol/L)和锑砷复合胁迫(0+10、5+10、10+10、20+10、40+10、80+10和100+10μmol/L)对地枇杷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枇杷是一种典型的锑耐受性植物,植株体内的锑主要累积在根部;当单一胁迫锑浓度不超过100μmol/L时,锑对地枇杷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活性影响不大,但地枇杷的干物质累积受到一定的限制;(2)锑砷复合胁迫下,地枇杷根中锑和砷的吸收累积互为促进作用,而茎和叶中砷锑的转移、存储互为抑制作用;(3)虽然锑砷复合胁迫会降低地枇杷的干重,但低浓度(5~20μmol/L)的锑会减轻砷对叶绿体的毒性,而高浓度(40~100μmol/L)锑会加剧砷对叶绿体的毒性,造成地枇杷光合作用系统的不可逆损伤,使光合作用活性和能力降低;(4)砷对地枇杷的毒害作用明显比锑强,砷的加入会抑制地枇杷叶干物质积累,而且砷和高浓度锑复合胁迫会降低地枇杷茎的干物质累积。  相似文献   

10.
土中添加不同量砷的春小麦盆栽试验表明,砷浓度<5mg·kg ̄(-1),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高于对照;砷浓度>10mg·kg ̄(-1)时,春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随砷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砷浓度>100mg·kg ̄(-1)时,春小麦生长到四叶期死亡。砷在春小麦植株内的累积量随着其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其分布是根>茎叶>>籽粒。建议将土砷污染毒性临界值初步拟为22mg·kg ̄(-1)。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纳米氧化铜(nCuO)对砷(As)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培养皿中进行12 d的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2 mg·L-1砷处理下,添加低浓度纳米氧化铜(0.5和1 mg·L-1)可以缓解水稻幼苗的砷毒害,添加高浓度的纳米氧化铜(10、20和50 mg·L-1)会抑制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根长,降低干重。与单独砷处理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铜可以提高水稻叶片SOD活性(0.5、1和20 mg·L-1)及CAT活性(1、10、20和50 mg·L-1)。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砷含量随着纳米氧化铜的加入而降低。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铜对砷胁迫下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间各种饲料原料中砷含量分布情况及不同饲料原料中砷含量超标情况,确定砷污染高风险原料为严控饲料砷含量,防止饲料砷超标提供科学依据,更为饲料企业科学制定重金属砷的品控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ICP-MS)对采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0种共4 054个主要畜禽饲料原料中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这40种饲料原料的平均砷含量范围为5.21—13 292.0 μg·kg-1之间,而各类饲料原料砷含量分布规律是:矿物质饲料(5 018.6 μg·kg-1)>动物性蛋白饲料(1 704.8 μg·kg-1)>秸秆类饲料(1 239.0 μg·kg-1)>牧草类饲料(500.3 μg·kg-1)>谷类籽实加工副产品(329.24 μg·kg-1)>植物性蛋白饲料(72.99 μg·kg-1)>谷类籽实(38.07 μg·kg-1)。同时发现,谷物籽实及其副产物与秸秆类饲料的砷分布规律:玉米秸>副产物(玉米蛋白粉、喷浆玉米皮、玉米DDGS)>玉米籽实;小麦秸>副产物(小麦麸、小麦DDGS、次粉)>小麦籽实;稻秸>副产物(米糠、脱脂米糠)>稻谷>碎米,是因为谷物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对砷的富集能力排序:根>叶>茎>谷壳>米粒。通过比较不同省(区)玉米、小麦和豆粕的砷含量发现,不同省(区)同一种饲料原料的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在对40种饲料原料砷含量超标率的统计中发现,谷物籽实类饲料、植物蛋白类饲料及牧草类饲料的砷含量均未超标;而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中的脱脂米糠砷超标率为2.8%,其他未超标;动物蛋白中鱼粉砷超标率5.3%,其他未超标;秸秆类饲料中稻秸砷超标率27.4%,其他未超标;矿物质饲料中石粉与磷酸氢钙砷含量超标率分别为30.8%和60%,其他未超标。不同饲料的砷含量超标率:磷酸氢钙>石粉>稻秸>鱼粉>脱脂米糠。【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不同地区饲料原料中砷含量差异较大,谷物相关的饲料原料中,秸秆类饲料砷含量最高,谷物加工副产物次之,籽实类最低。反刍动物饲料在选择秸秆类原料时,应重点检测砷的含量。同时,磷酸氢钙、石粉、稻秸、鱼粉和脱脂米糠均存在砷含量超标现象,可视为砷污染高危饲料。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中的砷含量,加大高危饲料的检测频率,严控饲料砷含量在国标GB 13078-2017允许的范围内,保障饲料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砷胁迫对药用植物黄芪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揭示砷毒害植物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药用植物黄芪为材料,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愈创木酚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不同浓度砷胁迫下对药用植物黄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影响以和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结果]随着砷浓度升高,黄芪叶片中这3种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特别是POD活性显著增加。从时间动态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中的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POD活性增加,SOD活性变化不显著;MDA含量先升后降,第8天达到最大值。[结论]该研究可为中药材重金属含量控制和药理活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砷毒田对水稻的危害及其后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以砷的氧化物和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砷的氧化物为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砷酸盐主要有砷酸钠、砷酸钙、砷酸铅、砷酸铁,毒性以三氧化二砷为最强,人中毒剂量为10~50mg,致死量为100~300mg.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高效畜禽生长促进剂─—硝呋烯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葛云山,王启开,刘铁铮,徐佩珍,徐晓波(江苏省农科院南京210014)目前,国外主要用的畜禽生长促进剂为硝呋烯腙、喹已醇、已异羟肟酸、对氨基苯砷酸、卡巴多等.国内饲料添加剂多采用70年代引进的喹已醇...  相似文献   

