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然封育对毛竹Phllostachys edulis林凋落物和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为评价不同类型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不同封育年限(10、20、30 a)和常规经营(对照)的毛竹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毛竹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影响。  结果  自然封育提高了毛竹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与对照相比,毛竹林凋落物储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分别增加了85.7%~300.7%,92.0%~402.8%,87.7%~377.6%(P<0.05)。自然封育后毛竹林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表层(0~30 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毛竹林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自然封育20 a后表层(0~3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比常规经营显著提高了18.1%~33.2%(P<0.05)。  结论  自然封育能显著提高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表层土壤的持水效能,且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图4表4参2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带状采伐毛竹林中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伐后竹林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 m带宽采伐样地(SC)及其保留样地(RB)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经营毛竹林(CK)为对照,调查伐后5年内不同处理样地毛竹生物量、林下灌草生物量、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相应的养分含量,量化养分流通量,计算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循环系数,比较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流动及循环特征的差异。【结果】(1)伐后第1年,不同处理样地内毛竹氮、磷、钾的留存量无显著差异;采伐样地中氮、磷的归还量减少;(2)伐后3年,保留样地中氮、磷、钾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和保留样地中氮的归还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3)伐后5年,保留样地中氮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中氮、磷、钾的归还量、养分贮量均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4)带状采伐显著增加了氮、磷的利用系数(P <0.05),随着样地的恢复各养分的利用系数逐渐下降,与对照无差异;采伐对氮、磷、钾的循环系数无显著影响。【结论】伐后5年氮、磷、钾养分贮量达到伐前和现期对照样地水平,从养分循环的角度证明伐后5年带状采伐样地能够恢复到对照样地水平。保留...  相似文献   

3.
不同采伐方式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年来的不同采伐方式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的外业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方式对林地土壤养分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择伐迹地及保留带皆高于皆伐迹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含量皆伐迹地高于择伐及地保留带。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采用现场取样、实验测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拖拉机(J-50)、畜力2种不同集材方式的皆伐、择伐作业迹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在作业后表层土壤体积密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集材道上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降低的幅度均比相应的采伐迹地大;土壤质量最好的是未采伐林地,最差的是皆伐(J-50)集材道。  相似文献   

