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能充分反映图们江中游湿地的生态安全的10项指标,构建了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分析工具,对TM/MSS影像进行解译并获取1976、1990、2000和2010年4个年份的指标数据,并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使用逻辑斯蒂增长曲线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单指标评价,用综合评价法对图们江中游4个年份的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到1976年生态安全值为0.665,湿地生态系统较安全,而1990、2000、2010年生态安全值依次为0.570、0.432、0.333,系统处于预警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湿地生态安全预测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较高,可对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研究。最终预测了图们江中游未来40年的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预测值分别为0.3011、0.2856、0.2136、0.1865,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中度预警及严重预警状态,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急需对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Management,DPSIRM)模型作为框架选取评价了23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查选取了南京市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的指标数据。并应用模糊评价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应用熵值法赋予各个指标和各个子系统权重。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探寻土地安全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甘肃省庄浪县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县1999~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较低,平均值仅为0.367,处在较差状态;在时间梯度上,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值不因压力指标安全趋向的改变而呈下降趋势,决定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对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的响应,权重份额分别占到了0.49和0.28;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当所有压力指标起正作用时,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当所有压力指标起负作用时,生态安全状况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4.
基于DPSIR模型的沂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对流域水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明确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对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中"状态"和"影响"指标的选取进行辨析后建立了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群组AHP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并最终计算水生态安全指数。以沂河流域临沂段为例,对该流域2015年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内水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区域占45.2%,一般区域占54.8%,整体处在一般区间顶部,其水生态安全指数为0.573。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仍较稳定,但面临着流域内经济水平亟须提高的威胁以及施肥强度过大的压力,在生态投入与措施采取中,恢复水生态系统沿岸湿地是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海岛型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海陵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岛型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通过专家咨询与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反映广东海陵岛生态安全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其2008-2011年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海陵岛生态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主要表现为滨海旅游地产不合理开发、生态承载力问题突出、土地复合利用低.从系统压力来看,人口、水资源、土地资源压力是使其压力安全值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从系统状态看,2008-2011年海陵岛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安全值逐年上升得益于较好的资源状况、环境质量及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形势;从系统响应来看,海陵岛先后经历不安全、临界安全状态,反映其在旅游开发、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改善生态系统的能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影响海陵岛生态安全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人口、水、土地、本底环境、经济科技.  相似文献   

6.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消纳排放,针对这种尾水排放方式的生态安全性问题,以层次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为依据,构建基于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人工湿地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类别的尾水湿地生态消纳安全评价模型。以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常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湿地消纳为例,以该市资源环境压力、人工湿地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等指标为权重,得到人工湿地安全值S=2.179 6,属于安全状态,即采用人工湿地消纳该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从生态学角度是安全的,但仍然需要持续追加环保设施的投资,提高污水处理运行效率,强化对人工湿地的日常管护水平,确保人工湿地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8.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田亚平  谢卫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9-1801,1860
根据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运用P-S-R模型建立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对其2001~2010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减小趋势;2001~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为增加趋势,但是在2006~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综合安全指数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但是至2010年仍为临界安全。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区域土地资源状态仍不乐观,在人类的干预和维持下,生态安全受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科学评估湿地公园环境建设与社会服务两大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湿地公园总体质量状况,  方法  在厘清湿地公园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要素与社会服务角度建立湿地公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理论,建立基于协调发展度的湿地公园质量评价模型,并划分湿地公园质量等级。  结果  2009?2018年间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质量等级明显提升,从一级提升至四级。环境与服务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指数从0.143上升至0.665。环境要素中水质、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植物种类、鸟类种类等指标是影响湿地公园质量的重要要素,服务要素中科普宣教课程数量、生态讲解员人数等指标对于提升湿地公园质量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  湿地公园服务质量指数较环境质量指数增长速率快,对湿地公园质量的影响也较大,注重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将更有效地提高湿地公园的整体质量水平。图1表4参1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为区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江苏里下河平原1980、1990、2000、2010与2018年共5期景观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景观综合动态度等方法,分析里下河平原近40 a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热点分析探究景观变化的冷热点区域。  结果  研究区耕地、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面积占比最多的景观,但整体上持续减少了1 000.67 km2,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建设用地扩张面积达679.83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近40 a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化,最显著的是耕地与湖荡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期间格网景观综合动态度变化幅度为0~5.43%。里下河平原景观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聚集性,以“东南—西北”方向为主轴发生倾斜,兴化市、高邮市、盐都区及江都区是景观变化的热点区域。  结论  里下河平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多样性增加、破碎化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增强。