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PA),测定10天内各树种叶片单位面积滞尘总量、DULS和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结果】1)滞尘能力最强的侧柏单位叶面积总滞尘量为(124.76±19.27)μg·cm~(-2),是滞尘能力最低的元宝枫的2.24倍,其对PM_(2.5)的滞纳量为(16.92±2.61)μg·cm~(-2)。2)DULS占树木叶片滞尘总量的比例仅为19.65%~42.29%,DRLS所占比例为57.71%~80.35%。3)侧柏的DRLS能力最强,占其滞尘总量80.35%;元宝枫的DRLS能力最弱,占其滞尘总量57.71%;供试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DRLS占滞尘总量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7.42%和63.96%。4)针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13.83%±0.19%,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56.82%±1.07%;阔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8.09%±0.94%,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70.29%±3.56%。【结论】树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具有特异性且作用效果极为显著;供试树种中针叶树滞尘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树,针叶树对小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而阔叶树对大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本研究证明绿化树种对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有贡献,为合理选择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 ]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3.
以贵阳市常见园林绿化竹种琴丝竹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分季节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的4个地点(城市广场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绿地、城郊林区)的琴丝竹叶片对TSP、PM_(10)、PM_(2.5)、PM_1的吸附量,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叶片上、下表面微形态,分析不同污染背景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及其季节变化、叶表面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污染背景下生长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依次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城郊林区城郊绿地;城区郊区。叶片对不同类别颗粒物的滞留能力也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表现出城市公园绿地和城郊绿地差异显著,PM_(2.5)和PM_1的滞留量在城市公园绿地与城郊林区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琴丝竹叶片滞留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郊(林区、绿地)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则在冬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琴丝竹叶表面结构粗糙皱褶多,叶片分布条状突起,有深沟槽,被细柔毛,属于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可广泛用于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4.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叶表微形态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树种叶片滞尘能力形成的叶表微形态机制,以期为昆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10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用KQ5200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蒸馏水冲洗、过滤烘干,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滞尘量,LI-3000A型叶面积仪测量叶面积,计算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每树种5片叶,每叶片切取4个5 mm×5 mm组织块,2.5%戊二醛溶液固定,0.1 mol·L-1磷酸缓冲液清洗,梯度乙醇脱水,正丁醇固定,E-1010型离子镀膜仪镀膜;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昆明10个绿化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滞尘量大小顺序为:二球悬铃木荷花玉兰红花檵木紫叶李杜鹃高盆樱桃滇朴球花石楠香樟冬青卫矛;单叶滞尘量大小顺序为:荷花玉兰二球悬铃木紫叶李滇朴球花石楠高盆樱桃红花檵木杜鹃香樟冬青卫矛;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的二球悬铃木、红花檵木和紫叶李叶表粗糙度高、沟壑数量多且起伏大;叶片气孔密度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保卫细胞面积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单叶滞尘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表皮毛数量与单叶滞尘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叶表粗糙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面积、表皮毛密度等微形态学指标是调控这10个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各个树种分别选择3株样树(除部分树种在某个采样点无分布外),定期在4个样点同步采集叶样。采用基于风蚀原理的气溶胶再悬浮方法,测定单位叶面积的颗粒物吸滞量(M)。采集叶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叶面显微结构影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分析叶面气孔、表皮毛、叶面粗糙程度、蜡质覆盖程度等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叶面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对叶面颗粒物吸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所测乔木和灌木2种生活型间的吸滞量无明显差异;树种间的叶面悬浮总颗粒物(TSP)吸滞量(MTSP)差异显著,各树种M_(TSP)为1.56~11.14μg·cm~(-2),红花檵木最高,雪松较高,桂花、杜鹃、琴丝竹、女贞和白玉兰居中,香樟、红叶石楠、迎春花、樱花、杨梅、栾树和银杏较弱;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粗糙度、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对叶面TSP吸滞量的影响大于其他叶面微形态因子,具有较多和较长表皮毛且相对粗糙的叶面具有较大吸滞量;叶面吸滞的大颗粒(PM_(10~100))和粗颗粒(PM_(2.5~10))质量百分比(97.36%)高于背景空气(80.29%),这说明叶面趋向吸滞较大粒径颗粒物(PM_(10~100)和PM_(2.5~10)),而对细颗粒(PM_(1.0~2.5))和超细颗粒(PM1)吸滞能力较弱;多数树种冬、春季M值大于夏、秋季;同一树种M值表现为市区采样点高于郊区采样点;同在市区时,树木聚集生长的城市公园采样点高于树木散生的城市广场采样点,呈现出"集聚效应"。