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垄栽稻萍鱼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阐明了潜育性稻田水稻起垄栽培,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种养结构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稻,红萍,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总结了湘南砷毒土壤中水稻栽培的某些技术要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垄栽能使水稻增产,施P肥和稻草还田会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4.
砷毒田中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总结了湘南砷毒土壤中水稻栽培的某些技术要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垄栽能使水稻增产,施P肥和稻草还田会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5.
绿肥还田对粉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肥还田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手段,为探索绿肥还田对粉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常耕和粉垄栽培水稻,以不施肥、单一施用化肥、同等肥力条件下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共4种施肥处理,系统开展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结果表明:(1)粉垄耕作减少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绿肥还田量有助于粉垄稻田土壤总有机碳的提高,双倍绿肥还田下提高25.6%~60.1%,而单倍绿肥还田有助于剖面各层土壤总有机碳积累;(2)绿肥还田增加了粉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土壤固碳水平;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可有效提高粉垄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粉垄条件下单倍绿肥还田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分别增加了28.4%~47.9%、37.3%~49.9%、30.1%~49.6%,而双倍绿肥还田时分别增加47.8%~64.3%、40.0%~61.3%、29.6%~59.7%;(3)粉垄耕作下的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在孕穗期及其之后,随生长时期呈线性变化规律,决定系数R~2高达0.999。绿肥还田下粉垄稻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占比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决定系数R~2达0.998~0.999,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纵向迁移和变化的潜在激发利用效率规律明显。可见,绿肥还田能有效增加粉垄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活性有机碳的稳定性,对调控稻田土壤碳库及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对完善稻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保护性耕作与单免保护性耕作两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单倍绿肥压青和双倍绿肥压青4种施肥处理,然后分别于早稻、晚稻收获后用土壤紧实度仪及单环入渗法测量稻田土壤紧实度及稳定入渗速率,并于晚稻水稻收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以了解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稻田土壤入渗的影响,并就其对后季稻田的后延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和后季稻田0-15cm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显著降低15-30cm土壤紧实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当季及后季土壤表层及耕层的稳定入渗率,使土壤入渗能力降低,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密实。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可显著降低后季稻田土壤稳定入渗率和紧实度,对土壤结构及水分入渗的后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稻田养鱼(垄稻沟鱼)后的稻田土壤、田水、水稻植株、稻米蛋白质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和田水的氮,磷、钾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得到改善;水稻的根系活力增强,分蘖增多,稻株的氮、磷、钾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累积均有明显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也有所提高;稻田杂草基本根除,同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水分控制关系着稻米质量安全.本研究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了种植根部起垄(RR)、干湿交替(IF)、长期淹水(CF)和常规管理(CK)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重金属Pb、Cd和As的迁移、转运特性及对水稻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RR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Pb、Cd和As含量;CF模式可显著增加土壤中Pb...  相似文献   

9.
粉垄耕作对新疆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棉花生长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粉垄耕作后结合大水漫灌洗盐措施对新疆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棉花生长指标、产量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耕作模式,对土壤设置间隔粉垄、连续粉垄两个耕作措施,以传统翻耕为对照,对播种前、苗期、收获期3个不同时期土壤的容重、含水量、总盐指标变化和棉花生长势及产量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粉垄耕作降低了不同时期土壤耕作层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间隔粉垄和连续粉垄在 0~ 40 cm降低了土壤含盐量,达到显著水平( P<0.05),以 0~ 20 cm土层最为显著,分别比传统翻耕耕作层含盐量降低 37%、37.5%,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生长势及产量,分别较传统翻耕处理增产 46.2%和 49.5%。间隔粉垄与连续粉垄对土壤的理化指标及棉花长势、产量影响无显著差异,说明粉垄对土壤结构影响持久,综合研究本区的土壤、自然环境等因素,可采用粉垄 -传统翻耕 -粉垄耕作模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耕作层土壤含盐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半旱浸润垄作是改善低温诱发型低产稻田的最有效措施。垄埂表面太阳辐射能增多,且分布不均,有效辐射提高,使近地面大气层与土壤之间的热能交换频繁;土壤热容量降低,导温率和导热率显著增大,热扩散加强,呈多向运动;土壤热代谢功能的增强,有助于水稻分蘖和千粒重、穗粒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