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鸡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及血清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门诊送检病例 ,对河南省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及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 ,在收治的 80例病例中 ,卵黄性腹膜炎占5 0 % ,败血症占 2 5 % ,幼雏脐炎占 1 0 % ,肉芽肿占 6.2 5 % ,气囊炎占 5 % ,肠炎占 3.75 % ;共分离到 72株大肠杆菌 ,分离率 90 %。通过血清型鉴定 ,共有 9个血清型 ,即O5( 2 0 .8% )、O8( 1 6.7% )、O78( 1 2 .7% )、O1 4 1 ( 1 2 .5 % )、O1 4 7( 1 2 .5 % )、O1 8( 1 2 .3% )、O1 9( 5 .6% )、O1 4 ( 4 .9% )和O1 5( 2 .0 % )。河南省鸡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菌株依次为O5,O8,O78,O1 4 1 ,O1 4 7,O1 8,说明河南省鸡大肠杆菌病的不同性和复杂性。并且所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对链霉素、烟酸氟哌酸高度敏感 ,高敏菌株达 61 .1 % ,而对痢特灵、土霉素和磺胺嘧啶则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从 40例卵黄性腹膜炎病例分离到 36株大肠杆菌 ,分离率为 90 %。通过血清型鉴定 ,共有 9个血清型 ,即O5(2 0 8%) ,O8(16 7%) ,O78(12 7%) ,O14 1(12 5 %) ,O14 7(12 5 %) ,O18(12 3%) ,O19(5 6 %) ,O14 (4 9%)和O15(2 0 %)。在豫西地区蛋鸡群中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菌株应依次为O5,O8,O78,O14 1,O14 7,O18,其中O5,O8,O14 1,O14 7优势菌株的存在 ,足以说明豫西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不同性和复杂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对链霉素、烟酸氟哌酸抑菌作用最强 ,高敏菌株达 6 1 1%;次敏药物为蒽诺沙星、氯霉素、卡那霉素、畅乐、杆净 ;低敏和无抑菌作用的药物有痢特灵、土霉素和磺胺嘧啶。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43-148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肠道致病菌,兼性胞内致病菌。山东省某养驴场频发流产现象且无明显征兆,本研究对驴流产胎儿内脏及头部感染细菌进行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耐药、毒力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7株分离株均为沙门氏菌,分别命名为SL1-SL7,其中SL1、SL2、SL3、SL5、SL6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93%、99.93%、99.79%、99.57%;SL4与爱丁堡沙门氏菌、汤姆逊沙门氏菌的同源性均为99.79%;SL7与阿邦尼沙门氏菌、爱丁堡沙门氏菌、汤姆逊沙门氏菌同源性分别为99.72%、99.72%、99.65%;耐药表型结果显示7株沙门氏菌对本试验中所有药物均比较敏感;毒力基因筛选结果显示,除SL1、SL2、SL3、SL7毒力岛SPI-4上的ssb毒力基因未检出外,7株分离菌均具有沙门氏菌典型毒力基因;7株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较弱,小鼠喂食菌液后未出现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八角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质谱法(MS)和核磁共振法(NMR),对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了7种化合物,分别为Nortrachelogenin-8′-O-β-D-glucopyranoside(1)、Dihydrobuddlenol B(2)、Naringenin-4′-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L吡喃鼠李糖(4)、Benzeneethanol-4-O-β-D-glucopyranoside(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6)和莽草酸(7)。【结论】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研究翻白蚊子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山柰酚(Kaempferol,1)、山柰酚-3-O--L-鼠李糖苷(Kaempferol-3-O--L-rhamnoside,2)、山柰苷(Kaempferitrin,3)、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4)、槲皮素(Quercetin,5)、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6)、-谷甾醇(-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化合物3、4为首次从蚊子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6、7、8为首次从翻白蚊子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和鸡鸭嵌合体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 12~ 17期鸡胚血液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PGCs)迁移数量变化规律 ,将其在液氮中冷冻保存。并以Fi coll密度梯度离心、MiniMACS磁气分离、滤膜 3种方法对PGCs进行分离 ,结果发现 ,12~ 17期血液中均有PGCs存在 ,13期达到高峰 (4 7 1± 10 5 )个·μL-1,在血液中比例为 0 0 12 6 %。冷冻保存 3个月后解冻成活率达 80 %以上。3种分离方法所得的分离效果分别为 95 7%、39 2 %、6 3 0 % ;纯度为 2 7 5 %、8 4%、3 1%。将分离的原始生殖细胞以微注射法转移至 14~ 15期麻鸭胚胎中制备了鸡鸭种间嵌合体 ,获得 8只雏鸭 (8/ 110 )。以鸡W特异性DNA探针原位杂交法在早期鸭胚性腺中检测到鸡原始生殖细胞 ,嵌合率达 84 2 % (16 / 19)。表明鸡原始生殖细胞能够迁移定居到鸭胚性腺中 ,并有可能增殖分化成有功能的配子  相似文献   

7.
选择5种高寒草地优势细菌HY6、HX4、HY1-1、NX3 和HX3,通过对其16S rDNA的分子鉴定,初步确定这5种细菌分别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or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芽胞菌属(Bacillus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 sp.);同时测定其运动性及对碳源、氮源和大分子物质的分解利用能力.结果表明:HX4、HX3、HY1-1和NX3具有较强的运动性,且这5种细菌对不同碳源、氮源以及大分子物质的利用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表明这些细菌对动、植物残体或凋落物的分解和利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在草地物质循环过程中存在相互分工.  相似文献   

8.
蓬子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verum L.)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3)、芦丁(4)。化合物1~3为从该属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田永强  赵海波  刘航  田苗  侯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40-14341,14344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柚皮素(2)、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3)、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4)、3′,4′,5,7-四羟基双氢黄酮(5)、黄芹素(6)、7α-hydrox-ysitosterol(7)、7-oxositosterol(8)。[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李忠  芦燕玲  黄静  李亮星  李干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09-16110,16119
[目的]研究吉龙草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浓度75%的乙醇为溶剂对吉龙草样品进行提取,并采用经典层析法进行萃取分离,再运用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和质谱等多种现代谱学方法对吉龙草化学成分的结构进行解析鉴定。[结果]从吉龙草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5)和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首次从吉龙草中分离获得,3~6为首次从香薷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