【结论】树种间的叶面TSP吸滞量差异显著;影响叶面TSP吸滞量的最主要形态结构因子是叶面粗糙度和表皮毛密度;叶面对大颗粒和粗颗粒的吸滞量高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高污染地点的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大于低污染地点。以树木叶面形态结构因子为评价指标,可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14种参试树种中红花檵木、雪松和桂花的叶面颗粒物吸滞量远大于其余树种,可用于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5种园林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和颗粒物分布。结果表明,滞尘能力最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滞尘能力最弱的树种为海桐,石楠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很强,大叶黄杨对大颗粒物(TSP)滞留能力更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颗粒物滞留量不同,树种的颗粒物滞留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叶表粗糙,毛状体数量多,叶片沟槽和中脉明显的树种其滞尘能力强,而叶表光滑无毛,叶片平整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弱。叶表颗粒物主要分布在中脉或中脉周围,远离中脉区域则颗粒物滞留量较少或颗粒物分布较分散。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下5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叶表面形态结构,得出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  相似文献   

7.
柏木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柏木叶片为研究对象,定量测量叶片单位叶表面滞尘能力,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的柏木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累积滞尘量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滞尘速率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整体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2)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叶片TSP、PM_(10)累计滞尘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林中木孤立木,而在秋季则表现为孤立木林中木;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则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均林中木孤立木,而在夏季则表现为孤立木与林中木大小相等。为此,初步认为通过群植、丛植营造的森林环境,其优势树种植物叶片对大气的滞尘效应更为明显;(3)以冬季孤立木为例,随着雨后间隔时间增加,叶片的TSP、PM_(10)累计滞尘量逐渐增加,滞尘速率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滞尘速率则均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同一树种,其吸附量为1.078±0393 4μg/cm~2,是最小值(五角枫)的9.6倍,说明不同树种在相同地点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种间吸附量差异较阔叶树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西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南海子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树种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柳树、杨树(P0.05)和油松(P0.01)叶表面PM_(2.5)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成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树种叶片PM_(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6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叶片对PM_(2.5)吸附量和观测叶表面超微结构,探讨了叶片表面特征对吸附PM_(2.5)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植物中,雪松叶片单位面积吸附PM_(2.5)的量最大,为10.21μg/cm~2,其次为龙柏、悬铃木、广玉兰和桂花,海桐吸附值最小,为1.79μg/cm~2。超微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雪松的气孔最大,海桐的气孔最小,法桐表面粗糙有绒毛,广玉兰的表面光滑。由此可见,叶表面气孔大小、是否有蜡质层是影响叶片吸附PM_(2.5)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绿洲城市主要绿化树种最大滞尘量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绿化树种对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尤其在沙尘危害较严重的干旱区城市,滞尘能力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可降低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此,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新疆阿克苏市为例,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随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干旱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阿克苏市常见的绿化树种新疆杨、二球悬铃木、圆冠榆、小叶梣和垂柳为研究对象,叶片人工清洗后每隔4天对其进行采样,累计28天;在室内清洗、过滤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留尘质量,用激光叶面积仪测出叶片面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用多重比较法对比分析城市4个不同功能区、5种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用经验公式法估算各树种单株滞尘量。【结果】同一个功能区5种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有显著差异(P <0.05),人工降尘1 h后二球悬铃木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13.5±0.90) g·m -2]>新疆杨[(12.1±0.87) g·m -2]>圆冠榆[(9.21±0.77) g·m -2]>小叶梣[(7.11±0.43) g·m -2]> 垂柳[(6.96±0.24) g·m -2]。