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马铃薯在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密度、不同种薯切块方式,不同品质种薯以及不同的专用混合肥施用水平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崇明东滩地区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宜控制在5000~5800穴/667 ㎡之间;肥料运筹上总量控制在马铃薯专用混合肥100 kg/667 ㎡、碳酸氩铵25 kg/667 ㎡左右;在种薯的选择上选用100 g左右的种薯切2块或150 g左右的种薯切3块进行栽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用50 g左右的整薯作为种薯;稻草覆盖或垄作均可作为当地的主要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免耕栽培覆盖技术试验和小面积生产示范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不同覆盖处理比对照传统开穴盖土方式商品率高,增产增收显著。其中少量稻草加地膜覆盖处理比单用稻草覆盖、薄膜覆盖处理的大薯率和产量均高、小薯率低、综合成本相当、综合生产经济效益最好,在实际生产上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郭凤  陈松柏  罗小敏 《西南园艺》2013,(Z1):126-129
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1)‘渝马铃薯1号’、‘中薯3号’、‘南中552’、‘川芋4号’等品种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优选品种。(2)秋马铃薯的最佳覆盖物为稻草,稻草全覆盖最佳用量为1000~1300kg/667m2。(3)稻草全覆盖栽培秋马铃薯,采用密度9000~11000窝/667m2、尿素10~15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的栽培组合可获得较高产量。(4)稻茬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以净作产量最高,667m2平均产量可达1236.9kg;不同间套作模式马铃薯产量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油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榨菜"。(5)稻茬秋马铃薯纯收益间套作高于净作,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榨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油菜">马铃薯净作,表明稻茬秋马铃薯间套作栽培十分有利于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起垄覆膜栽培对菜用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薯3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单行、双行起垄覆膜,单行、双行起垄不覆膜4种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不覆膜栽培处理的马铃薯生育期与对照的一致,而起垄、覆盖地膜处理明显提早了马铃薯的出苗期和成熟、收获期。起垄栽培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以及单株薯重;各处理产量与对照的差异性呈极显著,且起垄覆膜栽培的处理(无论单行或是双行)与对照相比,增产率超过10%;起垄不覆膜栽培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率超过4%。  相似文献   

5.
冬种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冬季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心栽培2种方式表现出产量高,薯块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商品性好,经济效益显著,田间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一种既高产优质又节能减排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伟  齐恩芳  贾小霞  刘明霞 《蔬菜》2021,(11):21-24
为探索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材料,共设4种栽培模式。处理T1为露地坑栽,处理T2为黑色地膜单行栽培,处理T3为黑色地膜双行栽培,处理T4为黑色地膜双行微沟栽培,通过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相较于露地坑栽模式,3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出苗率略低、生育期晚,而株高、分枝数、地上干质量、穴薯块数、穴薯质量均较高,其中地膜覆盖双行微沟栽培方式(T4)表现最佳, 667 m2产量最高,为3 280.2 kg,较露地坑栽增产19.5%;且667 m2产值最高,达到3 936.28元;667 m2纯收益较露地坑栽增收657.2元,增加率达27.6%;因此,地膜双行微沟栽培不但产量高,而且纯效益也高,可作为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盐城地区马铃薯栽培不起垄、不覆膜,制约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以脱毒‘荷兰薯7号’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起垄覆膜与露地直播2个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栽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膜适宜盐城地区春季非保护地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栽培密度,探索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马铃薯产量与栽培密度不成正比,紫花白马铃薯以每1hm2栽培9万株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张茂明 《蔬菜》2022,(11):25-28
摘要:为明确水稻育秧棚内稻壳代替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可行性,试验设置4个处理(稻壳覆 盖厚度为15、10 cm,稻草覆盖厚度为15、10 cm),测定和比较覆盖的马铃薯出苗率、绿薯率、商品薯 率、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稻壳覆盖厚度为15 cm时,马铃薯出苗率为93.2%,绿薯率最低,商品薯率 (88.26%)与产量(667 m2 产量1 840.60 kg)均最高。建议在我国东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栽培密度,探索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马铃薯产量与栽培密度不成正比,紫花白马铃薯以每1 hm2栽培9万株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洛蔬2号是以日本引进品种ょしなり的自交系20-01-14为母本、以津研4号的自交系900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黄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114 d(天),以主蔓结瓜为主,第1雌花节位第4节左右;瓜条长棒形,长约30 cm,瓜把短,心腔小;瓜皮绿色,密生白刺,刺瘤不明显;单瓜质量150 g左右,对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优于津春5号;每667 m2产量4 800 kg左右,适于春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2.
贺研2号是全能豆角与丰产2号的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豇豆新品种。春季栽培全生育期90~100 d(天),播种至始花45~50 d(天),播种至始收55~60 d(天);夏季栽培全生育期70~80 d(天),播种至始花40~45 d(天),播种至始收45~50 d(天)。豆荚淡绿色,荚长54~59 cm,横径0.84~0.86 cm,单荚质量24.5 g左右,荚条粗细匀称,无鼠尾,不易老化,鲜食口感佳。春季栽培每667 m2产量2 300~2 600 kg,适宜春季及越夏延秋栽培。  相似文献   