16.
<正> 《农业环境保护》1982(3):1—4 砷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不同,所表现出的毒性亦不同。土壤中存在的铁、铝、钙、磷和腐殖质等均可影响土壤对砷的固定作用,也就是影响其毒性。砷酸钙的溶度积大于砷酸铁和砷酸铝的溶度积,所以钙盐固定  相似文献   

17.
砷元素对水花生生长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个不同砷浓度的营养液对水花生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低浓度砷(〈50μmol/L)能够促进水花生的生长;高浓度砷(〉100μmol/L)使水花生的生长受到抑制,砷浓度越高水花生生长受抑制越强。水花生还具有较强的吸收砷元素的能力,在砷浓度为25~400μmol/L时植株砷吸收量随浓度增大而增加,其中茎为水花生主要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8.
应用超声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南美白对虾中的砷形态。以磷酸-水(1:19,V/V)混合液作为萃取剂,超声辅助提取样品中的砷化合物,采用Hamiton PRP-X100柱分离砷化合物,以20m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pH=9.0)为流动相。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9min内完成4种砷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亚砷酸尧砷酸、MMA(V)和砷甜菜碱检出限分别可达到0.3、0.7、0.6、0.8μg/L,在2.5~100μg/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5%~98.0%,4种砷形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2.9%~4.9%和3.1%~4.8%的范围内。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定性准确等优点,满足砷形态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土壤中砷对土壤动物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砷污染浓度值设定的不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文章以砷的染指数(Pi)表征砷污染程度,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都随着污染指数的增加而相应变化。土壤中蜱螨目(Acari)、膜翅目(Hymeno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同翅目(Homoptera)是优势种。随着人为控制砷离子浓度,动物群落中个体数量急剧下降。在对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砷离子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类数,均匀度指数等,都与实验设计砷离子浓度的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据此在衡量砷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过程中,土壤中蜱螨目(Acari)、膜翅目(Hymeno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同翅目(Homoptera)可以作为指示性动物。  相似文献   

20.
以砷化物为污染源,研究砷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化镓(GaAs)和砷酸钠(Na_3AsO_3三价砷和Na_2HAsO_4五价砷)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五价砷(GaAs和Na_2HAsO_4)1-5mg/L,三价砷0.1-1mg/L对大豆萌发有促进作用,随着浓度提高,发芽率有所下降;五价砷50mg/L和三价砷10mg/L显著受抑制;五价砷500mg/L和三价砷100mg/L种子萌发完全受抑制,砷化镓与五价砷相类同,砷对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和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发芽能力呈正相关,三价砷对ICL和SOD的致钝作用大于五价砷2.5倍,五价砷Na_2HAsO_4大于Ga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