在不同功能区同一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工业区( IA)>交通枢纽区( TA)> 居民区( RA)> 清洁区( CA)。叶片在树冠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其滞尘量,二球悬铃木3个高度处的叶片滞尘量顺序为1 m >2 m >4 m。从单株树种滞尘量对比得出,28天内二球悬铃木最高,为2.6 kg,垂柳最低,为0.2 kg。【结论】工业区、交通枢纽区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居民区、清洁区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前两个区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比后两区高,说明树种叶面滞尘量受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滞尘量也相应的不同。在同一个功能区树种滞尘量差异由树高、冠幅和叶面特性(黏度、绒毛、粗糙度)等所引起,如树体大、冠幅宽、叶面粗糙并有绒毛的二球悬铃木叶片滞尘量要比树体小、叶面光滑并无毛的垂柳叶片滞尘量大。在树冠1m处的叶片同时受到自然降尘及地面扬尘的影响,因此比4m处叶片滞尘量高。二球悬铃木和新疆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单株滞尘量都较高,起到明显的降尘作用,是沙尘频发的南疆地区城市绿化树种的优先之选。  相似文献   

11.
以潍坊市9种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季节、累积时间、道路交通环境对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建立树种综合滞尘效应量化模型,探讨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结果表明:9种道路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叶片滞尘量随累积时间增加,20 d后增量减慢趋向平缓,拟合了植物叶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累积滞尘时间的二次曲线方程函数;树种滞尘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与潍坊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环境基本一致,表现为宝通街>潍安路>北海路>樱前街。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树种综合滞尘能力,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滞尘能力最强,五角枫滞尘能力最弱,筛选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作为潍坊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地取样测定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的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和休闲娱乐区3个功能区9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的滞尘量、叶片重金属含量和叶面尘重金属含量,了解长江以南地区城镇常用绿化树种滞尘及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重量差值法测定叶片滞尘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叶面尘和叶片重金属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叶面尘的重金属来源,分析叶片重金属含量与叶面尘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1)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夹竹桃、海桐和紫薇滞尘能力较强;(2)同一绿化树种在不同功能区的叶片滞尘量和叶片重金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和叶片重金属含量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叶面尘重金属在各功能区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大气降尘和交通排放是主要贡献因子。[结论]9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以夹竹桃、海桐和紫薇较强;叶片重金属元素积累能力以紫薇、金边黄杨和红花檵木较强,而夹竹桃、小蜡树和红叶石楠较弱。根据城镇功能区特点,选用滞尘能力和重金属积累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合理配置乔灌木树种,能够有效改善城镇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21种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功能区的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明显,乔木树种中,果树的滞尘量最大;灌木树种中雀舌黄杨、木槿、杜鹃等滞尘能力强。在一定时间内,乔木和灌木的滞尘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同种植物不同功能区间的滞尘效应差异显著(P0.05),人行道的滞尘量明显大于主干道的滞尘量。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叶片的构造对滞尘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大兴21个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中8个最常见的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2.5机制。结果表明:21个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2.5吸滞量不尽相同,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乔木和灌木树种,其中桧柏、白皮松较大,黄栌、紫薇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PM2.5吸滞能力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滞PM2.5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滞PM2.5能力排序基本一致,呈显著指数正相关(R2=0.707)。本研究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植被净化空气环境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择6种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常绿植物,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不同树种叶片的接触角,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6种常绿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绿植物叶片正面接触角越大,滞尘能力越小;表面叶孔越多,粗糙度越大,滞尘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叶片吸附PM2.5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等组织有利于叶片吸附PM2.5;叶片表面平滑,凹凸起伏程度较小不利于叶片吸附PM2.5。  相似文献   

17.