5.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群落的恢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近年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不断扩张已经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毛竹林的更新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天目山毛竹林进行皆伐处理,研究分析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促进天目山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2018—2020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优势种的变化、树种功能特征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恢复特征。  结果  ①物种组成丰富且变化剧烈:乔木层有45科、86属、131种,灌木层有65科、137属、224种,草本层有45科、99属、135种;2020年与2018年相比,乔木层变化不大,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快速下降,分别下降了54.1%和65.5%。②乔木层优势种均为落叶树种,并且大部分优势种的年均种群大小变化率的绝对值都高于10%;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为山茶科The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草本层的优势种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③毛竹皆伐后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其种数与株数在群落中的占比分别约为80%和90%;不同生长型及光耐受性树种的种数占比变化不大,但中性与阴性树种的株数大幅增加,增长率分别为88.1%、56.2%;④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并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灌木层的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显著增高(P<0.05);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的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明显,因此,毛竹林皆伐是恢复和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也可用于提高亚热带毛竹林蔓延扩张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表10参35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皆伐毛竹林自然更新群落类型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中国亚热带区域近30 a来不断扩展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物种多样性单一、生态功能不强。近年来,毛竹林蔓延和入侵越来越严重,已威胁到竹林周边植被,势必要进行更新改造。本研究旨在探讨毛竹纯林皆伐后自然更新形成群落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自然更新后形成的次生群落的监测数据,利用TWINSPAN分析方法对自然更新群落进行了分类,比较了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之间的差异性,用冗余分析法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果  毛竹林皆伐后自然更新群落物种和类型多样,可分成11个不同的群落,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发现:在海拔、坡向、坡度3个地形因子中海拔是决定自然更新群落木本层以及草本层α多样性大小的主要因子,且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揭示了毛竹林皆伐后演替初期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布格局,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8.
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强度采伐干扰下的响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方丘陵山区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弱度择伐(13.0%)、中度择伐(29.1%)、强度择伐(45.8%)、极强度择伐(67.1%)和皆伐]10 a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 a的恢复,弱度和中度择伐样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而强度择伐、极强度择伐和皆伐迹地土壤各项指标仍未恢复,其破坏程度均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加剧。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全K、速效K、速效P、有机质、全N、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10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状况,不同强度采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依次为皆伐作业>极强度择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弱度择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川南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竹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综合评价退耕还竹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川南地区的竹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持。【方法】以四川省长宁县不同恢复年限(5,10年)的硬头黄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非退耕竹林地为对照,测定了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体积质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化学性质(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钾含量、交换性Ca含量、交换性Mg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硬头黄竹林地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同一土层下,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体积质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总体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Ca和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则降低。同一恢复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体积质量逐渐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化学性质(pH、全钾除外)逐渐降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恢复5年硬头黄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在同一恢复年限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恢复年限对川南地区竹林地土壤质量影响明显。恢复还林初期(5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上升明显;恢复还林后10 年,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抚育和采伐组合措施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赤水河下游选择经营制度、立地条件与林分质量相对一致的毛竹林,设置皆伐清理、皆伐清理炼山、超强采伐清理3种试验林,研究不同处理毛竹林生产力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皆伐清理与超强采伐清理毛竹林的出笋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度、新鞭质量和地上生长量均具有明显差异,皆伐清理中炼山和不炼山处理的指标间也有差异。3种处理新竹平均胸径和秆材量均小于生产性林分。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土壤肥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  方法  在贵阳市近自然经营开阳项目区分别选取马尾松林近自然择伐、近自然间伐、近自然抚育及对照组,综合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近自然择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脲酶、碱性磷酸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近自然间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蔗糖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但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近自然抚育的土壤碱解氮、全钾、速效磷、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其中碱解氮和全钾差异显著(P<0.05),蔗糖酶质量分数有增加趋势。近自然间伐和择伐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得分与相应对照差异显著(P<0.05),抚育差异不显著(P>0.05);近自然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结论  近自然间伐与择伐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维护和提高有重要意义;近自然抚育对林分影响不显著。图1表6参1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生物质炭基尿素和普通尿素的施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氧化亚氮(N2O)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为研发减缓土壤N2O排放的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镇亚热带典型毛竹林样地布置野外控制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不施肥)、低水平尿素(100 kg·hm-2)、高水平尿素(300 kg·hm-2)、低水平炭基尿素(100 kg·hm-2)和高水平炭基尿素(300 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毛竹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分析在上述施肥处理下土壤N2O通量、温度、含水量、氮素形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低水平尿素和高水平尿素处理使毛竹林土壤N2O的年累积排放通量增加了17.3%和36.0%,而低水平炭基尿素和高水平炭基尿素处理分别使其降低了3.1%和16.9%。尿素和炭...  相似文献   

13.
低磷胁迫对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低磷胁迫对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及其持续效应,分析毛竹幼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  方法  通过盆栽播种育苗方式,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2.5 mg·kg?1(极低磷,P1)、5.0 mg·kg?1(低磷,P2)、10.0 mg·kg?1(中磷,P3)、20.0 mg·kg?1(适磷,P4)对当年生长季末(T1)和翌年快速生长期(T2)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毛竹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结果  低磷处理组(P1, P2)显著降低T1根际土壤pH (P<0.05),并维持了根际土壤高氮质量分数;这种低磷效应趋势持续至T2,且此时P1和P2的根际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较P4显著增加了10.70% (P<0.05)。低磷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2个时期毛竹幼苗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P<0.05),且T2时的降幅比T1更高。T1时,低磷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毛竹幼苗根冠比(P<0.05),也相对降低根系养分的分配比例;但T2时,低磷处理组的根冠比分别较P4显著增加44.30%和37.97% (P<0.05),且显著增加了氮、钾养分在根系的分配比例(P<0.05)。低磷处理组显著增加了T1毛竹幼苗整株磷素利用效率(P<0.05),随育苗时间推移,其利用效率下降,至T2时,仅P1较P4显著增加了19.05% (P<0.05)。  结论  低磷胁迫抑制了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但提高了其整体磷素利用效率;随育苗时间延长至翌年快速生长期时,低磷胁迫对植株的抑制作用增强,但毛竹幼苗通过提高根冠比、根系养分分配比例来提高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未来毛竹种植栽培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方法  以毛竹实生苗为试材,通过水培试验,设置6种不同质量浓度油菜素内酯溶液处理[0(对照)、0.050 0、0.010 0、0.005 0、0.001 0、0.000 5 mg·L?1],比较处理间毛竹实生苗生长性状、光合色素、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系统等的差异。  结果  从整体上看,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在不同程度上对毛竹实生苗生长发育,对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及光合能力起到提升作用。相较于对照,当油菜素内酯质量浓度为0.005 0 和0.001 0 mg·L?1时,毛竹实生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6.7%和6.1%,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14.6%和13.7%,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8.2%和14.6%,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31.5%和31.2%,淀粉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7.3%和16.9%;而质量浓度为0.050 0、0.010 0及0.000 5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与0.005 0和0.001 0 mg·L?1质量浓度处理相比,对毛竹实生苗抗氧化性能与渗透调节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结论  油菜素内酯能提高毛竹实生苗光合能力,增强抗逆境能力,从而促进其营养生长,且当质量浓度在0.005 0~0.001 0 mg·L?1时效果最好。表5参42  相似文献   

