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ISSR分子标记对9种狗牙根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赵琴  杨志民 《草业学报》2012,21(6):159-165
狗牙根是全球最重要品种最丰富的暖季型草坪草种之一,种或品种间形态相同,传统的形态学方法、田间区试法等不能准确作出鉴定,ISSR分子标记被认为是目前准确高效的品种鉴定技术。本试验以9种常用狗牙根为对象,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9份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构建了9份材料的指纹图谱。由ISSR标记分析结果可知,13条引物组合共获得54条清晰可辨的总条带,多态性条带数3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1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4.15%,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在0.547~0.962,变幅为0.415,说明供试材料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S=0.806时,9种常用狗牙根品种可聚为5类。黑杰克和南京狗牙根为第1类,普通狗牙根和瑞拉第2类,阳江狗牙根为第3类,摄政王为第4类, T-419、小矮人、老鹰草为第5类。利用ISSR引物UBC810和UBC857的扩增产物电泳图为基础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鉴定出9种狗牙根品种。  相似文献   

2.
新疆狗牙根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新疆的51份野生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及19份新疆农业大学选育的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1对引物共得到多态性条带数55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条带,每对引物检测到3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在0.650.83,平均0.78;SSR标记揭示的新疆70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00.84,表明新疆狗牙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SSR标记能够将新疆70份材料区分开;供试材料可聚为4类,其中Cd071单独聚成1类,野生材料聚为2类。表明这些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河北地区的24个白桑(Morus alba L.)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的13条ISSR引物共扩增86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3条,多态性比率为73.25%,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706~0.9529。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分析,24份材料聚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4.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西南5省区的44份野生狗牙根及8份非洲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扩增总条带236条,多态性条带数20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4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29%,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69~0.929,平均GS值为0.72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可聚为5类;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8个狗牙根生态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81%,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19%,表明这些抗源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SSR分子标记,对河南省15个居群共288份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0对引物共扩增出173条条带,其中16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4.29%,表明河南省狗牙根具有丰富的多态性。15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857,即发生在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达到38.57%,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部,居群间基因流为0.7964,居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不同居群间遗传一致度的变化范围是0.746~0.964,平均为0.767。15个居群间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没有完全按照地理来源进行聚类,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矩阵之间的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相关性。288份狗牙根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73~0.5205,平均为0.3113,UPGMA聚类结果将所有材料分为3组。基于Structure软件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288份狗牙根材料分为2个亚群和一个混合型群体,与288份材料的UPGMA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判断两个亚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混合型群体存在一定的种质基因渗透,遗传背景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6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稳定且多态性好的引物18个,共检测出243条扩增片段,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共216条,多态位点百分率88.34%,表明ISSR标记可用于苜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采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145进行划分,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些与地理分布不相符。表明云南的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遗传基础较广,基因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个体间也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冰草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亮  袁庆华  王方  王瑜 《草业学报》2013,22(1):260-267
用ISSR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33份冰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93条ISSR引物中共筛出11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并具有多态性的引物,33个样品DNA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9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为7.64个。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083~0.706,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33份材料划分为4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赵琴  刘君  杨志民 《草地学报》2012,20(6):1156-1162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全球最重要、品种最丰富的暖季型草坪草种之一,种或品种间形态相近,采用传统形态学和田间小区试验等方法难以作出鉴定,本试验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份常用狗牙根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对引物共扩增出1326个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93.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212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71%,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469~0.797,变幅为0.328。聚类分析表明,在GS值为0.648处,可将9份常用狗牙根材料分为5类:T-419、小矮人和老鹰草为一类,摄政王单独为一类,瑞拉和黑杰克为一类,南京狗牙根和普通狗牙根聚为一类,阳江狗牙根单独为一类。依据P7/M3引物对电泳图谱,构建了9份狗牙根材料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ISSR标记,构建了贵州39份野生枇杷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筛选出的15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清晰、重复性好的谱带125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08条,多态性比例为86.4%;应用引物815、825和841的组合,构建了39份枇杷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可以有效区分所有供试材料;15条引物的谱带数据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0~0.98,在相似性系数为0.70时,可将供试种质分成五大类。聚类结果与种质表型相关,与地理分布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野生狗牙根种质资源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AFLP标记对采自非洲以及中国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五省区的共44份野生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0对引物共扩增出46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452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7.64%,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64~0.95,平均GS值为0.76。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成五大类,分类结果与材料的地理分布大致相符,呈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由此可见,丰富的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狗牙根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扁穗牛鞭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范彦  李芳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7,16(4):76-81