自然湿地恢复政策的实施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图4表4参3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松嫩平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从20世纪中期至今,由于人为干扰加剧,松嫩平原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湿地功能退化、水质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已设立的各级、各类型自然保护地在管理体制上的局限以及在地理空间上的割裂,也产生了生境孤岛化、破碎化等问题.因此,松嫩平原亟需设立国家公园来整合优化区域内各类自...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原湖泊杞麓湖动态演变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杞麓湖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  方法  基于1975-2015年8期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湖泊边界,并解译得到3期流域景观类型分类数据。从湖泊面积、轮廓和质心3个方面对杞麓湖动态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划分生态风险采样小区,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杞麓湖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  结果  ① 近30 a来,杞麓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和滩涂湿地面积显著增加,农地、林地和水体面积持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②近40 a来,杞麓湖处于持续萎缩状态,2015年水体面积仅为面积最大年(1985年)的56.05%;杞麓湖形状体现为连续的复杂变化,以西部和南部的河流入湖口处变化最为明显,东部变化最小;杞麓湖质心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1975和2015年湖泊质心相距1 242 m;③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流域以较低生态风险为主,所占比为26.75%~35.09%,1985-2015年生态风险均值由0.957 8增加至1.013 9,流域生态风险趋于恶化。  结论  杞麓湖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和异质性,高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杞麓湖水体部分,低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湖盆之中,其余生态风险主要沿湖盆和湖泊呈块状或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基于MSPA模型的北京市延庆区城乡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随着北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态网络的构建能够减缓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乡景观格局破碎化等危害,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方法  本文选取北京市延庆区作为研究区,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对北京市延庆区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土地覆被类型,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前景和背景,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得到7类景观类型,将其中的核心区识别为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得到最佳阈值下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延庆区的生态网络优化建议。  结果  (1)延庆区整体破碎度较低,不同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整体景观多样性较高,但城市内生境斑块数目较少,廊道较为匮乏。(2)最适合延庆区生态网络现状结构的距离阈值为20 000 m,此时网络闭合度α为0.73。(3)林地、耕地是研究区域潜在生态廊道的重要构成景观类型,其中林地面积最大,为17 452.9 hm2,占廊道总面积的81.1%。  结论  MSPA方法具有评价几何连通性较准确细致、需要的数据量小、分析结果可视化等优点,而网络分析法可以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因此基于MSPA方法和网络分析法对延庆区的生态网络构建精度更加细致准确,研究结果对延庆区的生态网络构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帕米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20个关键指标,对天山-帕米尔地区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天山-帕米尔地区区域生态安全的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市(县)的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1990—2018年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处于Ⅲ级及以上的面积占比始终在60%及以上,2010年达80%,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其中有5个因子对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稳定,其他各因子的影响各有差异;3个子系统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响应、压力、状态,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现象。其中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生态安全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目前缺乏对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标准,本研究尝试建立适合北京市城镇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方法  以北京市城镇化程度较高的9个区为评价单元,通过历史相关资料收集并结合重点区域野外调查的方法,选取维管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城市绿地率和古树名木丰富度6项评价指标,构建北京市城镇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参考生态环境部颁布的区域多样性评价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权重。  结果  研究范围内的9个区植物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高,其中海淀88.39、石景山61.69、顺义60.30、丰台49.75、朝阳42.33、大兴42.01、通州41.55和东、西城区38.14。海淀、石景山和顺义植物多样性评价等级为“优”,其他区的评价等级均为“良”,植物多样性较丰富。  结论  以区为单元构建适用于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北京市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整体分布情况。评价结果为各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量化指标,同时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将来以区域网格(10 km × 10 km)为评价单元,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应该更为公正、可靠,使得后期保护措施的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变化描述。  方法  该研究以博斯腾湖流域为例,结合使用逐像元的追踪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试探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结果  (1)博斯腾湖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荒漠,其次是草甸和裸地。研究期内,水田、荒漠、草甸、湿地、水域、旱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原、灌木、裸地、针叶、阔叶、冰川积雪面积减少,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2000—2018年博斯腾湖流域未发生变化的土地即稳定型占流域总面积的60.43%,中等变化型、回归型和激烈变化型多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的绿洲地区。(3)2000—2018年博斯腾湖流域ESV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流域ESV主要由草甸、水域和湿地构成,水域、旱地、草甸和草原是流域ESV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其中草原为负向贡献因子。(4)博斯腾湖流域ESV呈西北高、东南低,高值(博斯腾湖)点缀在低值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增大与明显减少趋势的地区均分布于博斯腾湖周围湿地,流域北部大部分ESV呈轻度增加趋势,绿洲区轨迹等级和ESV变化趋势从城市至绿洲边缘呈:中等变化型(ESV轻度减少)— 渐变型(ESV轻度增加)— 中等变化型(ESV轻度减少)环状相间结构。  结论  该研究发现博斯腾湖流域南部土地利用轨迹等级、ESV变化趋势均高于北部的空间差异,并采用土地利用追踪分析与ESV趋势变化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绿洲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现状及ESV时空变化,对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滇池西岸3个湿地公园内园林植物外来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探究其潜在生态风险、风险特征和危害现状。【方法】通过线路踏查法和重点区域普查法对滇池西岸的3个湿地公园进行调查,收集园林植物外来种生长特性、生态特征、地理区系、扩散逸生等数据,并结合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小区域园林植物外来种进行评价。【结果】3个湿地公园共有93种园林植物外来种,隶属48科77属,地理区系以世界广布种和热带广布种为主,乔木(含竹类)、灌木(含藤本)、草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9.78%、30.11%、30.11%。在被评价的58种园林植物外来种中,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等为高风险植物,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秋英Cosmos bipinnatus、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等为中风险植物。层次聚类分析表明:中高风险植物因风险成因特征接近,与聚类中心的距离比低风险植物更为接近;同一风险下乔灌木因生长特征接近,与聚类中心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   方法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   结果   (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   结论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