13.
苗球兼用型大白菜新品种早熟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熟8号是由自交不亲和系10383和116-3配制而成的苗、球兼用型早熟大白菜一代杂种。作结球白菜栽培,生长期55~60 d(天),株高32 cm,开展度55 cm;外叶绿色,叶柄白色,叶面无毛;叶球矮桩叠抱,白色,球高26 cm,横径18 cm,球形指数1.4;单株净质量1.0~1.5 kg,每667 m2净菜产量3 000~4 000 kg,净菜率70 %左右。作小白菜栽培,叶片圆形,绿色,色泽光亮,叶面无毛,叶柄宽扁,白色;生长迅速,30 d(天)左右就可以采收上市。对霜霉病、病毒病及软腐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早熟5号,适应性广,品质较好,适宜浙江省及类似气候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津优38号是以优良自交系B180-2作母本,以XL6-3作父本配制而成的黄瓜一代杂种,耐低温弱光,植株长势旺,叶片中等大小;瓜条棒状,顺直,长32~35 cm,单瓜质量180 g左右,瓜皮绿色,有光泽,刺瘤中等,密生白刺,无棱,果肉淡绿色,口感脆甜,畸形瓜率低;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5~7节,雌花节率40 %左右;高抗褐斑病、炭疽病,抗枯萎病,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前期产量2 500 kg·(667 m2-1左右,总产量10 000 kg·(667 m2-1以上,适宜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越冬日光温室和冬春日光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15.
保丰5号是通过有性杂交〔(中豌6号×90-PE-10)×中豌5号〕、系谱法选择,运用一年三代加代选择法选育出的半无叶型早熟豌豆新品种。早熟,春播生育期94 d(天);株型收敛,株高50 cm左右,托叶正常,深绿色,小叶变成卷须,属半无叶型,荚白色,单株荚数4.4个左右,双荚率40 %以上;单荚粒数5.8个左右,圆粒,千粒质量217 g左右;籽粒粗蛋白含量21.17 %,粗脂肪含量1.77 %,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抗倒伏性强,抗旱,成熟时不裂荚,对猝倒病、根腐病、白粉病的抗性优于中豌6号;一般产量250 kg·(667 m2-1左右,高产可达380 kg·(667 m2-1,适于冀东地区种植。产品适于青荚鲜食,嫩卷须菜用,青豌豆加工罐头,干籽粒生产芽菜、罐头、糕点、粉条及休闲食品,干籽粒和秸秆还可作优质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6.
基肥量和追肥量对基质培韭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研究了不同基肥量和追肥量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韭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试验总产量和总产值均以基肥量16 kg·m-3的处理最高,但纯收入最高的是8 kg·m-3处理,且韭菜假茎粗和叶宽与基肥量为12、16 kg·m-3的处理差异不显著;追肥试验总产量和总产值均以追肥量7 kg·m-3的处理最高,但纯收入以4 kg·m-3的处理最高,且韭菜的假茎粗与追肥量为7、10 kg·m-3的处理差异不显著,叶宽甚至优于这两个处理。因此,最佳基肥量为每立方米基质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8 kg,最佳追肥量为每次每立方米基质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4 kg。  相似文献   

17.
对7个韭菜品种休眠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平韭5号、平韭6号、791为冬季不休眠品种,在冬季露地候(5 d)均气温2.5 ℃时,心叶虽不枯萎,但生长停止。平科2号、平韭3号、平科薹韭、春早红根为休眠品种,冬季露地候均气温0.7~10.5 ℃时,地上部叶片枯萎,休眠期分别为62、77、51、86 d。在冬季小弓棚内候均气温6.0~15.5 ℃时,4个休眠品种休眠期缩短,分别为31、25、23、32 d。不休眠品种在冬季小弓棚内,至2月28日可收割两茬,休眠品种仅收割一茬,前者较后者增产77.61 %~164.22 %。休眠品种冬季保护地栽培,必须在休眠期即将结束时覆盖生产才能发挥其生产能力。早春露地生产休眠品种优于不休眠品种。  相似文献   

18.
番茄新品种东农712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农712是以01HN43为母本,以01HN3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晚熟番茄一代杂种,生育期117 d(天)左右,高抗番茄花叶病毒(ToMV)、叶霉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果实高圆形,单果质量240~300 g,果实粉红色,果面光滑圆整,成熟果硬度0.49 kg·cm-2,耐贮运;丰产性好,每667 m2产量6 500~8 500 kg,适合全国各地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9.
猴头菇新品种‘晋猴头96’是从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野生猴头菇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呈单体球形,乳白色。单个子实体质量 150 ~ 250 g,直径8 ~ 15 cm,菇形圆整,菌肉致密。每450 g 干料可产鲜菇316.5 g左右。子实体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易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