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群落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于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的长穗柽柳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柽柳科植物相对其他科植物更适应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种群为优势种;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重盐碱地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柳0.323、骆驼刺0.215、芦苇0.037、芨芨草0.029、西北天门冬0.018、大花罗布麻0.014:重盐碱地长穗柽柳与骆驼刺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负联结.  相似文献   

2.
疏勒河中游高盐生境长穗柽柳群落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生长于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和盐质沙丘2种高盐生境长穗柽柳群落进行调查,就该地区长穗柽柳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柽柳科植物相对其他科植物更适应这2种生境,长穗柽柳种群是该地区重盐碱地和盐质沙丘群落的优势种。2)重盐碱地分布长穗柽柳符合泊松分布;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符合二项分布。3)重盐碱地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柳0.323、骆驼刺0.215、芦苇0.037、芨芨草0.029、西北天门冬0.018 4、大花罗布麻0.014;盐质沙丘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柳0.902、骆驼刺0.193、黑果枸杞0.081 4、芦苇0.020、花花柴0.006、红砂0.001。4)重盐碱地长穗柽柳与骆驼刺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负联结,而在盐质沙丘长穗柽柳与骆驼刺生态联结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流域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择多雨年份突击造林,对造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柽柳是(Tamarixchinensis)荒漠化治理中的先锋植物之一,既耐生理干旱,也耐大气干旱,具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在沙地栽植后立即平茬复壮,可提高成活率,沙丘背风坡和丘间地是柽柳生长最好的地段,在降水250mm的共和盆地半干旱沙地均可栽植柽柳,几年后可形成柽柳群丛,恢复植被,达到控制流沙,固定沙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和评价柽柳枝叶中游离氨基酸质量状况,并筛选出优良种质资源。【方法】以12份柽柳嫩枝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氨基酸组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评价柽柳游离氨基酸质量。【结果】12份柽柳嫩枝叶中均至少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且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803.21~1769.06 mg/kg,平均含量为1 196.24 mg/k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143.42~361.61 mg/kg,平均含量为226.60 mg/kg;甜味氨基酸含量为481.08~1279.89mg/kg,平均值为715.39mg/kg;苦味氨基酸含量范围为117.41~341.62 mg/kg,平均值为181.38 mg/k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159.90~374.71 mg/kg,平均值为242.06mg/kg;芳香族氨基酸含量为22.83~118.58mg/kg,平均值为48.93mg/kg;药用氨基酸含量为315.34~634.78 mg/kg,平均值为472.81 mg/kg,支链氨基酸含量为49.40~107.90 mg/kg,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以柽柳灌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民勤绿洲边缘地下水深对柽柳灌丛的生长、演变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柽柳灌丛逐渐衰退,以白刺、红沙为主的荒漠植物逐步发展为优势种群。柽柳生长的最适生态水位2~3 m,生态警戒水位4 m,死亡临界地下水位10 m。当地下水位10 m,降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导致组成柽柳灌丛的物种数最多。当地下水位下降到10 m以下,生长在固定沙丘上的柽柳衰退速度快于半固定沙丘。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柽柳灌丛在退化过程中土壤特性的变化,采用时间代替空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民勤湖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退化程度灌丛沙堆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15个指标值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容重增大,有机质和阳离子代换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和电导率减小,pH值保持平稳;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容重增大,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减小,全盐含量和电导率5~10cm土层较大。2)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减少或降低趋势,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少或降低,而且除个别土层外,整体都呈显著性变化。3)除土壤含水率和pH值与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理化性质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生物学特征之间也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间的相关性除个别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相关。研究区的柽柳在退化灌丛沙堆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基本都出现衰退现象,建议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选择恢复保育措施时要将植被与土壤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药用植物柽柳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柽柳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7个属;有11株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1.1%,有8株内生真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活性内生真菌菌株TCEFL001分别对枸杞黑果病菌、小麦全蚀病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组丝核菌属。药用植物柽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异花柽柳(Tamarix gracilis)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温周期、10个NaCl溶液浓度梯度,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周期和盐分对异花柽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异花柽柳种子在5℃/15℃、10℃/20℃、15℃/25℃、20℃/30℃温周期下均快速萌发,温度越高,萌发速度越快。2)异花柽柳种子在低于0.4mol·L~(-1)的NaCl溶液处理下萌发率均高,且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于0.6mol·L~(-1)的处理则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P0.05),且NaCl溶液的浓度越高,最终萌发率越低,大于1.6 mol·L~(-1)的溶液处理中未见种子萌发。3)异花柽柳种子在解除盐分胁迫后恢复萌发率低。0.6~1.2 mol·L~(-1)的NaCl溶液处理下未萌发的种子恢复萌发率在2.1%~34.5%,大于1.2mol·L~(-1)的NaCl溶液处理后种子未见萌发,表明1.2 mol·L~(-1) NaCl为异花柽柳种子的最大耐盐浓度。综上,异花柽柳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周期范围宽,种子萌发耐盐能力属于中耐盐性,耐盐机制为耐盐型。  相似文献   