园林植物具有滞留大气颗粒物及吸收重金属的作用,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8种乔木滞尘量以及滞尘量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研究得出:1)紫叶李、悬铃木和女贞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大,栾树和绦柳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小;紫叶李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平均达到(4. 4949±0. 7274) g/m~2,是最小绦柳的2. 8倍左右。2) 8种乔木在21~27d达到最大滞尘量。饱和滞尘量最高的为紫叶李,在雨后24 d达到最大滞尘量,为(7. 2018±0. 0264) g/m~2;绦柳最低,在21d达到最大滞尘量,为(2. 8053±0. 0493) g/m~2。前者是后者的2. 5倍左右。3)植物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滞尘量、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叶面尘中重金属含量、叶面尘重金属含量与滞尘量之间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叶片中的Cd,Pb与滞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叶片中的Cu,Ni,Pb,Zn与叶面尘中相应重金属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 8以上,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叶面尘中重金属含量与滞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达到0. 4以上,尤其Pb与滞尘量的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为0. 880。  相似文献   

18.
4种柳树叶片表面易去除与难去除颗粒物滞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柳树叶片表面滞纳易去除和难去除颗粒物的质量及粒径分布差异,评价不同种柳树对颗粒物的滞纳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树木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定量评估精度及合理利用柳树进行城市绿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苗圃中3年生旱柳、龙爪柳、垂柳和蒿柳为研究对象,于雨后第7天(降雨量为36 mm)采集树叶样品,经泡洗得到易去除颗粒物,再对叶片进行刷洗和超声波清洗获得难去除颗粒物,称洗脱颗粒物干质量,测定粒径分布,计算易去除(ERP)、难去除(DRP)和总颗粒物(TRP)中各径级颗粒物质量和滞尘效率。【结果】不同柳树叶面的TRP和ERP滞纳量差异显著,其中ERP滞纳量占TRP滞纳量的比例为30%~50%;不同树种间,龙爪柳的ERP滞纳量最高,蒿柳的TRP和DRP滞纳量最高;在ERP和DRP不同粒径质量百分比方面,旱柳中粒径小于10μm颗粒物的比例均最高,蒿柳中10~100μm粒径颗粒物的比例最高;ERP的平均粒径大小排序为蒿柳(34.98μm)龙爪柳(33.89μm)垂柳(31.52μm)旱柳(27.81μm),DRP的平均粒径大小排序为龙爪柳(40.18μm)蒿柳(35.34μm)垂柳(29.27μm)旱柳(28.25μm);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绝对滞纳量,龙爪柳叶片对各径级ERP滞纳量均最高,蒿柳叶片对粒径大于10μm的DRP滞纳量最高,旱柳叶片对粒径小于10μm的DRP滞纳量均最高;蒿柳叶片对粒径大于10μm的TRP和DRP滞尘效率最高,旱柳叶片对粒径小于10μm的TRP和DRP滞尘效率最高,龙爪柳叶片对ERP的滞尘效率最高。【结论】4种柳树叶面难去除颗粒物滞纳量占50%以上。龙爪柳叶面滞纳的颗粒物更新最快,旱柳和垂柳叶面能持久固定小粒径颗粒物,蒿柳叶面对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滞纳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9.
公路绿化主要树种滞尘潜力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化植物滞尘已成为缓解大气颗粒污染的最有效途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公路绿化树种,通过对其叶片滞尘潜力的探讨研究,以期筛选出滞尘能力强的植物,为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潜力差异显著,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杨树、国槐叶片的滞尘潜力最大,分别为6.495 9 g/m2,5.736 8 g/m2,4.791 9 g/m2;常绿乔木中,侧柏是较好的滞尘树种,最大滞尘量为7.568 8 g/m2;灌木植物以忍冬叶片的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紫丁香及卫矛,最大滞尘量分别为7.084 7 g/m2,6.062 5 g/m2,5.878 9 g/m2.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对天水市主干道及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主要绿化树种进行了降温增湿效应观测,并对不同树种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林地和草坪都有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尤其是林地效果更为明显。同一尘源条件下,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差异显著;不同尘源备件下,同一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与阔叶树种相比,针叶树种滞尘能力较高,尤其是雪松和云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