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甜荞是异花授粉作物,甜荞的结实主要通过媒介(风、昆虫)来实现。自然条件下,对584份甜荞种质资源进行高结实材料创新,试验中充分考虑不同基因型的遗传差别和同一基因型材料的单株变异。通过小区产量水平比较,初步筛选出相对结实率高的不同基因型材料30份。在此基础上,通过单株粒质量的比较,对单株粒质量高的不同材料进行混合选择,从中确定10个农艺性状相对稳定的株系,之后通过产量比较试验确定高结实材料。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于指导育种工作。本文将主要探讨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内蒙玉米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于指导育种工作。本文将主要探讨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内蒙玉米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瓜是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引起生物学混杂、自然变异和机械混杂,从而使西瓜品种种性退化,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经济性状变劣,因此必须重视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甜荞的结实性及授粉受精过程中花粉管的生长动态,为甜荞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同型花和异型花甜荞品种为材料,在温室条件下利用自然和人工杂交授粉,调查结实率,并对异型花品种的自交和杂交花柱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1)同型花品种结实率31.5%~72.7%,其为自花结实性品种;异型花品种的结实率为0~6.3%,其为自花不结实品种。2)异型花的异类型花之间杂交结实,其中以长花柱为母本杂交时的结实率高于以短花柱为母本杂交时的结实率;异型花的同类型花之间杂交时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少量的结实发生在长花柱与长花柱类型杂交之间。3)在异型花品种中,长花柱与长花柱杂交授粉,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但在花柱的2/3处(时间为1~1.5h)被抑制,其识别部位尚不清楚;短花柱与短花柱杂交授粉,花粉萌发,但花粉管没有伸长,因此其识别和抑制部位均在柱头;异类型花之间杂交花粉管发育正常,并且花粉发育速度快于同类型花之间杂交。【结论】异型花甜荞自交或同类型花之间杂交,花粉管在柱头或花柱中被抑制使甜荞结实率降低,从而降低产量。同型花品种自交可育,结实率提高,培育同型花甜荞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玉米育种程序及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育种程序为自交系选育,组配杂交组合,杂交组合鉴定。这种程序看起来简单,实际工作却很复杂,效果又不高。为此,我们从1978年开始对其中部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得到一种选择性强、育种年限短、选育效果好的玉米育种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太谷核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上是创造改良群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群体中具有优良基因型植株的频率,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一批极好的基础材料.目前,在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自从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发现和鉴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传粉方式,这就为在小麦育种上开展轮回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浅谈绿豆育种及产量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豆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杂粮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强、生育期短、耐盐碱、耐瘠薄、经济价值较高等特点。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绿豆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播种面积正在大幅度回升。为此我们从1987年开始对绿豆新品种选育及产量的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我国绿豆育种工作基本上还是对国内外品种的征集、鉴定、利用阶段;采用杂交育种开展的较少;这是因为绿豆是一种高度自花授粉作物,闭花授粉占很大比例。绿豆的花雌雄蕊卷在龙骨瓣内,在花开放前便已经授粉,况且绿豆花的花柄又细又长,在进行杂交操作时易损失而脱落;同时花柱也细长,顶端弯曲去雄时易折断,因此说绿豆这个作物杂交难度  相似文献   

9.
黄芪传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黄芪的传粉特性,为黄芪的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为试材,采用异株异花授粉、自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套袋自花授粉4种授粉方式,研究黄芪的传粉特性。[结果]4种授粉方式的膜荚黄芪的结实率差异明显,异株异花授粉、自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套袋自花授粉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1%、56%、1%、0,可见膜荚黄芪为异花授粉植物。不同授粉方式的蒙古黄芪的结实率差异也明显,异株异花授粉、自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套袋自花授粉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8%、54%、0、0,表明蒙古黄芪为异花授粉植物。[结论]黄芪是自花不孕或自交不亲和的异花授粉植物。  相似文献   

10.
蜜蜂授粉的增产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蜜蜂授粉的增产机理,主要是蜜蜂采集花粉后,将异花的花粉带到花器官上,实现受精,受精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蜜蜂使植物及时和较好地实现异花授粉,这对于丰富其遗传物质基础、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Inheritance of flower homostyly of self-fertile buckwheat species Fagopyrum tataricum have been studied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This species is homozygous for recessive allele s, an analogue of which determines long-styled (pin) type of flowers of heterostylous species F. cymosum.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re determined by a system of modifier genes with a polymeric effe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连续12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变化,探讨中国苦荞品种改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中国苦荞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对苦荞性状的影响,按照中国南北方地理划分标准将苦荞区试试点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4年共12年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性状在南北方的变异,并比较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苦荞品种在南北方的性状差异。【结果】12年间,苦荞北方组和南方组参试品种产量分别增加了21%和32%,年均增幅分别为1.8%和2.6%。来自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等19家育种单位共提供了42个苦荞品种。其中,云南省5个单位,贵州省4个单位,陕西省3个单位,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2个单位,江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各1个单位。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12家育种单位贡献了59.5%的参试品种,这些省区也是苦荞的主要产区。依据不同省(区)苦荞品种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5时,可将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分别分为4类和3类。北方组中陕西省、湖南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甘肃省、贵州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育成品种各自分为一组;南方组中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四川省和湖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和南方组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与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南北组中均有所不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53.0%的变异,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61.4%的变异。【结论】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表明,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生育日数有一定缩短,其他性状变化不大。全部供种单位中,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选育的品种较其他省份选育的品种具有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培育高产、稳产、抗逆的苦荞品种仍然是当前苦荞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提高单株粒重、增加主茎分枝数等性状仍是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选育高黄酮、易脱壳、抗落粒、抗倒伏、成熟期一致和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专用品种是苦荞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挖掘新型苦荞种质资源与优异基因,加强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苦荞品种改良技术和水平是苦荞品种改良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甜荞单产水平,参照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路线,育成了甜荞‘矮B近交系’和‘野生自交系Ⅰ’、‘野生自交系Ⅱ’3个亲本系,配制成2个组合进行杂交制种及生产利用。对田间花朵雌蕊花粉载量、正交、反交杂种率进行了观察统计,其结果是:在盛花期午后2点采样,显微镜观察,每朵花三列柱头载花粉粒量15~55粒不等,平均23粒;正交(矮B系×野生系),杂交率60%~65%;反交(野生系×矮B系),杂交率30%;生产表现:在穴播生产田中,一穴中既有F1植株,也有亲本植株,二者差别明显,F1植株强壮、繁茂,产量是亲本3倍以上,表明F1代杂种优势强,区试结果比亲本增产11.7%,比其他品种平均增产29%。本研究认为,野生近缘种是珍贵的种质资源;甜荞与野生近缘种杂种优势强,有望提高甜荞的单产水平;还存在花期不遇等原因,造成杂交率远未达到2/3的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14.