用ISSR标记对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的28份扁穗牛鞭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96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3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28份材料的DNA共扩增出129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达84.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66~0.98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28份扁穗牛鞭草分为两大类,同一地区的扁穗牛鞭草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云南猪屎豆属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41份野生猪屎豆属种质为材料,用ISS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6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 41份材料DNA共扩增出164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条带数为10.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159条,多态性比率为99.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81 7~1.000 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得出适合猪屎豆属野生植物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40 ng模板DNA、引物0.2 μmol/L、200 μmol/L dNTP、1×Buffer (Mg2+ plus)、0.5 U Taq酶(TaKaRa);ISS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为50或53℃;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1份猪屎豆属种质分为5大类,同一种的种质可以很好的聚成一类;通过对思茅猪屎豆ISSR鉴定,得出它与猪屎豆属的遗传相似系数接近,然而确定该物种属于猪屎豆属需要做更多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苜蓿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和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在苜蓿(Medicago sativa L.)基因组SSR和ISSR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8对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品系)中获得126条多态性位点.利用SSR和ISSR标记对其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55个苜蓿种质划分为4个大类群和7个类型,为苜蓿引种、亲本选配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苜蓿地方品种遗传基础广阔,在基因型表现特异性的同时又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苜蓿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表现出遗传基础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地白三叶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婧源  彭燕  罗燕  马啸 《草业学报》2010,19(5):130-138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的41份白三叶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20对随机引物组合,获得以下结果:1)20对随机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79条清晰可辨的条带,每对引物组合PCR扩增出13~44条带纹,平均为23.95条,多态性条带41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占85.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82~0.334,平均为0.268,表明供试白三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5866~0.9896,平均GS值为0.7307;表明供试白三叶种质在分子水平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3)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0.71的水平上,可将41份白三叶材料分成3大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能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应用ISSR标记对138份柳枝稷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6个条带清楚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22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96条,多态性比率(PPB)为89.0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3.75条。2)POPGENE 1.32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38份柳枝稷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98,Shannon指数(I)为0.3880,表明供试的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3)AMOVA 1.55软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3.4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生态型之间,56.60%遗传变异存在于生态型之内,说明遗传结构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生态型之内。4)NTsys-pc 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供试138份柳枝稷种质间Dice遗传相似系数(GS)值为0.4000~0.8818,平均值0.7237,结果表明,低地型材料聚为一大类,高地型材料聚为一大类。  相似文献   

16.
俞靓  井赵斌  程积民 《草地学报》2012,20(3):512-517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陕西省不同地区的5个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自然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旨在探讨本氏针茅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生态机理,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100个供试单株中,采用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23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82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61%,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887,Shannon 信息指数(I)为0.2975,各种群之间存在较高的多态性。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63.01%,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36.99%,遗传分化系数φst 为0.6300,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1468,表明本氏针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种群间,而种群内变异相对较小,且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7.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1份苜蓿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地域来源的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筛选出24对引物,经PCR扩增后获得3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287条,每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7~17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1.96条多态性条带;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将31份苜蓿材料聚成5类,但个别同一地域来源的苜蓿品种被归到不同的类型中,表明试供苜蓿材料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成凯凯  魏小兰  杜鹃  张蕴薇 《草业科学》2012,29(11):1698-1705
以从美国及中国收集的30份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种质为研究对象,对供试材料的基本坪用性状如叶长、叶宽、株高、茎粗、分蘖数、匍匐茎数量、匍匐茎长度、匍匐茎节数、叶色、叶片枯黄程度等进行田间观测。利用简单重复序列(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野牛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供试材料的叶色呈现显著差异(P<0.05),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匍匐茎长度和匍匐茎节数差异极显著(P<0.01),分蘖数、匍匐茎数目和叶片枯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7个ISSR引物对30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牛草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08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90个,多态性比率(PPB)为82.6%,平均每条引物可以扩增出15.6条带,说明供试的野牛草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大;3)30份野牛草的遗传相似系数(GS)值变化范围为0.546~0.880,表明了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在遗传距离的基础上进行UPGMA聚类分析,30份野牛草可被分为5组,该结果表明遗传距离的差异是导致供试野牛草材料整体遗传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