10.
野玫瑰为灌木,高1~2m,多分枝.小枝及叶柄有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7片,长圆形或阔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圆,基部圆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或2~3朵簇生,粉红色或玫瑰色.  相似文献   

11.
栾树 (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又名木栾、石栾树、黑叶树、灯笼树 ,属无患子科 ,落叶乔木 ,树高达 10m。小枝被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 ,有时二回或不完全的二回羽状复叶 ,连柄长 2 0~ 4 0cm ;小叶 7~ 15 ,纸质 ,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长3 5~ 7 5cm ,宽 2 5~ 3 5cm ,边缘锯齿或羽状分裂。圆锥花序顶生 ,长 2 5~ 4 0cm ,有柔毛 ;花淡黄色 ,中心紫色 ;萼片 5 ,有睫毛 ;花瓣 4 ,长 8~9mm ;雄蕊 8。蒴果肿胀长卵形 ,长 4~ 5cm ,顶端锐尖 ,边缘有膜质薄翅 3片 ;种子圆形 ,黑色。花期 8~ 9月…  相似文献   

12.
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Linn.)Bianco.)属紫金牛科(Myrsinaceae),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5~4米;小枝无毛,褐黑色。叶互生(但于枝条顶端近对生),叶片革质,倒卵形、椭圆形或广倒卵形,顶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长3~10厘米,宽2~4.5厘米,全缘,边缘反卷,叶面无毛,中脉平整,背面密被微柔毛,中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柽柳灌丛在退化过程中土壤特性的变化,采用时间代替空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民勤湖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退化程度灌丛沙堆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15个指标值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容重增大,有机质和阳离子代换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和电导率减小,pH值保持平稳;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容重增大,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减小,全盐含量和电导率5~10 cm土层较大。2)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减少或降低趋势,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少或降低,而且除个别土层外,整体都呈显著性变化。3)除土壤含水率和pH值与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理化性质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生物学特征之间也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间的相关性除个别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相关。研究区的柽柳在退化灌丛沙堆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基本都出现衰退现象,建议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选择恢复保育措施时要将植被与土壤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能为植物适应环境提供分子基础.通过对5个不同样地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比较,共识别出该物种1187个多态性EST-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数目最多(54.42%),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37.66%).分别有500、176和211个EST-SSRs位于829个转录本的编码区(CDSs)、3′非翻译区(UTRs)和5′U T R s中;AGC/GCT、AT/AT和AG/CT重复类型的EST-SSRs分别在各基因区域内出现频率最高;含多态性SSRs的基因序列主要被注释到"调节转录"、"转录因子活性"、"细胞核"等GO条目,以及"代谢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KEGG代谢通路;通过PCR扩增、测序及毛细管电泳验证,从15个随机挑选的SSR位点中开发出13个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为开展刚毛柽柳的种群遗传学和SSR变异相关的适应进化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昆虫的触角是成虫的重要感觉器,对气味或报警物质等有敏锐的反应,为昆虫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小村1978)。另外,触角的形状和机能因昆虫种的不同而显著相异。家蚕蛾具羽状触角,由长的主干和其上派生的小枝构成,其小枝上存在有感觉毛和突起(Schneide,1957,1964),主干由30~40个小节组成。据报告:其小节数因品种而异,一化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核糖体DNA(nuclear ribosomal DNA, 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ITS)和两条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 cpDNA)片段—trnL-trnF, rps16为分子标记,研究了20个自然分布的中国柽柳群体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TS序列(616 bp)中共发现了10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1种单倍型;总核苷酸多样性和总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2.170和0.814。两个cpDNA分子标记片段的拼接序列(1542 bp)中共发现了14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6种单倍型,总核苷酸多样性和总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500和0.586。ITS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拔、温度和经度是影响中国柽柳群体遗传变异的主要因素。在低海拔、温暖和靠海近的湿润东部群体,ITS遗传多样性较高。而cpDNA的遗传变异与各种环境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Mantel检测发现中国柽柳ITS的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而cpDNA的遗传变异没有显著的地理渐变趋势,该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柽柳强大的种子流在降低群体间遗传分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刚毛柽柳盐漠的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若干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植物组成贫乏,以古地中海退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地中海至中亚成分为主,多为旱生植物或盐地植物;2.群落层次结构单一,覆盖稀疏(2.95%),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刚毛柽柳1.3927,盐穗木0.8434,盐爪爪0.4390,黑果枸杞0.1845,小果白刺0.1401;3.刚毛柽柳个体植丛近于均匀的随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扩散能力;盐穗木和盐爪爪倾向于集群分布,后者聚集强度较高;4.优势种间只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联结性,种内个体及种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不明显,在生境不发生较大变动时具有相对稳定性;5.基于中点四分法的种间联结性测定,能够揭示种间最大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相似文献   