15.
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对调控杉木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0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9个处理水平[对照(ck)、低氮(N30:30 kg·hm?2·a?1)、高氮(N60:60 kg·hm?2·a?1)、低磷(P20:20 mg·kg?1)、高磷(P40:40 mg·kg?1)、低氮低磷(N30+P20)、低氮高磷(N30+P40)、高氮低磷(N60+P20)、高氮高磷(N60+P40)],探讨了大气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结果  施加氮磷没有改变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单独施氮促进了杉木林土壤呼吸作用,高氮水平(N60)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著(P<0.05);单独施磷促进了杉木林土壤呼吸作用,高磷水平(P40)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著(P<0.05);氮磷复合作用下低氮高磷(N30+P40)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氮低磷水平下(N30+P20)土壤温度敏感性系数(Q10)高于对照。  结论  氮沉降和磷添加均对杉木林土壤呼吸有促进作用,氮磷复合作用下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其中高氮低磷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图1表2参4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由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生长特点和经营特点,使得毛竹林郁闭度在毛竹林经营中尤为重要,只有保持适宜毛竹生长的郁闭度,才能提高毛竹生产力。研究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毛竹林郁闭度估测方法,可实现实时快速获取毛竹林的郁闭度。  方法  以普通旋翼无人机可见光毛竹林影像为研究对象,基于像元的阈值分类、像元的监督分类、多尺度分割的阈值分类、多尺度分割的监督分类等4种方法,选取不同钩梢和郁闭度的样地36个,利用现有软件和MATLAB编程,对各样地的毛竹林竹冠区域进行快速提取,进而估算林分郁闭度,对比目视解译的郁闭度真值计算各方法的估算精度,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种方法在不同钩梢和不同郁闭度下估算郁闭度的表现。  结果  基于像元的阈值分类、基于像元的监督分类、基于多尺度分割的阈值分类、基于多尺度分割的监督分类等4种方法的郁闭度估算总体精度依次为91.81%、92.96%、93.47%、98.86%,郁闭度估测值绝对误差依次为0.038、0.030、0.024、0.004。钩梢和郁闭度等对提取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基于多尺度分割的监督分类方法总体精度最高,估算绝对误差最小,能够满足快速、准确提取并估测毛竹林林分郁闭度的要求,且适用于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林。图2表6参28  相似文献   

17.
单季稻氮磷吸收及径流流失对不同肥料施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探讨施用有机肥(菜籽饼)、调理剂(贝壳砂)、炭基肥对稻田土壤氮磷流失和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的影响。  方法  共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有机肥(T2)、常规施肥+调理剂(T3)、炭基肥(T4)5个处理,不同施肥处理的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用量均为270、75、150 kg·hm?2。通过对比5个处理之间土壤施肥前后氮磷质量分数、水稻产量、水稻籽粒和秸秆中的氮磷质量分数,结合6?9月径流水氮磷质量浓度监测结果,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减少氮磷流失的效果。  结果  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秸秆的氮磷积累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增加水稻籽粒产量51.22%~63.41%(P<0.05),但4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5个处理的氮和磷的流失量分别为4.91~9.56和0.70~1.35 kg·hm?2,其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2、T1、T3、T4、ck。4个施肥处理的氮和磷的流失率分别为0.82%~1.72%和0.65%~1.99%,从大到小依次为T2、T1、T3、T4  结论  施用调理剂和炭基肥均能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减少氮磷的流失,但施用有机肥处理具有最大径流流失量,因此需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有效减少氮磷的流失和环境污染。图5表4参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