远缘杂交对彩色棉品种性状影响及品种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远缘杂交结合系统选择方法,以天然棕色棉BC1089、绿色棉GC1011(Gossypium hirsutum L)和白色海岛棉324(Gossypium barbadense L)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从F1代开始连续自交,在其分离后代中选育出性状稳定的彩色棉新种质,这些种质材料的纤维品质和产量都比其亲本有所改进,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远缘杂交后代稳定株系纤维品质及产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苦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来自5个国家的55份苦荞品种(系)资源引种至四川栽培,经比较鉴定后对苦荞的单株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9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有效花序数>千粒重>生育期>总分枝数>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茎粗>株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有效花序数、千粒重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有效花序数、千粒重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二者是荞麦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结论]综合考虑,苦荞高产株型应是: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适中,有效花序数多,千粒重较高,开花期短者。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中国高粱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高粱以其高产、抗旱、耐瘠、耐涝、耐盐碱的特性及秆、穗的多种用途 ,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人民赖以生活的重要作物 ,已有 5 0 0 0年的栽培历史。 2 0世纪初至今 ,中国高粱生产大体经过了自然品种利用、杂种优势利用及栽培目的转型三个阶段。中国的高粱品种改良始于 2 0世纪初叶 ,当时仅有少数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进行高粱品种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 5 0年代以后 ,全国各科研单位在系统选育新品种的基础上普遍开展杂交育种工作 ,育成不少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 80年代是中国高粱育种全面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高粱生产的转型期 ,育种目标逐步向专用型调整 ,酿造、饲用等专用高粱品种相继问世和推广 ,对酿造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适应于冀北坝上地区种植荞麦品种的高产性和适应性,以4个苦荞麦和2个甜荞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5年进行定点高产试验,研究6个荞麦品种的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区域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6个荞麦品种抗逆性均极强,耐旱、耐瘠薄、喜水肥,产量较为稳定;‘美国甜荞麦’是最适宜冀北种植的甜荞品种,产量1078.5 kg/hm2左右,其次为‘日本大粒’970.5 kg/hm2,甜荞麦需辅助授粉提高产量;‘冀苦荞2号’是最适宜冀北种植的苦荞麦品种,产量在2745 kg/hm2左右,其次为‘冀苦荞1号’2442.0 kg/hm2和‘川荞1号’2395.5 kg/hm2;甜荞麦生育期短,是较好的备荒作物,在冀北地区不适宜过早播种;中熟苦荞麦品种在冀北有特殊适应性,‘黑丰1号’因生育期较长,肥力较好的地块易徒长、不结实,种植风险较大。本试验结果得出结论:改进栽培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甜荞麦产量,苦荞麦同甜荞麦一样在冀北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打顶时间与方法对甜荞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甜荞盛花期(田间有60%的植株开花时)打顶能显著提高单产和结实率;以盛花期主茎、侧枝顶端均打顶产量最高。其原因主要是打顶可明显降低株高、增加各级分枝数、减少单株花数、增加单株粒数、提高单株结实率、提高单株产量,从而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9.
甜荞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提高甜荞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甜荞的结实率;在选育甜荞新品种时,不宜选择高秆品种;选择当地最适宜的品种,既要注意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又要考虑品种的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凤丹白'为母本的杂交及其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药用和油用牡丹品种凤丹白'自交亲和性进行验证的同时,对其育性以及育种潜力进行研究。分别于 2008 年、2009 年、2011 年以凤丹白'为母本与中原牡丹、日本牡丹以及紫斑牡丹进行了大量杂交,共设置57 个杂 交组合,授粉2 023 朵花,获得43 508 粒杂交种子。结果表明:1)凤丹白'自然授粉结实率高(19.13 粒/ 朵),且明 显高于自花授粉结实率(0.4 粒/ 朵),属于异花授粉植物,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2)凤丹白'与中原牡丹、日本 牡丹、紫斑牡丹杂交结实率(18.44、23.84、26.62 粒/ 朵)均较高,表明凤丹白'的杂交亲和性较强;3)结实率受父 本花型影响,皇冠型最低(10.42 粒/ 朵)且与其他花型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雄蕊高度瓣化而花粉减少且生活力下 降有关;4)凤丹白'与贵妃插翠'黑龙锦'等39 个品种杂交结实率(33.33、35.89 粒/ 朵等)高于其自然授粉结 实率,对提高油用牡丹种子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凤丹白'的育性强、亲和性高,是一种育种潜力巨大的优 良牡丹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