18.
多枝柽柳是塔里木河下游优势物种,下游生态恢复过程中多枝柽柳幼苗的成活及其生长受水分和养分双重胁迫。本试验设置4个水分梯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D1-20%、D2-35%、D3-50%与D4-75%)并选用两种氮素(N1-KNO3与N2-NH4Cl)来探究水分与氮素对多枝柽柳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水分是影响多枝柽柳幼苗表观生长的主要因子,施氮对其株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1时铵态氮对其株高的促进作用显著,而D4时硝态氮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幼苗在D1受到严重胁迫时,两种氮素对叶绿素a的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铵态氮在土壤水分为D2、D3时,对叶绿素b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施氮可以提高幼苗的光合效率(φPS(Ⅱ)和ETR),D1、D3时,铵态氮对其影响显著,D2时硝态氮对其影响显著。4)铵态氮更容易被幼苗根系吸收用于总生物量的积累,硝态氮只有在水分D4时对其总生物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壤水分为D2、D3时,施氮使其比根长显著减小,说明幼苗生物量的分配更趋向地上部分;当水分不足时,硝态氮显著增加其根冠比,氮素更多地被幼苗用于根系生长,只有水分适宜时(D3),铵态氮使其根冠比显著减小,用于地上冠面积的增长。因此,水分作为多枝柽柳幼苗早期生长的关键因子,幼苗吸收氮素后与其之间的耦合效应,有利于幼苗改变表观生长及光合生理来适应不良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瑞群  马晓东  吕豪豪 《草业科学》2016,33(6):1164-1173
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本土优势灌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盆栽控制试验,设置不同水分梯度(CK,75%FWC;D1,55%FWC;D2,35%FWC;D3,15%FWC;D4,水淹),不同盐分梯度(CK,基底盐的0.02%;轻盐胁迫S1,基底盐的0.2%;中盐胁迫S2,基底盐的0.5%;中高盐胁迫S3,基底盐的0.8%;高盐胁迫S4,基底盐的1.5%),研究水、盐胁迫对多枝柽柳幼苗生长、根系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中,水淹处理60d后显著增加了幼苗株高、冠幅、生物量的积累(P0.05),株高相对增长率、冠幅相对增长率分别是CK的1.9和0.9倍。盐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增高,多枝柽柳幼苗的株高、冠幅相对增长率及生物量减小,S3处理下幼苗生物量显著下降83.42%(P0.05)。2)盐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根木质部导管孔径降低,S3处理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64.15%(P0.05),导管密度显著高于CK(P0.05);水分胁迫下导管孔径和密度呈相反趋势。3)水、盐胁迫下,根细胞超微结构白色体中淀粉粒都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变形,并伴有大量囊泡的产生。盐胁迫下细胞器有解体现象,中高盐胁迫S3下,白色体中淀粉粒膨大,膜破裂解体,细胞核核膜消失,而水分胁迫中未见解体现象,说明盐胁迫对多枝柽柳幼苗的影响大于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20.
泡桐     
泡桐(P·tomentosa steud)玄参科泡桐属,为落叶乔木,高4~10米,树冠浑圆大如伞盖,小枝粗壮。单叶对生,长卵形或卵形,较大,全缘,或有时3浅裂,下面密生细毛。先开花而后长叶。圆锥花序顶生,花大型,萼5裂,有锈色绒毛;唇形花冠,浅紫包,内有黑斑及黄色条纹,外有腺柔毛。雄蕊四枚,花丝二长二短,雌蕊一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